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英伦圈
我们邀您,品味在英国; 我们陪您,生活在英国; 我们随您,探索在英国。 在英伦,用爱围成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英国报姐  ·  被电子产品“毁掉”的一代是啥样: ·  5 天前  
英国那些事儿  ·  19岁超市员工被烤箱活活烤死?同事推测细思极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英伦圈

闻不到大麻的时候,英国是香甜的。

英伦圈  · 公众号  · 英国  · 2017-05-23 05:13

正文


今天一早是被这句话给刷醒的——是英国一大早,国内已经下午了


“美国空气多么香甜”


5月21日美国马里兰大学的2017届学生毕业典礼,中国云南昆明女留学生杨舒平作为毕业生代表之一受邀演讲。引起争议的正是她关于美国空气有多么“香甜清新,有种奇异的奢华”这句话。



她甚至把美国空气质量作为出国求学理由的开场白。


(以上2图来自观察者网)


出国留学难道不是应该为了体验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学习不一样的理念和知识、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拓宽视野、挑战自己快要定型僵化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吗?


也许杨同学想法比较独树一帜吧。


微博已经刷到热门上居高不下的种种评论里,有义愤填膺的▼


有为杨同学说话的▼


为她说话的这位被群怼之后,还挨个怼了回去▼

(以上5图截取自微博)


视频在这里,1分钟多一点的时间不长,小伙伴们看完,应当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判断▼

(视频来自观察者网)


倒是想起了刚到英国不久的时候,从本地同学和“资历”更老的留学生口中听到过的这句话,异口同声的——


“没闻到过大麻,等于没在英国念过书”


第一次闻到大麻的时候,只觉得有一股臭到很有辨识度的气味,可是并不能想明白出处……直到“有经验”的小伙伴很惊奇地说:“这就是大麻的味道啊,你竟然闻不出来么!”


如果真要说英国空气什么情况下是香甜的,那么一定不是能闻到这股混合了臭袜子、腐烂的咸菜以及老树树干夏季诡异分泌物之大成的味道的时候。


顺带说一句,1971年开始,大麻在英国实际上是违法的。(图片来自今日俄罗斯)


可惜被“点化”之后,总能在不同场合闻到大麻。


住学生宿舍的年代,走廊里、某个不认识的宿舍门前、甚至和室友share的自家客厅厨房里,都随时有可能窜出那股味道。


毕业后租房的生活,夏夜坐在小庭院或者阳台上吹吹风,也有被隔壁散发过来的大麻味儿盖一脸的风险。


420这一天,千万别去海德公园,否则你会被熏到灵魂阵亡。当然如果你在任何一个周末的午夜路过笙歌未停的伦敦市中心,Covent Garden、Leicester Square、Soho……效果也差不多,眼尖还能看到那些跟路人兜售叶子的小贩。


(图片来自独立报)


慢慢就搞明白了在英国出门的规律。


深夜大麻味儿弥漫的酒吧区是臭的,风和日丽的皇家植物园是“香甜”的。


(图片来自旗帜晚报 & 皇家植物园官网)


地铁里的空气有时候会让喉咙发痒,通风不佳的夏天还要忍受汗臭与狐臭的双重攻击。不赶时间的时候宁愿选择公交、自行车甚至步行,街边的冰淇淋小车和咖啡厅散发出的气息是香甜的。


(图片来自ITV News)


伦敦的空气比不上爱丁堡,布莱顿的海边清新过曼彻斯特的酒吧街,峰区的风没什么香甜的气息,只有一阵阵凛冽。



在能闻到随地小便的酒吧区,听到喝醉酒的英国人在街边调笑“こんにちは”(kong ni qi wa,日语“你好”)的时候英国空气是臭的,大声喊回去“I'm Chinese not Japanese”之后空气是香甜的。



议会大厦恐袭的时候,空气中是硝烟的味道;伦敦一个周末3个人被蒙面团伙刺死的时候,空气中是铁锈的味道……


新年烟火音乐里出现那句“London is open”的时候,满鼻子闻到的都是天空中洒下的烟花味儿和身边哥们手里的啤酒味,却反而能体会到一丝香甜。


(图片来自太阳报 & Visit London)


不是想说英国有什么不好。


相反,在英国的这些年,从学生时代到后学生时代,闻过这个国度的香甜和酸臭之后才懂得了它的真实,看过它的美好与丑陋之后才觉得自己真正来过英国。不过你以为本地学生为什么说“没闻到过大麻,等于没在英国念过书”?


