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因为疫情,很多人应该和薯队长一样,一边感动一边生气到愤怒甚至有些绝望。
此外还有在
湖南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成都青白
江5.1级地震,莆田大火……如果可以,是否可以重启2020的按钮。
「
看到的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
可是无论外界的社会如何跌宕起伏,都对自己真诚,坚守原则。内心没有了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这是
电影《无问西东》里有的台词,「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
这命题又开始变回,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答案可能是
看书,
看电影或者是
旅行,
抑或者是
生活本身
。
以下是薯队长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书籍,愿在这寒凉的当下,让我们有勇气相信,我们可以看到光芒。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我能在风中站稳,是因为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风中,」我说,「风就是风。
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阵阵狂风,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风。
它们没有区别,不同的是头脑中怎么想。
」
这本书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1986 年生于爱达荷州的山区。17岁之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之后不断求学直至到2014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而作者对自我的人生经历,她写道: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
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当比尔盖茨看完这本书时的感想是:「一个惊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
《最后的访谈》
这套书收入了波拉尼奥、博尔赫斯、马尔克斯、海明威、冯内古特、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等六位文坛巨匠生前最后的访谈,他们对世界最后的深情告白。
以《波拉尼奥 最后的访谈》为例,主要是围绕波拉尼奥的创作、奇书《2666》的诞生、作家与同时代作家好友的交往等,这些轻松而精彩的对话,它们展现了作家的处世态度,对爱的追求,以及对致命疾病的现实更为深邃的个人忧虑。
与《图里亚》访谈,波拉尼奥说:
如果由我来决定,我愿意活到一百岁,这样就能永远保护我的孩子。我认为理性和亲子关系没有任何关系。也许从孩子的角度,理性确实会强加于自我,但从父母的角度,很难将理性强加于人。
与《花花公子》访谈,波拉尼奥说:
我为那些阅读科塔萨尔和帕拉的钢铁般的年轻人所感动,就像我阅读它们并打算继续阅读一样。
我为那些头下夹着一本书睡觉的年轻人所感动。
书是世上最好的枕头。
《“错误”的行为》
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理性的经济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研究伊始,泰勒就意识到人类与《星际迷航》中斯波克那样不懂情感的理性人完全不同。
不管是购买闹钟、出售篮球门票,还是申请抵押贷款,我们都会存在某种偏见,所做出的决定与经济学家假设的标准理性模型相去甚远。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并不理性,甚至在传统经济学家看来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这种“错误”的行为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泰勒通过人类心理学的近期成果以及他对动机和市场行为的真知灼见,引导读者学习如何在日渐复杂的世界中做出更理智的决定。从家庭理财到学院分办公室,从电视竞猜类节目到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选秀,再到优步(Uber)这样的公司,泰勒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行为经济学应用到各个领域。
当经济学遇到心理学,碰撞出的火花将对个人、管理者和决策者产生深远而充满启发的影响。
《贫穷的本质》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的两位作者在本书中探讨:为什么穷人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为什么他们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却要自己花钱买药?为什么他们能创业却难以守业?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小额信贷、穷人银行没什么效用?
