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德邦证券研究
德邦证券投研成果及营销平台。第一时间洞悉行业资讯,深度探寻投资脉搏,竭力打造国内一流、独具特色的卖方研究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德邦证券研究

【德邦·投研新声】宽信用要“先立后破”;社融公布,债市调整可能又结束了?(20240815)

德邦证券研究  · 公众号  ·  · 2024-08-15 07: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特别提示: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通过微信订阅号发布的本图文消息仅面向德邦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图文消息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 因本资料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德邦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还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我们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非常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点击收听 VOICE OF RESEARCH


HOT

今日重点内容推荐


张浩 宏观组组长

S0120524070001

【德邦宏观】 宽信用要“先立后破”

核心观点:


7月,社融和M2同比小幅回升,但信贷和M1增速继续下降,居民中长贷的长期支撑或已不再,企业贷款面临项目储备不足的问题,政府债发行环比放缓,金融数据仍有波动可能,货币政策后续重点或需着力宽信用,M1的继续下探反映出企业的真实融资需求相对较弱,宏微观数据与体感背离继续存在。预计短期交易力量主导下10年国债Q3宽幅震荡,在配置力量主导下,预计10年国债Q4仍有进一步下探的可能。


事件:2024年8月13日人民银行发布7月份金融统计数据:


(1)社会融资规模: 7月新增社融7708亿元,同比多增2342亿元。截至7月末,社融存量同比增长8.2%,增速较6月末上升0.1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政府债净融资较多是社融同比多增的主要原因,7月政府债券净融资6911亿元,同比多增2802亿元;社融口径人民币贷款负增是社融增量的主要拖累,7月社融口径人民币贷款减少767亿元,同比多减1131亿元;此外,企业债净融资2028亿元,同比多增738亿元;委托、信托贷款合计新增320亿元,同比多增82亿元;未贴现承兑汇票减少1075亿元,同比少减888亿元。


(2)人民币贷款规模: 7月,金融机构口径人民币贷款新增2600亿元,同比少增859亿元。截至7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增速较6月末下降0.1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居民短贷减少2156亿元,同比多减821亿元;居民中长贷新增100亿元,同比少减772亿元;企业短贷减少5500亿元,同比多减1715亿元;企业中长贷新增1300亿元,同比少增1412亿元;票据融资新增5586亿元,同比多增1989亿元;非银金融机构贷款新增2052亿元,同比少减113亿元。


(3)存款规模: 7月,人民币存款减少8000亿元,同比少减3200亿元。从结构上看,居民存款减少3300亿元,同比少减4793亿元;企业存款减少17800亿元,同比多减2500亿元;财政存款增加6453亿元,同比少增2625亿元;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7500亿元,同比多增3370亿元。


(4)货币供应: 7月末M2同比增长6.3%,增速较6月末上升0.1个百分点;M1同比下降6.6%,降幅较6月末扩大1.6个百分点,M2-M1增速差12.9%,较6月末扩大1.7个百分点。


信贷:居民房贷切换至供给主导,项目储备不足导致票据融资成为企业贷款主要支撑。 7月金融机构口径新增人民币贷款2600亿元,同比少增859亿元。从结构来看,7月贷款投放主要呈现两个特征:


其一,居民中长贷挤出“炒房”需求,由需求主导切换为供给主导。 7月,居民贷款减少2100亿元,同比多减93亿元。7月居民短贷减少2156亿元,同比多减821亿元,居民中长贷增加100亿元,同比多增772亿元。虽然可以观察到,517新政后地产销售有好转迹象,与去年同期相比,6-7月30城新房+14城二手房销售面积同比持续改善,7月30城新房+14城二手房销售面积同比年内首度实现增长,其中7月14城二手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扩大是主要贡献;然而,6月和7月居民中长贷绝对增量分别为3202亿元和100亿元,较2019-2021年同期均值的明显偏低。实际上拉长周期来看,2022年以前,以2019-2021年为例,居民中长贷月增量在二至四季度比较稳定,多数时点在4000到6000亿之间,而2022年以来,居民中长贷月增量波动幅度明显放大,呈现出与企业中长贷月增量类似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我们认为,这可能意味着随着中国经济“去地产化”,房地产周期下行,房价出现下跌,居民端的购房意愿和购房行为发生了内在的深刻变化。 首先,贷款利率的持续下降或导致居民“提前还款”及“低息贷款置换”的比例上升,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用收缩;其次,在房价下跌的过程中,“去地产化”导致地产的金融属性减弱,居民购房需求更加偏向刚需和改善性需求支撑,且在财富效应缩水和收入预期不稳定的背景下,刚需及改善性需求的释放也相对有限;第三,当前首付比及认贷条件显著下降,但此类政策仅对有购房能力的群体有政策作用,当前我国主力购房人群较2010至2015年阶段减少较多,能够“加杠杆”购房的主力人群减少也是导致房地产需求下降的原因。综合上述三类原因,“去地产化”导致居民中长期贷款不在具有稳定增长特征,这种变化可能是长期的,是“拖累”信贷增长的重要原因。


