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刘逸春的品牌商业创新
《刘逸春的品牌商业创新》是一档由著名商业观察家、中国TOP10杰出经理人、财经畅销书《圈层商业》作者刘逸春主理的栏目,一起了解商业趣事、丰富商业知识,以商业的眼光看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刘逸春的品牌商业创新

品牌增量

刘逸春的品牌商业创新  · 公众号  ·  · 2025-03-14 10:0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商业洞察/撰文 刘逸春   编辑/钟明玥、李明遥

这是《刘逸春的品牌商业创新》的

976 篇公众号文章

了解商业趣事、丰富商业知识,用商业的眼光看世界。

关注《刘逸春的品牌商业创新》。


在当下商业世界,若一家企业时至今日仍沿用五年前的市场营销策略,那无疑已站在悬崖边缘,距离关门大吉为时不远。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营销学之父科特勒近年来反复强调的观点。
企业要发展,增长是绕不开的必由之路。 要理解增长,就必须洞悉企业的生意逻辑。当我们掌握了企业生意逻辑的演变规律,也就找到了实现增长的突破口。
在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中,“STP”(市场细分(Segmenting)、目标市场(Targeting)和市场定位(Positioning))是极为关键的概念。作为市场战略的基石,STP 中打头的字母 “S”——Segment 市场细分,恰恰是理解过去数十年企业增长的核心所在。
回顾四十年前,商品匮乏,市场竞争近乎空白,那时一家企业可以雄心勃勃地瞄准所有人群做生意。但时代变迁,市场逐渐饱和,企业不得不做出改变,开始专注于服务特定群体,比如只做女性或男性的生意。再后来,竞争愈发激烈,企业进一步聚焦,选择服务职场白领女性。而到了当下,甚至要精准垂直到一二线城市的独立女性市场。由此可见,人群在持续细分,市场细分才是生意的本质特征。
前些年市场形成了独特的格局——平台+市场细分驱动企业增长。那些年,除了平台巨头,活得风生水起的企业,大多是在细分市场深耕细作的佼佼者。以调味品行业为例,酱油、鸡精、鸡汁、鸡粉、辛香料等细分领域,都诞生了各自的领导品牌,这些品牌的增长,正是源于对细分市场的专注与深耕。
从行业视角看,洗发水市场的发展历程极具代表性。起初,洗发水企业的目标客户是所有人。随着市场发展,企业开始推出差异化产品,如去屑洗发水(海飞丝)、柔顺洗发水(飘柔)、营养修复洗发水(潘婷),将洗发水行业细分为多个小品类。后来,清扬聚焦男士去屑洗发水,进一步细化市场。如今,市场更是细分到头皮护理男士去屑洗发水、有硒去屑洗发水,以及针对不同发质(如油头、干发)的去屑洗发水等。产品和品类的不断细分,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十年前,就有人唱衰宝洁,然而二十年过去了,宝洁依旧在市场中保持增长。其秘诀就在于不断在细分市场进行创新,创新成为宝洁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至于未来宝洁能否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再看近几年迅速崛起的舒客品牌,它锁定护牙的专业护理市场,并在这个专业领域不断细分。经过几年努力,成功跻身中国市场占有率前三的行列。
步入 2025 年,企业面临的挑战严峻至极。年初,Deepseek 横空出世,哪吒 2 在中国市场斩获 110 亿票房,有望冲击 160 亿,这些利好消息拉动股市上扬,为中国创新注入新的活力。然而,深入市场一线就会发现,大环境中虽然机会众多,但竞争也异常激烈。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并非空洞口号,其中蕴含着切实的商业机遇。具体到商业实践,人群细分、产品细分是把握机遇的前提,只有深刻理解这两点,企业才能塑造差异化价值,构建竞争优势。
