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China Daily旗下官方账号。每周七天,为你的英语保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英国报姐  ·  地球ONLINE的神奇彩蛋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1926年,中国人用一张图,镇住了费城世博会上的老外丨种草机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 公众号  ·  · 2019-07-27 16:13

正文

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中国代表方带去了一件特殊的展品。


就是这张《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以下简称为《潮流图》)

图片以简约明晰的形式,呈现了四千年来中国语言、文字的变迁,文学的源流、派别,让外国人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赞叹不已。

这张《潮流图》,还获得了当年博览会的甲等大奖。



黎锦熙,摄于1924年

画图的人叫黎锦熙。

他被誉为“现代汉语奠基人”之一,“拼音文字的奠基者”,一生致力于汉语言文字改革。

我们今天说的“普通话”的概念,就是由黎锦熙先生提出的。

1924年,他编写出版了《新著国语文法》,这是我国第一本系统讲解白话文语法的著作,曾连续再版二十多次。


民国版《新著国语文法》封面

1926年,应中华教育改进社之邀,黎先生创编了《潮流图》,介绍中国语言文字的流变。

帮他一同审定内容的,有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而这几位都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

当年,《潮流图》在美国费城世博会上一经展出,即引发轰动!

汉字是如何从图画一步步变成今天的模样?

中国的远古口头歌唱,又是如何发展成现代白话文学的?

在这幅图上,一目了然。


1929年,《潮流图》再版,黎先生又加上大量的批注,以蓝色字体补充了各种与文字学、语言学相关的文学典籍和名家作品,尽力给国内的普通读者提供一份完整的思维导图。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上下四千年间,国学要籍,诗圣文豪,燕行鱼贯,尽列在目,求学门径,自然不乱。


时至今日,这幅《潮流图》已然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收藏品。

在孔夫子网站上,民国版《潮流图》甚至被炒到了5000元一张。

现在,这张图被复刻出版,并在全球种草机首发。


复古牛皮纸袋内,装有《潮流图》及导读手册一本。


图很大,展开贴在墙上,就是幅完美的装饰画。


因为是首发,更有独家定制的绢面折扇一把,可与书组合购买。

折扇为8寸大小,选用原色竹质扇骨。

扇面以日、月、虎、禾、目五个汉字的演变为底纹,中间印有“国语四千年”五字,并加上黎锦熙先生个人印章,优雅大气。


炎炎夏日,轻摇折扇、读图习文,感觉妙极!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现全球种草机首发▼

《潮流图》独享价49元

《潮流图》+竹扇套装 独享价68元


 黎锦熙与国语运动 


黎锦熙出生于1890年,自小饱读诗书,为清末秀才,后任教于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他出生那会儿,正值清末民初,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之时。


青年黎锦熙,摄于1907年

当时的知识分子们多质疑传统,希望向欧美学习,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在他们看来,国强需要民智,民智需要教育,而普及教育需要有容易学习的语言文字。

于是他们发起了以“言文一致”“国语统一”为口号的国语运动,主张用白话代替文言成为书面语,并希望借统一国语来促进各个地域之间的沟通和团结。

黎锦熙就是其中一员。


黎锦熙(左)与叶圣陶合影,摄于1974年

作为老一辈的学问家,他倾注一生在国语运动和文字改革的事业上。

1916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国语运动领导机构——“中国国语研究会”成立,黎锦熙是主创成员之一。

1920年,他促成教育部改定小学的“国文科”为“国语科”,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废除小学“读经”。

1926年,他与赵元任、钱玄同等六人确定了以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普通话”。


1950年版《中华新韵》封面

后来,他又主编了《国音常用字汇》《国语辞典》《中华新韵》三本辞典,推动了注音符号和普通话在全国的推广,也推动了中国的扫盲运动。

1949以后,黎锦熙和同人们又组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文改组织——中国文改协会,推动中国汉字的简化、整理工作。


导读手册中的“黎氏八骏”,最右者为黎锦熙

他还参与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他说:

“这个运动关系到千千万万个老百姓,我国文盲多,应该去做这件启蒙工作,为最大多数人谋最大的幸福,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现全球种草机首发▼

《潮流图》独享价49元

《潮流图》+竹扇套装 独享价68元


 了解中国四千年文化极简指南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的“国语”,是广义上的概念,涵盖了中国语言、文字的方方面面。

其中,“外来潮流的影响,民间文艺的势力”,是黎锦熙先生在图中最想展示的部分。


以红色直线将时间分为32列,除了第一、二列,其余每列代表100年。你只需按图索骥,便能在对应的时段里找到相关信息。

《潮流图》的主角之一,是一条绿色的河流,上支代表文字与语言,下支代表文学与文体。

中国各个时代语言、文体的来源、去路,在这条时间的大河中,都清晰可见。

请锁屏、旋转手机、欣赏一下:



在这条河流中,中国古代文学分化为了贵族文学和民间文学两个支流。

其中前者如楚辞、赋、骈体文、古文等,离口语较远;后者像歌谣、乐府诗、五言诗、七言绝句、戏曲、平话等则近于口语,灵感多来自人们的寻常生活。

到了20世纪,两条支流又重新汇聚一起,流入了“文学革命”的大潮中。


以日、月、虎、禾、目为例

在图上,你也可以读到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

在公元前18世纪及更早,人们还未发明汉字,只依靠图画来记录,图画文诞生,然后是甲骨文(又称殷契文)。

从公元前10世纪起,逐渐有了大篆,经过秦朝(公元前3世纪)的“车同轨、书同文”,大篆变为小篆,东汉时再转隶书,到唐代的时候,汉字的形态逐渐固定,直至今天。

原本复杂的信息,经过信息图式的表达,清晰直观。


有学者对《潮流图》上密密麻麻的蓝色注释做过统计,黎先生共列出了167种小学要籍和173种文学典籍,以及历史上的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并注有简短精要的解题评述。

注:此处的小学,指中国传统文字、语言方面的学问。

此外,梵文字母、三十六字母、西洋注音罗马字、注音字母等更为专业的知识,也有提及。



薄薄的一张纸,却提炼出中国四千年语言文字发展的要点,不可谓不厉害!

更厉害的是,在这幅创作于93年前的《潮流图》上,我们还能感受到当时那一代人追求变革,奋发图强的精神。

赶紧来读一读这张牛气的图吧。




更多特惠好物:





本文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