其二,票据融资大幅增加支撑企业贷款增量。 7月,企业贷款新增1300亿元,同比少增1078亿元,其中企业短贷减少5500亿元,同比多减1715亿元,企业中长贷同比少增1412亿元,而票据融资新增达5586亿元,同比多增1989亿元。7月国股行票据转贴现半年利率进一步走低,票据融资成本降低,而另一方面项目储备不足也制约了企业贷款需求扩张,最终形成了票据融资大幅增加支撑企业贷款增量的现象。此外,企业实际融资需求相对偏弱的背后也是“去地产化”的背景下,五篇大文章背后以制造业、设备更新改造及技术升级为代表的企业融资需求,或尚难以完全替代房地产相关行业的信用扩张能力。


社融:政府债融资继续放缓,直接融资对贷款起到部分替代作用。 7月新增社融7708亿元,同比多增2342亿元。7月政府债券融资新增6911亿元,同比多增2802亿元,较6月进一步放缓,其中国债净融资较6月有所减少,地方政府债净融资较6月有所增加。7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节奏较6月进一步放缓,1-7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仅45.5%。7月社融口径本外币贷款同比少增1681亿元,与贷款投放较弱属于同一逻辑,反映居民中长贷失去房贷支撑、企业贷款项目储备不足导致的实体融资需求较弱。考虑到新增专项债从融资到形成实物工作量需要时间,年内新增专项债剩余的2.13万亿新增专项债额度或需在8-9月进一步加快发行。以2021年为参照,2021年截止7月末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约37.1%,随后8-11月新增专项债快速发行,净融资额持续增加。直接融资方面,6-7月企业债券融资维持在2000亿元以上水平,在无风险利率走低、信用利差“极窄化”背景下,企业发债成本下降,直接融资或对贷款起到了一定替代作用。但受IPO放缓等影响,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持续较低,同比持续少增。


货币:“存款搬家”、理财化和社融脉冲下探导致货币增速延续低位。 7月货币增速分化,M2同比增速回升0.1个百分点至6.3%,M1同比降幅扩大1.6个百分点至6.6%,4月整治存款市场乱象引发的“存款搬家”持续对M1和M2同比产生影响,货币增速也受总量已经较高、支付便利化、类货币产品的发展而自然存在下行趋向。此外,整治“手工补息”后部分存款逐渐转向理财,也会导致存款减少、货币增长放缓。近期发布的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4年上)》显示,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8.5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43%,同比增加12.55%。


社融脉冲进一步下探,宽信用也需要“先立后破”。 根据企业融资到资本开支的时滞,我们从社融指标出发,排除政府部门的政府债券融资,构建社融脉冲指标,7月社融脉冲为-13.6%,较6月的-12.8%进一步下降,指向M1增速仍可能进一步下行。考虑到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的“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深入挖掘有效信贷需求,加快推动储备项目转化”,我们认为,在当前货币总量增速较低、物价水平回升较慢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稳增长发力或需通过积极支持宽信用实现。


宽信用或也需要“先立后破”才能够得以实现。 6月19日潘功胜行长在陆家嘴论坛上发言表示“当前近250万亿元的贷款余额中,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占比很大,这一块不仅不再增长,反而还在下降。剩下的其他贷款要先填补上这个下降的部分,才能表现为增量”,我们理解,从社会信用扩张的角度,“破”就是潘行长提到的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这二者是社会信用扩张中的旧动能;“新”就是以“五篇大文章”为代表的符合经济结构转型方向的新融资需求。“先立后破”即在新需求成长到能够替代旧动能对社会信用扩张的支撑作用前,尚需保持旧动能的相对平稳。我们认为,在新需求尚未培养起来的情况下,旧动能的信用收缩是今年金融数据总量增速较低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宽信用需要着力的要点,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逐步形成“保障”+“市场”的新发展模式,从支持信用扩张的角度,或可考虑对“收储”保障房增加信贷支持、或增加政策性金融工具力度等方式,保持旧动能阶段性的相对平稳,以确保新需求“立”起来前,旧动能不会过早的“破”。