对英国产生感情的同时,却也因此对祖国有了更浓烈的依恋。毕竟在第一次踏上异国的那一刻,每个人的直观感受其实不是“摘下我准备好的口罩”,而是——


“我意识到我对这个国家毫无了解”


这是一个2002年就到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今年一月在《卫报》专访中的原话。15年后她写下了这么几段,关于刚从希斯罗坐车来到伦敦市中心的感受,也许看完你会想起几个月、几年前刚到英国的自己。


“所有东西看起来都有点吓人:警察双手插进衣兜里在街角晃悠,深情木然的乘客在公车站排队等候却一言不发,堵住的车流里能听到不耐烦的引擎声。”


“我意识到我对这个国家毫无了解,却已经一脚踩在陌生的土壤上。最重要的是,我的沟通方式却仅限于自己语法只有一半正确的英语。这里的街道不如我想象中宽广,有些小路比中国的看上去还要脏。所有东西看起来都要小一号甚至两号。”


“离开中国之前,我自己为是在追寻“自由”。但我如此盲目地希望同西方产生关联,没有意识到这些想法有多大的浪漫主义色彩。当我走在伦敦街上,为了交通和温饱不得不省着钱花的时候,我失去了最初的想象。伦敦并不比家乡更能让我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哪里都有实实在在的难题。”



当然这位留学生在《卫报》刊登的文章,描述的是2002年来到英国的初体验,经过15年的变迁,这里已经是另一番模样。如果再往几百年前回溯,那么比起350年前的伦敦大火、65年前杀人无数的冬季毒雾、最近两年还总被欧盟警告空气质量全欧洲最糟糕的这一切,英国这些年的变化就更明显。


但同样的,中国也一直在方方面面努力改善环境,然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就像今天杨舒平的“香甜而奢华”火了之后,微博上网友们用北京晚霞来斗图所体现出来的那样▼


(图片来自微博 @人民日报)


不光中国人自己,曾经总爱把我们妖魔化的欧美人也开始全面了解中国。


在外国版“知乎”Quora上“英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提问下,能够看到这样一些回答


我觉得中国其实是一个英国人普遍仰视的国家。如果你是个中国人,这可能令你有点吃惊,毕竟我们的新闻媒体很喜欢时不时把任何能挑出的刺拿来宣扬一番,我们有时候还会嘲笑你们的口音,即使有时候这只是想让自己显得亲热一些……你们要知道,我们几乎对所有人都这样。


但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中国在小学教育中科学方面做出了多少贡献,我们为中国哲学和谚语而神魂颠倒,为武术和电视上能看到的其他技巧感到震惊,甚至把汉字文身搞到自己身上——奇怪得很,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开放程度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要高。


我觉得我们私底下都非常、非常喜欢中国,哪怕并不请愿承认这一点。


说到中国的时候我们想到些啥呢:

  • 一个巨大的经济体

  • 一股不断强大中的区域性军事力量

  • 世界舞台上成长中的影响力

  • 近年来投资增长的发动机

  • 古老的文化遗产和有点神秘感的文化——龙、仪式什么的

  • 新一批购买力旺盛的游客

(以上2图截取自Quora)


还有在雅虎提问上的类似提问,有这样一个回答


我不能代表所有英国人表态,但我觉得中国人很勤奋,在子女教育上花费了很多心思,来到欧洲之后也取得了不少成功。


中国是个很大的国家,各种人都存在,你没办法以偏概全。就像任何以为我是个典型英国人的非英国朋友,来之后才发现我能给他们很多惊喜,这是一样的道理。

(图片截取自雅虎)


所谓“批判性”,并非片面的捧高踩低,而是同时认识到批判对象的缺陷和潜力。


对文章开头杨舒平同学关于美国空气“香甜清新,有种奇异的奢华”的那句话,只想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担得上“奢华”二字。


如果真的要提“奢华”,它也不过是历史的前进所带来的一种幸福感。生养在80、90、00年代的中国相比100年前是种奢华,为了脱欧吵得不可开交的英国人相比伦敦大雾时期过得奢华,今天的美国人过得比南北战争前奢华。但在1000年后的人类(如果还存在)看来,我们不过是一群原始人。


至于“香甜”?


如果有一个地方的空气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能尝出甜味来……就算不被齁住,也会味觉失灵吧。


(英伦圈原创,编辑:Moo,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