对于众多新锐品牌和创业公司而言,从小众细分市场切入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因为大品类、大市场通常已被大企业、大品牌牢牢占据,唯有细分市场,才能开辟出一片蓝海,实现产品创新。
元气森林便是一个成功范例。在农夫山泉、娃哈哈、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以及众多地方品牌的重重包围下,元气森林创业之初,历时一年研发了上百款产品,可惜多数以失败告终,最终成功的只有燃茶和气泡水。气泡水并非元气森林的首款产品,却成为其在市场站稳脚跟并成功出圈的关键。为何是这两款产品呢?原因在于,当时饮料市场的主流大品类已被大品牌瓜分完毕,可乐领域有可口和百事,牛奶市场有蒙牛和伊利,含糖茶饮料由康师傅和统一主导,包装水市场则是怡宝和农夫山泉的天下。而气泡水和无糖茶属于小众、细分且市场空白的赛道,元气森林正是抓住了这一细分市场的机遇。
不过,聚焦细分市场、追求极致差异化,往往伴随着市场规模有限、用户数量不足的问题,越细分市场盘子越小。虽说这代表着蓝海,但蓝海也意味着市场空白,竞争对手瞧不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思考如何将自己开创的小品类做大做强。但现实中,很多企业在细分市场后,营销重点却放在占据品类上。
这种营销逻辑在市场上已盛行二十多年。如今,我们仍能看到许多品牌沿用这一策略。比如在小区、机场、高铁站常见的广告语:“专业运动耳机,就选韶音”“橄榄油我只爱欧丽薇兰”“奶酪就选妙可蓝多”,这些都是典型的占据品类的品牌打法。
这种方法论深受分众传媒的江南春,以及定位派的谢伟山、邓德隆推崇。江南春推崇自有其道理,毕竟他本质上是卖电梯广告的,所有内容都是为销售服务。但谢伟山、邓德隆作为行业专家,在市场瞬息万变的当下,依旧秉持这种思维为企业提供品牌营销和定位咨询,这就令人担忧了。
以橄榄油为例,消费者不爱橄榄油,此时即便欧丽薇兰在橄榄油品类中占据主导地位,意义也不大。同理,人们不吃奶酪,妙可蓝多在奶酪品类的优势也就难以转化为市场规模。细分品类规模若不够大,仅占据品类远远不够。假设整个细分市场体量只有 10 亿,即便一家企业能分走 70%,市场规模也仅有 7 亿,增长天花板明显。
而且,这种营销方式成本极高。任何一个品类都存在现有竞争对手、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想要垄断、独立一个品类,必须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教育消费者、进行市场洗脑。许多新锐品牌在开拓市场时,大多瞄准细分类目,但实际业务利润和经营结构并不健康,市场营销费用,尤其是达人投放费用占比过高,已成为行业通病。
从细分市场到占据品类,这是典型的跑马圈地式生意逻辑。它只是从现有市场规模中切分蛋糕,却无法将蛋糕做大,只能获取存量,无法创造增量,只能满足已有需求,却不能催生新需求。所以,这种基于现有品类规模分蛋糕的模式,属于存量增长。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品类规模成为增长的天花板。
对于小众细分品类而言,重点并非占据品类,而是扩大品类规模。这一问题同样困扰着大企业、大品牌。在存量思维主导下,企业增长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整体行业增长,二是市场份额增长。
但现实是,如今许多行业市场规模已饱和,甚至步入缩量时代。企业难以寻觅新人群、新渠道、新平台,因为人口红利已然消失,互联网红利也即将终结。当整个行业萎缩下滑,企业若还想在品类市场扩大份额、提升市占率,就只能陷入 “内卷”,不断加大营销费用和人力投入,提高品牌渗透水平,从竞争对手手中抢夺份额。在现有生意范围内,增量空间愈发狭窄。
除了存量增长,企业的增长还能从何而来?如何创造增量增长?这是中国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不少企业尝试通过品牌出海等方式寻找增量可能性,这固然可行,但更为关键的是,要总结在当前环境下,企业究竟该如何切实创造增量。