新动能培育不够快的背后或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效率尚待提升,后续或需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与货币政策协同配合,激发对结构性工具的需求。 从央行公布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情况表来看,截止6月底,4月新设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尚无实际投放,6月新设的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投放了121亿,排除三大长期性工具和PSL这一无额度上限的工具,全部存续的阶段性结构工具总使用量仅达全部额度的35%,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效率尚待提升。考虑到再贷款需要商业银行实际贷款投放后方可向央行申请,央行再贷款投放较低或主要是由于企业在相关领域贷款需求不足,形成了有工具而无实际支持的金融资源闲置,为此,后续政策或需从提振对结构性工具的需求角度发力。6月下旬以来围绕结构性工具的增量政策或就是沿着这一逻辑。


财政政策方面, 6月21日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关于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的通知,宣布对获得中国人民银行设备更新相关再贷款支持的贷款贴息1个百分点,7月25日财政部、发改委再发通知表示提高上述财政贴息比例至1.5个百分点,对结构性工具覆盖的贷款贴息不断加码续力,切实压降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有助于激发企业申请贷款的意愿。产业政策方面,或可沿着标准提升——落后产能淘汰出清——先进产能替代或现有产能技术改造的逻辑激发结构性工具覆盖的贷款需求,5月23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对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原材料行业规定了多项目标,体现了通过标准提升推动落后产能出清、先进产能替代的导向。向前看,提高结构性工具使用效率,有效推动金融支持结构转型方向仍需更多宏观政策的协同发力。


向前看,政府融资或再加速,非政府主体扩信用仍需政策支持挖掘需求侧。 我们以不含政府债的社融增速观察居民和企业部门信用扩张情况,7月不含政府债的社融存量同比约6.7%,与6月持平,居民和企业部门信用扩张仍未见回升,非政府部门信用扩张放缓也就意味着信用资产供给较少,这也是政府债收益率下行背后信用资产稀缺的逻辑所在。地产新政对地产销售的刺激效果释放、后续可能的专项债发行加快、资金支出加快是对后续非政府部门信用扩张的积极因素。综合来看,在地产政策放松、大规模设备更新及以旧换新加力、财政加快政策落实等扩大内需政策影响下,叠加政府债供给增多,8-12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有望在7.8%-8.2%的区间运行。


货币政策方面,宽信用或是下一步工作重心,结构性工具投放或加速。 从LPR降息到挖掘信贷需求体现的是货币政策从供给侧到需求侧的逆周期发力路径。且考虑到各项金融数据持续偏弱,实体信贷需求依然较弱,货币政策助力宽信用的必要性上升,后续或将更加积极推动实体信用恢复与扩张。


价格型工具层面,预计存款利率有望进一步下调,LPR也仍有下调空间。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方面,考虑到新设工具实际使用效率尚待提升,后续或需通过标准提升等方式,从提振对结构性工具的需求角度发力。


10年国债Q3或宽幅震荡,Q4或再回收益率下行趋势: 当前宏观数据与企业、居民微观体感的差别,主要来自于“去地产化”背景下,工业稳增长、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但上述领域或尚无法完全替代房地产及其行业在信用扩张、财税收入、财富效应等方面的影响,M1同比以及社融不含政府债券口径存量同比下探,是对居民及企业预期的一种写照,当前债市面临超额储蓄、“资产荒”与“曲线平坦化+信用利差收窄”的现状,但央行借券和临时正、逆回购对市场预期影响显著,近期市场对大行行为等预期不稳,仍需观察央行态度与市场情绪能否稳定。


投资策略方面, 短期求稳,在止盈情绪、央行借券、地产政策预期和政府债发行提速等因素带来的供给扰动等多重影响下,利率可能阶段性上行,并在Q3保持震荡格局,我们认为每一轮上行都是配置的窗口期;长期视角下,超额储蓄和资产荒现象持续,基本面走势和经济政策的综合表现决定了存在大量配置力量推动利率下行,预计10年国债未来有进一步下探可能。


风险提示: (1)国内货币政策变化超预期;(2)海外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变化超预期;(3)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政策力度超预期。


摘自研报:《宽信用要“先立后破”》(点击可阅读原文)

发布时间:20240814


吕品 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

S0120524050005

【德邦固收】 社融公布,债市调整可能又结束了?

