专栏名称: 罗天昊国与城
交流国家、城市与区域竞争战略,社会与经济改革事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简历提升】挖掘亮点:提升眼界思路,优化简历!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腾讯:内容型产品-执行制作人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职业咨询/导师答疑】1V1模拟面试/语音答 ...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职业咨询/导师答疑】1V1模拟面试/语音答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罗天昊国与城

武汉:八大中心,王者在渊

罗天昊国与城  · 公众号  ·  · 2019-10-18 18:47

正文

罗天昊 著有《大国诸城》 致力于国家与城市战略

公众号 ID Luotianhao99 罗天昊国与城

武汉军运,国家领袖亲临。举国震动。

举办世界性峰会和赛事,是国内城市的一大荣耀。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深圳大运会后,世界军人运动会,终于落户武汉,凸显了国家对于武汉战略地位的极度重视。

持重剑,行长路,成大器。

约二十年前,笔者从珞珈山远走南粤之时,武汉正在低潮期,经济总量在全国十名开外,时常游逛的汉正街,也从誉满天下逐步开始消沉。十五年后的回老家,在汉口北再遇借地重生的汉正街,此时武汉已重回中国十大城市,生机勃勃,野心优雅。

武汉是一座经得起沉浮的城市,龟山之顶观长江与汉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尽现武汉之沉雄大气。

武汉居中国经济的天元之地。自近代以来,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度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武昌首义,民国肇造于此。孙中山《建国方略》称“要把武汉建成纽约、伦敦之大,建成东方的芝加哥”。建国后,武汉曾是全国第四大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奉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沿海率先崛起,中部相对塌陷,至谷底之时,武汉的经济总量一度排名全国十名之外。这座雄踞天下之中的重镇逐步沉寂。

低潮期的守望,也是为未来蓄力。

近年来,国家大势渐变,武汉地位逐步凸显。 2005 年,武汉被纳入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 2007 年,武汉成为两型社会试验区, 2009 年,东湖高新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6 年,武汉正式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近期,国家推出长江经济带战略,武汉居中, 2018 年,武汉成为五大优势合一的物流中心城市,已呈全面腾飞之势。

2018 年,武汉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第九,常住人口达 1108.1 万人。未来十五年,中国社会经济版图将发生巨变。成为前五乃至前三大城市,大势所趋,北上广深武,已然成为流行词。

或跃在渊。

武汉是一座还没加冕的未来之城。需要崛起为八个领域的中心。

1 全球战略节点城市,新陆权时代的中国经济地理中心

中国高铁,冲击全球海权。逻辑是什么?

中国改革开放前四十年,奉行的是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先沿海,后内陆。但近年来,随着各个区域的普遍性崛起,国内形势巨变,在高铁时代,市场和人口壁垒被迅速铲平,统一的中国市场以及一带一路连接的周边国家市场,对全球市场格局造成巨大冲击。

美国学者麦金利·康韦在 1999 年发表《未来的超级城市》一文,作为中国的内陆中心,武汉被列为“ 21 世纪全球十大超级城市”, 武汉 2049 远景规划中,武汉定位为洲际中心城市,世界性战略节点城市。所见略同。

武汉连接南北,扼控东西,襟带山河,雄视天下,有“九省通衢”之称。 在中国处于天元之位,战略地位险要, 以武汉为圆心,半径 1000 公里左右,北至北京,东至上海、南至广深,西至成渝与西安,囊括了中国主要的经济区。

2016 年,武汉加冕为国家中心城市,军运会也花落武汉,体现了国家对武汉战略价值的认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武汉亦居腰部。在全国高铁格局中,武汉处于米字型中心,优势巨大。

罗天昊曾提出“内陆七雄”的构想。包含鄂、豫、皖、湘、赣、川六省和重庆市,横跨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是中国经济总量最大,发展最迅速,腹地最广阔的经济区。