未来五年,企业创造增量的策略

企业增长源于何处?又该如何创造增量?要解答这些问题,必须回归消费者行为这一营销推广和品牌建设的基石。
在开展营销活动时,我们首先关注消费者购买旅程,即 “信息搜集 - 对比评价 - 购买行动 - 分享扩散” 的决策全过程,并从中挖掘用户触点。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根源在于需求。而人的需求是欲望与具体生活任务相互叠加的结果,且基于个人的自我概念认知和生活方式。
以我的朋友大宋(宋跃斌,中欧校友,全马国一)为例,他卖掉保时捷油车,换了一台理想 mega。这一购买需求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孩子长大,家庭郊游、接送孩子等需求发生转变,同时他认为新能源车代表未来趋势,从而催生了新需求,保时捷豪车不再是他的目标车型和品牌。
这种需求进一步追溯,是复杂的内在心理世界与外在文化世界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诸多因素难以言表,营销手段也难以触及。简而言之,营销的核心任务有二:一是激发需求,二是影响决策。
2017 年,我在《营销三大算法》一书中构建了需求激发模型(由痛点挖掘、用户需求、产品势能三个维度构成),并着重指出,创造增量的关键在于做好品牌的需求激发,以此影响消费者决策。
在《营销三大算法》里,我特别强调, 企业首先要让消费者产生需求,使其意识到产品能够满足生活所需、解决生活问题,对其至关重要。其次才是影响消费者决策,让其在购买同类产品时优先选择本品牌,在对比考虑环节战胜竞争对手。
前文提及的占据品类以及各种定位式广告语,实际上只能影响决策,强化品牌在品类中的影响力,增加消费者选择该品牌的概率,但无法激发需求,占据品类并不等同于占据需求。
尽管不少企业也尝试培育消费者、扩大品类规模,但其做法往往是一方面加大铺货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将产品呈现在消费者眼前; 另一方面,拼命宣传产品的优点,如功能卖点、品质背书、品类地位等,试图说服消费者。 在消费者购物欲旺盛时,这种方式或许有效,只要加强铺货、加大广告投放,让消费者知晓品牌并反复提醒,就能促使消费者下单。
然而在当下,这种玩法愈发难以奏效。功能宣传和品类占据本质上只是对消费者进行洗脑、提醒购买,却难以唤起需求、改变用户消费习惯,营销模式并不完整。要获取增量,必须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而要创造需求,仅仅让消费者看到品牌、记住品牌远远不够,关键在于在消费者生活中创造使用产品的机会,让品牌与消费者在生活中相遇。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约翰・华生,同时也是一位成功的广告人。他在著名广告公司智威汤逊工作期间,有一个针对咖啡产品推广的经典案例。华生认为,卖咖啡不能仅仅强调咖啡多么好喝,而是要为消费者创造更多喝咖啡的机会,从而改变其行为。于是,华生在美国发起了一场 “咖啡时间” 的传播运动,使 “咖啡时间” 成为消费者在家庭、工厂、办公室中的固定仪式和行为习惯,成功推动了咖啡销量的大幅增长。
这种在消费者生活中创造产品机会的做法,用当下的概念表述,就是场景。围绕场景与增长的关系,在此分享三个观点。