核心观点:


社融增速略低预期,分项中人民币贷款首次负增。 7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7708亿元,同比多增2342亿元,同比增速为8.2%,较上月上行0.10个百分点。从社融表现上看,整体与分项相对低于预期,分项中7月人民币贷款首次出现当月负增。社融增速、新增规模均表现低于市场预期,其中分项拉动上仍然是政府债形成了主要贡献,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延续上月的疲弱态势,首次出现当月负增长的情况,作为社融的主要构成对其增速拖累明显。


信贷增量偏弱,票据冲量形成主要拉动。 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600亿元,同比少增859亿元,信贷余额同比增速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至8.70%。7月新增信贷规模为今年来最低,分项中多数表现弱于季节性,主要贡献来源于票据融资。居民部门贷款表现负增,企业部门短贷与中长贷走弱较为显著,偏低风险的票据融资和非银贷款表现相对占优。从信贷投放季节性来看,7月通常为信贷“小月”,通常新增规模表现不高,但与近年同期相比可以看到,居民短贷、企业部门短贷与中长贷均明显弱于季节性。


M1增速再创新低,“存款搬家”扰动减弱。 7月人民币存款减少8000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减少330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7800亿元,财政存款增加6453亿元,非银存款增加7500亿元;7月M1同比增长-6.60%,较上月继续回落至新低,M2同比增长6.30%,较上月小幅回升0.1个百分点;M2-M1增速差较上月表现走阔至12.9%,为2017年以来新高水平。


进一步跟踪“新口径”M1增速发现,纳入理财后的宽口径M1增速与目前的M1增速差已经明显收窄,或表明“存款搬家”的影响已经有所减弱。 7月纳入现金理财的宽口径M1同比增速为-6.06%,与目前-6.60%的M1增速已经较为接近,二者之差从6月的0.84个百分点下至0.54个百分点;进一步纳入货基之后,宽口径M1同比增速下至-3.31%。趋势上,宽口径M1同比增速同样下至新低位置,结合偏弱的企业部门信贷,企业预期不足的问题尚存。


总结来看,7月金融数据整体表现略低预期,社融规模、增速均不及预期,信贷增长表现偏弱,政府债融资与票据融资是主要支撑。 7月社融分项中,贡献最高增速的仍然是政府债,但其中人民币贷款的首次当月负增值得关注;信贷结构上,居民企业部门贷款表现相对趋弱,企业部门贷款形成主要拖累,票据冲量贡献主要增速;M1增速较前月继续回落,“存款搬家”影响逐渐减弱,M2-M1剪刀差再度走阔至近年新高,表明企业预期尚存不足,资金活化仍然偏弱。


对债市而言,央行调控与弱基本面的博弈短期或仍持续,无论是单边上行还是单边下行短期内可能都难再现,利率或回归震荡下行。 上周债市整体在大行卖债影响下出现回调,10年期最高调整接近15BP,本周二尽管尾盘疑似再现大行净卖出7年期国债,但其余期限跟跌幅度明显减弱,且偏弱社融数据发布后尾盘利率加速下行,30Y国债下破2.4%点位。目前来看大行对于10Y、30Y券可卖出空间已经相对有限,在基本面偏弱局面未发生明显反转情况下,往后看博弈之下基本面逻辑或占上风,利率或回归震荡下行趋势。


风险提示: 央行超预期收紧货币政策、理财大规模回表引发市场波动、机构行为大幅趋同形成正反馈。


摘自研报:《社融公布,债市调整可能又结束了?》(点击可阅读原文)

发布时间:20240813


马笑 传媒互联网首席分析师

S0120522100002

【德邦传媒互联网】 万达电影(002739.SZ)首次覆盖:儒意加持院线龙头迎来价值重估,AI赋能IP拓展带来长期增长

核心观点:


儒意入主后,内容业务有望爆发。 儒意的主要业务涵盖影视、流媒体平台、游戏,在内容方面长期深耕。复盘公司过往主投影片,我们认为,此前万达影视在内容创作方面有一定的能力,但是对于内容和档期的把控,依旧有提高的空间。借助儒意资源,公司有望夯实人才团队,增强外部合作:1)人才助力。陈曦董事长上任后为公司带来了优秀的制作人团队和制片管理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同时,坚持推进制片人中心制,科学化管理制作经营,保证作品投资预期。我们认为,内容行业的核心在于“人”,制作团队加盟后,直接补强了公司的内容生产力。2)内容合作。对于儒意出品的电影,公司可以优先投资并进行主宣发,有望进一步获得份额收益。 后续片单方面,24年档期储备丰富。暑期档方面,主投《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抓娃娃》;主宣发及参投电影《白蛇:浮生》;参投《默杀》、《异人之下》、《解密》;《误杀3》《有朵云像你》《“骗骗”喜欢你》等影片也预计将于年内上映。储备影片还包括与贾玲导演合作的《转念花开》、IP系列电影《唐探1900》、《我们生活在南京》等。