沿海四杰,开启中国帷幕,内陆七雄,决胜中国未来。武汉则是内陆七雄的中心。

崛起于武汉的卓尔广泛布局商贸、港口、旅游、地产等领域,即是看好武汉在中国未来经济版图中的前景。坐断武汉,遥望世界。

内需已成中国经济的最大动力,国内统一市场初步形成。两大时势终于来临, 武汉大器,即将晚成。

2 世界级产业集群,多元产业中心

天下之中,广博多元。

长三角西进,珠三角北进,两大产业转移轴线交汇。武汉的产业结构混杂多远。

北上广深等东部中心城市,金融产业和 TM 产业、房地产业成为三大主导产业。逐步去制造业化;东部的制造业城市服务业不足。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和服务业均不足。

2018 年,武汉的制造业占 GDP 比重仍在 40% ,而服务业占比为 54.6% ,略超全国平均水平,低于沿海。这种产业比例,非常适度。

武汉拥有丰富多元的产业体系。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兼备;中端产业为主导,部分领域实现了突破;传统产业产值庞大,在尖端的高技术产业,也仅次于沿海中心城市。

武汉既有来自长三角和珠三角转移的大众工业,如美的,格力都在武汉设厂,且规模巨大。同时,武汉也有东风,武重等国企巨头。形成了汽车、钢铁等几大千亿产业集群。高新产业也非常强势。北斗芯片,量子导航等在初步崛起。光谷的光纤等产业渐成规模。

在服务业领域,武汉虽比不上沿海中心区域,但是,由于武汉是国家中心城市,以及湖北省会,公共资源丰富,人口旺盛,比一般的沿海工业城市反要发达。成为中国服务业的第二梯队。

产业生态丰富,武汉具备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多元产业中心的基础。

武汉雄霸六城,与长沙,南昌,郑州,合肥,以及成渝存在工业领域的同质化竞争。尤其是在汽车领域更是如此。

武汉必须率先完成产业升级,打破与中部其它城市平行竞争关系,形成互补。 才可以领袖中部,带领内陆七雄崛起。

3 腹地最广阔的创新基地,中国创新中心

武汉是继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的 第四个中国出产的“全球创意城市”。

2018 年,武汉市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 110.7 万,驰名全球。 智力资源雄厚,应成为中国最富有创新和创造精神的城市之一。

斯坦福大学造就了硅谷。清华北大造就了中关村,武大和华科造就了光谷。

武汉有可能打破产业转移的惯例,在创新方面超常规发展。

2017 年,武汉高新技术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64% 仅次于深圳等国内少数城市,超过了中部诸镇, 2018 年产值过万亿。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 56.5% ,工业技改投资增长 28.9% 。武汉研发强度超 3%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成渝。 前十年的工业倍增计划,初见成效。后十年需要调整计划,高端制造逐步成为主导。

4 )全球性物流和市场消费中心

武汉高铁,雄霸天下。

作为中国高铁时代的米字型中心,武汉高铁六小时内辐射的国土面积,全球第一。 国内市场的统一,消费取代投资成为中国经济最大力量,武汉必然加冕全球性的物流、市场和消费中心。

多年来,卓尔掌门人闫志看好武汉成为全球性商贸物流城市的潜力,曾多次向武汉方面建言。卓尔以武汉为起点扩张全国,打造 100 个小物流中心。全球电子商务的领袖马云一度亲临卓尔拜访, 强大如阿里巴巴,也不得不借重武汉的物流体系。

武汉一向是国内市场必争之地。 2018 年,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843.90 亿元,与 GDP 比重为 46.1% ,雄踞十大城市之首。

2018 年,广义上的内陆七雄(鄂豫皖湘赣川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 10 万亿, 成为中国唯一超过 10 万亿容量的消费市场, 且增速强劲,未来或三分天下。

北上深消费不振,过高的房价,压制了沿海四杰。狭义的内陆七雄,消费表现远胜于沿海四杰。是中国未来消费市场的中坚。 且市场辐射区域非常广大。

2018 年,在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规划中,武汉成为 集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五大类型于一身的国家物流枢纽 ,称雄全国。

当下,中国正在逐步清理省际之间的收费站,一旦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武汉将成为中国大陆乃至全球性的市场消费中心、物流中心。