找到新场景,才能获得新增长

近两年,露营风靡一时,飞盘、腰旗橄榄球、徒步、爬山、桨板、滑雪等户外运动项目备受青睐,相关笔记量在小红书上显著增加,露营和山系青年成为小红书年度 10 大生活趋势之一。露营及户外场景,不仅为户外装备和鞋服行业带来商机,实际上,美妆、食品饮料、日化家清等众多品类的品牌都从中找到了增长契机。
以雅诗兰黛为例,其老牌产品 DW 粉底液如何实现新增长?雅诗兰黛发现,在户外运动场景下,消费者对底妆产品的核心需求是防汗、持妆久,而非日常出行场景下的遮瑕需求。于是,雅诗兰黛 DW 粉底液以 “防汗不脱妆” 为主要卖点,发起了 #不假妆过夏天# 的传播 Campaign,并在小红书上选择户外运动、健身、旅行等相关垂类的 KOL,针对运动场景进行种草,精准覆盖热衷户外运动的年轻消费群体。
雅诗兰黛由此成功建立起运动持妆 = DW 粉底液的用户认知,成功唤起需求,推动了产品增长。DW 粉底液相关笔记量在小红书上增长 74 倍,并取得站内粉底液和底妆品类销量 TOP1 的佳绩。
我虽不用粉底液,但对此深有体会。我坚持每天跑步,几乎天天早上都跑(目前半程马拉松 PB1 小时 19 分,全程马拉松 PB2 小时 45 分)。跑步导致我的脸晒黑了许多,尤其在夏天的上海,早上 7 点太阳就已很强烈。为了防晒,起初我让太太帮我买防晒霜,可她觉得好用的防晒霜,我使用后却不满意,后来我便自己购买了一支。
仔细思考,这种使用感受的差异并非个体差异所致,而是场景不同。在日常通勤场景下,我们对防晒霜的需求是轻薄不油腻、不假白;而在跑步场景下,需求则转变为防汗、能抵御太阳暴晒,至于涂完后是否油腻、厚重、肤色过白,我并不在意,反正跑完就卸妆了。这充分表明,场景定义需求,需求定义产品。
蓝月亮在 2022 年 5 月基于此开发了运动型洗衣液。在运动场景下,消费者面临衣物汗味难去除的痛点,蓝月亮这款产品便主打 “去汗味,抑汗味” 的卖点,成为蓝月亮 “专品专用” 系列产品的一大亮点。
再看奥利奥。2023 年春天,奥利奥推出季节限定口味产品桃花米酿味和杨枝甘露味饼干,并打造了春日新品礼盒。如今,奥利奥的整体增长战略涵盖三个部分。首先,扩大品类份额。奥利奥推出半份装产品,降低新用户尝试门槛;开发更多产品口味,构建可可棒、可可酥、迷你奥利奥、薄脆奥利奥等多产品矩阵,加大营销投入抢占市场,这属于对存量市场的争夺。其次,拓展新品类生意。奥利奥延伸出蛋糕、冰淇淋等新品类产品,还与麦当劳合作推广甜品。最后,创造新消费场景。针对露营、下午茶等场景挖掘新的消费需求,打破饼干品类的增长瓶颈,突破规模天花板。当然,开拓蛋糕等新品类,本质上也是为了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打造全新的品牌体验。
再瞧瞧洽洽瓜子。我前几个月在便利店拍到的洽洽产品包装,正面印有 “周末到,洽洽到”“去放空”“去追风” 等推广文案,背面是开袋扫码赢飞猪旅行万元出游金的促销活动。当这套设计分享到各个粉丝群,恰好群里有洽洽市场部的同学,他补充分享了洽洽在超市搭建的出游场景物料布置和产品陈列,以及新推出的礼盒装产品 “洽洽周末出游盒”。
看到这里,大家想必已经明白,洽洽主打周末出游场景,这一场景决定了洽洽的整个传播推广设计。场景决定了传播主题 “周末出游洽洽好”,决定了产品设计、包装设计、推广文案、终端陈列、促销活动;决定了内容营销策略,洽洽选择旅行类、生活类、亲子类、剧情类 KOL,围绕 “旅行”“假期”“零食”“瓜子”“洽洽”“出游盒” 等关键词进行曝光和种草;还决定了推广节点,比如洽洽专门在周末、节假日开展推广活动,每逢周五就在线下超市打折。
对于瓜子市场而言,消费者不吃瓜子,难道是因为不知道洽洽瓜子个头大、颗粒饱满、味道香?还是因为不了解多吃坚果有益身体健康和大脑?显然不是。消费者不吃瓜子,更可能是因为生活中缺乏吃瓜子的场景,平时想不起来吃,也没有养成经常吃瓜子的消费习惯。而场景,恰恰是创造消费者吃瓜子的机会,从而激发需求、促成购买、培养习惯。
场景对于企业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在消费者生活中真实而具体地存在。具象的场景相较于用户至上、需求洞察等抽象理念,更易成为企业在产品开发、品牌运营、营销推广中的有力抓手,进而成为增长的驱动力。而且,对于消费者而言,场景是生活中的细节片段,人的生活由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场景构成。人无时无刻不在场景之中,需求也总是在场景中产生。因此,抓住了场景,就抓住了痛点、需求、消费者、市场和增长。