下游院线维持龙头地位,目标市占20%。 行业方面,展望2024年,我们认为:1)国产影片持续发力,进口片积极引进,有望形成优质内容供给与观影需求的正向循环;2)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的宣发以及话题讨论进一步带动非核心观影人群的需求;3)下游院线影院集中度提高,利好龙头企业。4)分线发行若有望落地,公司在内容与渠道端的优势有望进一步放大。 公司将通过合理规划,继续拓展院线市场份额,目标市占率20%。 一是大力拓展直营影院,并进行提质升级,寻求和市场优质商业地产开发商合作开业;二是在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原则下发展轻资产业务,最终目标将市场份额提升至20%以上。变更股东后,影院租金优势中期内有望维持,有利于其后续影院扩张。


游戏方面,“重塑经典IP,进军全球市场”。 公司挑选“圣斗士星矢”“变形金刚”等经典IP,目标为年龄相对偏大的男性,锁定核心粉丝。同时,海外重心为欧美+日本,与国内玩家消费习惯有差异,出海流水有望走出长尾。儒意入主后,有望优势资源共享,拓宽业务布局。我们认为,儒意在游戏方面的优势资源在于:1)人才团队。景秀游戏负责人龚峤从事游戏行业20年经验丰富。2)与腾讯的战略合作。若后续互爱互动有望通过儒意,直接或间接地与腾讯合作,或能在内容、渠道等各方面补强。 Pipeline方面,《暗影格斗3》《战斗法则》等将陆续在海内外市场上线;《天元突破红莲螺岩》《我为歌狂之旋律重启》等已获国内版号。后续IP储备方面,目前互爱互动拥有《变形金刚》《JOJO的奇妙冒险》等IP。优质IP储备丰富,有望实现长线发展。


自有IP衍生品开发延伸产业链,AI有望反哺院线,贡献长期逻辑。 公司将利用时光网平台重点发展衍生品业务。以往主力IP多来自内容方授权,缺乏自有IP;随着儒意内容资源的注入,时光网在衍生品市场直切IP源头。借力万达电影现有线上线下阵地,打通销售链路。线下渠道方面,全国万达影城均为潜在的展示橱窗及卖品柜台,且结合在映影片,场景化氛围进一步提升消费体验,进一步提升线下卖品SPP,且具备可复制性。AI视频方面,伴随技术层面模型的迭代和应用层面工作流的优化,AI在影视领域的可用性有望提升,电影生产有望进一步提质增效,从供给端驱动大盘增长,对影院终端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儒意旗下南瓜电影在AI制作方面不断尝试并取得一定进展。若未来能制作出优秀的AI电影作品在院线上映,有望促进提升万达院线的票房收入。


风险提示: 相关政策变化风险,核心团队离职风险,影片无法如期上映等。


摘自研报:《万达电影(002739.SZ)首次覆盖:儒意加持院线龙头迎来价值重估,AI赋能IP拓展带来长期增长》(点击可阅读原文)

发布时间:20240814


NEW

其他研究报告一览

【德邦海外市场】去杠杆冲击后的配置思路
【德邦固收】卖债推进,谁是主力买盘?
【德邦金工】A股美股普跌,红利ETF净流入持续居前
【德邦食饮】新华都(002264.SZ):深耕白酒电商业务,有望充分受益白酒线上化
【德邦美妆和商贸零售】对标研究美妆赛道,探究宠物食品竞争格局
【德邦医药】再鼎医药(09688.HK):艾加莫德上调销售指引,爆款潜力初现
【德邦医药】重视基药目录调整机遇,中药有望迎来板块性机遇
【德邦机械】工程机械七月销售数据向好,建议持续关注工程机械板块
【德邦电新】动力电池产量追踪系列:24M7动力电池产量保持增长,装车量稳中有进
【德邦环保公用】国家层面首次对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打造更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德邦计算机】自主可控:国产工业软件政策梳理
【德邦传媒互联网】出版行业点评:出版服务内需为矛,红利股息为盾
【德邦通信】G60首批星升空,有望航班化发射使投资价值清晰
【德邦建筑建材】深圳加入收储行列,新一轮政策或可期加速去库存
【德邦有色】金属加工:价格与需求共振,业绩与估值齐升

点击标题跳转研报原文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为德邦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德邦证券”)研究所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其他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上以德邦证券研究所名义注册的,或含有“德邦证券研究”,或含有德邦证券研究所品牌名称相关信息的其他订阅号均不是德邦证券研究所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不是德邦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德邦证券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研究报告进行的整理与解读,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为本公司报告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本资料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资料所载内容、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
德邦证券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订阅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德邦证券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订阅号中所有资料的版权均为德邦证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发、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者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


扫码关注德邦证券研究

甄选好研究 聚焦新经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