5 )商业与投资中心

水路、公路、高铁,武汉均为全国经济地理中心,唯航空稍弱。

从武汉各个方向出发,仅需 1000 公里,可控制中国 80% 以上的财富。 商业便利性冠绝全国,最合适成为第二总部 。近年来,世界性巨头和国内巨头,纷纷在这一区域投资。

当下武汉的上市公司达到 77 家,本外币存款达到 26331.62 亿元。

最关键的是,武汉的商业成本低,便利性强。 入驻武汉的世界五百强已近 200 家,未来可以预见,将有更多的国内外投资选择武汉。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未来武汉的商业中心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2018 年和 2019 年,英国首相梅姨和德国首相默克尔先后到访武汉,甚 至梅姨先到武汉,再到北京,显示了全球强国对于武汉的极度垂青。

6 博大开放之城 中部人口和人才中心

立国之基,以人为本。人口是巨大的财富。

武汉市常住人口 1108.1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8.81 万人, 人口迁徙背后是产业转移,京津南下,长三角西进,珠三角北上,在武汉交汇。 人口向武汉迁移,大势所趋。 甚至东南亚的移民,尤其是女性会到武汉来。

武汉规划了十大城市副中心,可扩容 1000 万人左右。未来有可能兼并周边城市。

九派横流,包容万物。武汉净流入人口占比约 20.2% 目前的开放性与包容度,与未来抱负之间,尚有巨大空间。

武汉作为全球高校生最多的城市,若能留住七成大学生,将是巨大的人才增量。

武汉的人口顶点或在 2000 万。 人口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有望成为中国新一代移民领袖城市,一个有活力的、有创造力、充满生机的城市。增加 1000 万人口后, 武汉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未来占比应超过 50% 以上, 成为内陆人口熔炉,博大雄浑的国家中心城市。


北有北京,南有深圳,中有武汉,包容天下,吐纳四方。

7 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交汇中心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武汉的空间非常大。


2013 年至 2017 年,中国经济的增速从 7.7% 降到 6.6% ,下降缓慢,同时期的单位 GDP 能耗,则分别减少 3.7% 4.8% 5.6% 5.0% 3.7% ,累计下降 20% 以上。

国家要进步,家庭要发财,个人要发展。国家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非常必要。关键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未来最优的发展模式也许是: 在增速方面,保持长期的次高速,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大速度。执其两端。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东部增速已低,西部环境保护任务严重,华北受制于严重破坏的生态。中国未来真正有潜力的地方,就在中南。

武汉最近几年发展速度领先于全国,且坐拥江湖山川,生态环境在大城市中优势比较突出, 在经济发展和保持生态环境方面,拥有比京沪等地更多的弹性空间,留白更多。

大江大湖大武汉。经济发达,生态优美,宜居城市。这就是武汉未来的蓝图。近 100 批外国客人、数十位国家元首曾光临武汉,足见其魅力。军运会选择武汉,陆海空各个项目场地均具备,也足见武汉地理经济的多元性。

8 内陆开放中心

作为天下之中,武汉 最有天赋 成为中国的内陆改革高地。

内陆改革高地,需要软件和硬件兼备。从硬件上说,武汉是中国大陆的商业物流中心、市场消费中心,高铁交通中心,大学重地,软件的要求更高,武汉能否建立制度与文化优势?。

简言之,武汉在国家改革中有三大机会。

一是 制度差距产生的势能 。武汉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可以嫁接更好的制度。

二是武汉的 成本优势 。在武汉引进一名人才,安家以及启动科研大概花 200 万。但是在京沪留住一个人才至少 1000 万。成本的优势注定了武汉改革机会更大。

三是武汉的 城市级别设置非常有利于改革

中国既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但权力的作用仍然巨大。行政级别太高容易管制过度,但是级别低又不利争取资源, 武汉作为副省级城市,既有足够高的政治地位,又比直辖市灵活,可以保有改革的锐气。

武汉推出两百工程,抢人大战赢得先机,是个良好开端,要成为内陆开放中心,必须有“汇聚天下良才,发挥百家智慧”的气度。

南深圳,北雄安。中武汉,

武汉能否成为内陆改革之胆?



——往期经典回顾——


内陆七雄决定中国未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