没有场景的产品不仅没有增长,更没有存在之必要

找到新场景,才能获得新增长,反之,一个产品若找不到使用场景,就毫无增长可言,产品本身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许多产品失败,并非产品本身质量有问题,而是在消费者生活中未能找到与之匹配的场景。例如 Google glass,它失败的根源就在于缺乏应用场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使用智能眼镜的需求。猎奇、尝鲜并非普遍且持续的购买动力。场景是产品力的基础,一个产品至少要占据一个核心应用场景。

一个品牌在消费者生活中占据的场景越多,获得的增长就越大

以红牛为例,回顾其进入中国近 30 年的发展历程,一款产品销售额高达 200 多亿,增长路径正是场景的不断扩充。1996 年,红牛进入中国的第一句广告语是 “汽车要加油,我要喝红牛”,之所以选择这句广告语,是因为红牛主打长途开车场景。对于司机而言,开车犯困关乎生命安全,对红牛有刚性需求。而加油站便利店自然成为红牛的销售渠道。开车场景,定义了红牛的天使用户、需求痛点、推广方式和销售渠道。
1998年左右,红牛把广告语改成“渴了喝红牛,困了累了更要喝红牛”,
针对棋牌室、麻将桌、办公室、运动场等进行推广,主打场景变成了家庭生活。
2004年,红牛将主打场景变成了“运动场”,目标瞄准青少年、大学生群体。在推广中,红牛将F1引入中国,并赞助NBA、世界杯等赛事,推广马拉松、街舞、极限运动等,以及请林丹和中国羽毛球队代言,全部都是体育资源。
同时,红牛的品牌诉求也转向了“能量”,先后使用过的广告语如“我的能量,我的梦想”(2004)、“有能量 无限量”(2006)、“有能量,创造新传奇”(2012),“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2013)等。
这是因为,非典过后人们的健康意识空前高涨,添加维生素的运动饮料开始兴起,2004年成为中国运动饮料元年。运动饮料的爆发对红牛构成了致命挑战,因为在当时消费者的心目,红牛也是运动饮料。
因此为了与运动饮料形成区隔,红牛首次提出了“能量饮料”概念,并围绕着“能量”一词大做广告。同时,为与运动饮料争夺市场和用户,红牛开始锁定运动场景。
2009年,红牛又将目光瞄准了“办公室”。
广告片中场景变成了熬夜加班,来罐红牛;并在全国14个城市的3000座写字楼,发起“红牛时间到”的免费派发红牛活动。
到了2013年,红牛又发起“红牛时间到,朝焕新能量”的推广活动,进一步聚焦到早上派发产品,提醒消费者上班犯困,来罐红牛。2004年的推广主题“红牛早能量,畅享无限量”也是如此。
2014年之后,红牛开始关注“社区和校园”。在全国8个城市的知名高校发起“来罐红牛,交个朋友”大学新生赠饮活动,并开展了众多社区推广活动。
同时在营销中融入了更多音乐、娱乐元素,举办红牛不插电演唱会,赞助《最强大脑》《芝麻开门》《一站到底》《笑傲江湖》《今晚80脱口秀》等综艺节目。
从加油站、家庭生活到运动场、办公室、校园、社区,这一个个场景的叠加,帮助红牛抓住了不同细分人群,将触角渗透进消费者生活的各个角落,将产品铺进各个渠道,它们共同造就了红牛的大市场。
拿我的同行华与华来说,华与华的营销方法,在激活存量方面,确实有效,但是在创造增量方面几乎不行,也就是说,华与华所服务的客户,如果是属于存量市场的升级,确实能够见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是要激活增量,创造增量的市场,华与华所做的客户和营销,基本上没有成功的。很多的方案也不了了之。
2025年,企业要通过品牌营销获得企业增长,那么企业的 一大目标就是要在消费者生活中占据更多的消费场景,消费场景的总量体现品牌的整体规模, 像凉茶品类的成功,本质就是创造了更多的消费场景,如果不创造消费场景,仅锁定所谓的“从茶到凉茶”的细分市场,凉茶市场撑死就是几十亿的规模,但凉茶品类开创了“怕上火”的各种支线场景,比如说吃火锅、熬夜看球、吃炒货类零食时,在这些场景开始喝凉茶,一下子市场规模就达到了几百亿。
看一个场景能给品牌带来多大的市场容量,要看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刚需&非刚需。