同时,《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也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反思,比如援助越多穷人的依赖性越强,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等。他们指出,
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
《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
所谓血酬,即流血拼命所得的酬报,体现着生命与生存资源的交换关系。从晚清到民国,吃这碗饭的人比产业工人多得多。血酬的价值,取决于所拼抢的东西,这就是「血酬定律」。这个道理很浅显,却可以推出许多惊人的结论。如果再引入一些因素,一层一层地推论下去,还可以解释书中的其他概念,成为贯穿全书的基本逻辑。因此,作者把「血酬定律」当作书名。
《梵高传》
之所以要推荐这部作品,之前俞飞鸿在接受许知远《十三邀》采访节目时,她说,读完这本书她最大的感悟是,感谢上帝赐予平庸,不用承受那么的苦难折磨。
文森特·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丹青妙手无人能识,厄运是他永远的朋友,大多数时候,他得同困苦的生活作顽强的拼搏。但这并不妨碍他为自己创造理想国度,这个国度里,有旋转着的星光,有被风吹乱的柏树,有夜间的露天咖啡座,有向日葵和大片大片的麦田。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不妨看看这本书,梵高是如何在人生的各种磨难中摆脱了传统的桎梏,创造伟大的艺术。
《曾国藩传》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家族五六百年没出过秀才,可谓典型的小镇青年。
他智商平常,考了7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举之路,顺利进入翰林院。他一生崇尚笨拙,以扎实而非机巧取胜。
他踌躇满志进京,面对全国精英,发现自己见识狭隘、观念鄙俗,陷入自卑和焦虑。三十而立,他立志学做圣人,研读经典,广交朋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京期间飞速升迁。
他善于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天下大乱之际,一介书生独创湘军,统率群雄。对抗太平天国,屡战屡败,甚至两次投江自尽,多次深陷绝境。47岁时更被皇帝弃用,陷入人生低谷。
蛰居老家两年,他反思自我,最终大悟。重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不仅清除了政治敌人,而且以「结硬寨、打呆仗」战胜了军事宿敌太平天国,位极人臣。
他眼光长远,审时度势,面对与洋人的差距,率先抛弃落后观念,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
翻开本书,看曾国藩如何以一种笨拙的精神,诠释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穷查理宝典》
查理·芒格是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他讲阅读: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沃伦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
他讲成功的关键:
我们赚钱,靠的是记住浅显的,而不是掌握深奥的。
我们从来不去试图成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持续地试图别变成蠢货。
培养那种毫不焦躁地持有股票的性情。光靠性格是不行的。你需要在很长很长的时间内拥有大量的求知欲望。你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去弄明白正在发生的事情背后的原因。
他讲生活、学习和决策方法: (1)你需要的不是大量的行动,而是大量的耐心。你必须坚持原则,等到机会来临,你就用力去抓住他们。(2)记住,你是对是错,并不取决于别人同意你还是反对你——唯一重要的是你的分析和判断是否正确。对,所以,懂得自己思考的方式是否正确。去努力说服别人,一次一次又一次。(3)随大流只会让你往平均值靠近(中等业绩)关键的东西是不能随大流的!(4)唯一的获胜方法就是工作。并希望拥有一些洞察力。
这本书没有讲投资,讲的是生活、思考、学习、观察世界、普世智慧等的内容。启发自己的思考与行为。《穷查理宝典》首次收录了查理过去20年来主要的公开演讲,书中十一篇讲稿全面展现了这个传奇人物的聪明才智。
《如何给自己一份无价的礼物:
自我教育者的阅读宝典》
父母的书架,才是小孩教育最重要的一环。
在指指点点学校、社会、大环境之前,先看看自己的书架。如果你有心自我教育的话,任何时候都来得及补足,否则,别奢言教育小孩。
父亲在作者幼年时过世,留下一个书架上的三百本书。
叛逆的年轻人求学过程多舛,他只读到八年级,上过一年补习夜校,跟人学习了六个月的拉丁文,这是他接受过的所有正规教育。为了生活,他在纽约成为一名业务员,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他就是个普通人,通勤上班、求个温饱,但始终觉得对生活有着不满,却又不知道那是什么。这时,他想起了那三百本书。
他开始读书,疯狂的读,一读四十年。他买二手书、去图书馆借书,自己学习历史、文学、艺术、音乐、数学、科学与哲学,以及其他实用知识,无限扩大了那个书架。他将自己学习的历程与经验,写成这一本书,将知识分门别类,从读历史开始,让人透过阅读建构自我学习的路径、打造自己的高中与大学,享受阅读与思考,成为运用头脑获得快感的人,感受最深刻的智知自由。
这是一本素人版的《一生的读书计划》与《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本由普通人写给普通读者的指引,不需专门知识,不必念过大学,更不用是专家,只要认识字母、会算数的人就能读,用词浅显易懂,却有最丰富的的知识涵量,横跨历史、文学、艺术、音乐、数学、科学与哲学,以及一些其他实用知识;它丝毫不功利、无法让人成为律师或医生,却能让人成为「更好的人」。
以上,愿你们喜欢。
(封面为电影《无问西东》剧照)
延伸阅读
:《
春节宅在家怎么过?看看这几部2019年不可错过的好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