它代表消费者在该场景下对本品牌的需求强度,是强需求还是弱需求。

比如在娱乐场景下消费者对iPad的需求强烈程度就高于办公场景,办公场景用PC更佳,移动办公场景下,iPad可部分替代PC,现在出的折叠屏手机,又替代部分ipad和PC的使用场景。

第二个维度是高频&低频。

它代表该场景在消费者生活中出现的频次和机会。

比如阅读在今天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低频场景,所以乔布斯不愿意为阅读推出一款专用设备。

也因为如此,今天很多书店的店面设计和陈列都是匹配逛店场景,为了让消费者去逛,然后靠文创和咖啡赚钱,而不只是为了卖书。逛街是高频场景,而买书则是低频场景。

这是判断场景价值的2个标准,基于这两大标准我们可以划分出来三类场景:

一是主线场景: 找到刚需又高频的场景,是品牌营销的主线任务。一个品牌必须占据至少一个主线场景,没有这个场景就没有销量和基本盘。

二是引线场景:极其刚需,但不够高频的场景,就适合当品牌切入市场的引线。这个场景所能覆盖的人群,虽然小众,但他们有着强烈的痛点,适合成为品牌的天使人群。比如长途驾驶对红牛来说就是一个引线场景。

三是支线场景:此外那些或刚需但低频、或高频却非刚需的一众场景,都是品牌营销的支线任务。

对于一个新品类/新品牌来说,首先要找到一个引线场景,抓住天使人群,这样品牌才有立足点,才能成功启动市场。念智做的佟小曼、捶糖帮、国王的泥匠等旅游度假市场的品牌,占据的就是旅游购物买伴手礼的这个引线场景,通过这个引线场景,这些品牌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度假市场存活得非常不错。

对于一个成长性品牌和品类来说,则必须占据一个核心的、规模足够大的主线场景,以此获得增长和壮大。念智做的另外一个伴手礼品牌咀香园,则是打出正宗广式饼点的占位,抓住到广东出差旅游带什么伴手礼,近些年也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增长。

对于一个成熟大品牌/大品类来说,则需要拓展更多支线场景,支线场景越多,所获得的增长越大。念智做的希诺、白象、都市丽人、北极绒、南极人等品牌,还有海天、奥利奥等品牌,其企业的增长,主要就来自于更多的支线场景的拓展。

主线场景定义战略,支线场景驱动增长。前面讲述了场景驱动增长的逻辑,这里稍微展开一下场景如何定义战略。

论述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给场景下个定义。

场景这个词,这些年在互联网领域被滥用极严重,似乎一切都是场景,但概念定义不清,认知就会混乱,做事就会手足无措。

什么是场景呢?场景是指在特定生活情形下,消费者需要依靠品牌来完成的某项生活任务(相当于雇佣品牌来帮自己做事),在此过程中,消费者产生了一定的需求和消费行为。

消费者要解决问题、完成任务,那么自然就产生了需求。这个概念,就叫做“场景造需”。

我的老朋友杜子建,在搜索引擎营销火热的时候,就提出过“答案营销”的思路,其实答案营销就是一种场景营销,不断的提出消费者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将产品当作解决方案,就是场景。

人的需求不会凭空产生,而是一定出现在具体场景之中。消费者在不同的场景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痛点和需求。正因为如此,品牌要抓住自己的主线场景,针对该场景开发产品,设计产品体验、打造品牌景观,并配以一系列相应的营销组合战术,这就形成了战略。

就拿理想汽车来说。据分析发现,20万元以上汽车的购买群体中家庭用户占比高达89%。理想据此确定了家庭用车的品牌战略,并将品牌使命确定为:创造移动的家,创造幸福的家。

其战略不是靠拍脑袋做决策,而是基于数据,聚焦于家庭出行场景和家庭用户,为其创造最合适的产品和用户体验。

2021年,理想在持续收集用户数据和反馈时发现,理想ONE车主平均每周“呆在车内但不行驶”的时长,已经达到4.4个小时。很多车主会待在车里午休、充电、等人,以及晚上回家前发一会呆。

洞察到这个使用场景,随后发布的理想L9这台车上就增加了大量影音娱乐配置,将“冰箱彩电大沙发”搬进汽车。理想由此在众多造车新势力之中脱颖而出,产品大卖,实现盈利。这就是聚焦场景对战略和增长的加持。

场景即任务解决,而在任务的底层,则是社会关系的驱动。

像小米SU7新能源轿车,在汽车里连手机支架的设计都考虑到,实际也是真正的理解到了消费者对汽车的使用场景。

就像吃饭这件事,吃饭实际上是基本生活需求,但是和谁吃饭才是场景。场景不同,消费者要解决的任务就不同,选择菜系和餐厅的标准就不同。

在家庭聚餐场景下,消费者的任务是什么?核心是全家人都能吃,尤其是让老人、孩子吃好,更关注饭菜的健康、营养。所以在这一场景下,消费者就不会吃火锅吃烧烤,不辣不油不重口才是首选,像西北菜西北、九毛九就很合适。

在朋友聚会场景下,消费者的任务是大家吃得嗨、吃得爽,释放情绪,增进感情,所以消费者会选火锅、烧烤、烤鱼这类让人开心的菜品。

在商务宴请场景下,消费者的任务是让客人感觉有档次、有面子,还要私密性好,有包厢方便谈事。这时消费者就会选米其林、黑珍珠等高档餐厅。

在情侣约会场景下,消费者的任务是享受浪漫优雅的氛围,二人世界不被打扰,所以更在乎精致的菜品、优雅的环境,如创意菜、西餐厅就更合适。

广告业喜欢讲洞察,把洞察消费者视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的前提,但在“什么是洞察“的定义上却是五花八门,而且在具体操作“如何做洞察”上变得非常玄奥,实际上是靠个人体悟去猜测消费者所思所想。

其实真正的洞察,就是理解具体场景下的社会关系,不同的对象关系决定着消费者的生活任务。如果不关注场景和社会关系,只谈“吃饭”这个需求本身,那我们就会认为消费者要的全部就是口味、健康、安全、营养、食材品质,但实际上这与真实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相去甚远。脱离场景谈需求,对企业是一种危险的事。

人是社会性动物,生活在群体的公共空间之中,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场景都带有社会属性,而群体和公共空间对个体的言行举止有规范作用,有明确的社交礼仪要求。场景是社会关系切片,意思就是场景代表某种社会规范和社会共识。

场景+标签的增量大模型

场景代表着特定生活情形下的用户任务。不同的场景代表不同的任务,同一个场景也可以产生多个任务(比如前文提到的露营)。而且,同一个任务也可以由多个不同的品类、品牌、产品来解决。

那么在某个场景下,本品牌如此脱颖而出呢?这就需要标签。品牌抓场景需要贴标签来配合,因为场景+标签代表消费者的决策模式。

我们可以从买饮料这个最常见的购买行为来分析一下,消费者如何选购一瓶饮料呢?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消费者的决策模式是“品类思考,品牌表达”。

具体到买饮料上,就是先决定喝什么细分品类,然后再考虑买哪个品牌。比如先决定喝可乐,再考虑买可口还是百事;先决定买茶饮料,再考虑是选康师傅茉莉绿茶还是统一冰红茶;

先决定喝气泡水,再选择元气森林;先决定买水,当然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买天然水就是农夫山泉,买纯净水就是怡宝,买矿泉水就考虑百岁山。

因为我们认为消费者是这样的决策模式,所以很多企业在营销上非常重视定位和占据品类。但是,这个模式看似无懈可击,却有三个问题回答不了:

第一,消费者如何决定买哪个品类?为什么消费者选择喝可乐,而不是凉茶、果汁或其他碳酸饮料?

第二,为什么喝可乐果汁的人多,喝椰汁、植物奶的人少?也就是说在饮料行业大品类和小品类的成因是什么?小品类中的品牌如何做大呢?

第三,消费者喝可口可乐,仅仅是因为它是可乐品类的第一选择吗?我可是见过很多消费者,进到便利店直接冲去拿可口可乐,根本不考虑什么其他品类、其他品牌。

其实,消费者真正的决策模式叫做“场景思考,标签认知,品牌表达”。

还是来看买饮料。首先我们要考虑消费场景,比如早晨配餐场景,那么消费者会买“营养型饮料”,像特仑苏牛奶、OATLY燕麦奶、味全每日C果汁就是完美的选择。就算一个消费者再喜欢喝可乐,但他一大早就喝、配包子油条喝的可能性还是比较低的。

再如下午茶或晚饭聚餐场景,那么消费者会选“享乐型饮料”,喜茶、霸王茶姬、可乐雪碧就是好选择。

还有办公开会场景,为避免上班犯困,消费者会买“提神型饮料”,而星巴克、瑞幸、雀巢、红牛都属于这一类。

一个品牌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标签,才可以成为消费者在特定场景下的选择。所以企业在设计品牌战略时,应该场景+标签进行协同。

2023年,有一个保温杯品牌Stanley从美国火向中国,欧阳娜娜、万茜、此沙对其爱不释手,走到哪拎到哪,无数个中产妈妈、精致女性是人手一只,而且Stanley在北美都快成了一种流行文化现象。

近五年,也有另外一个水具品牌吨吨桶从中国火向了全球,王一博作为其品牌代言人,潮酷运动人群都用吨吨桶,很多大品牌也乐意与吨吨桶进行品牌联名,吨吨桶本质上就是通过品牌+场景不断地在做营销,作为一个新锐的水具品牌,做到了快速的后来者居上。

那么保温杯品牌千千万,Stanley是如何火的呢?创立于1913年的Stanley一开始的主线场景是户外越野。在此场景下,目标人群是爱往深山老林跑的硬汉,产品定位是户外装备、全钢结构真空保温杯发明者,品牌标签是二战军备物资、美国空军专用,是硬核、耐造、科技、热血与冒险精神,偶尔的一些推广活动都是植入科幻、冒险题材电影。当然,这注定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市场。

2020年5月,Terence Reilly来到Stanley成为新任总裁,他在2015-2020期间是Crocs的CEO,通过联名款、限量款,将这个丑丑的洞洞鞋变成了潮流爆款。此后,他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大刀阔斧调整品牌战略。Stanley的主线场景变成了出街随行,具体包括了运动健身、上课学习、职场办公、精致露营、晨间流程(洗漱/护肤/早餐)、早C晚A(咖啡和酒)、以及专业户外。在这些场景下,目标人群变成了精致女性,按照Stanley营销高级副总裁Jenn Reeves的描述则是“行走中的女士”,她们追求健康美丽,日常喜欢穿着Lululemon、规律运动、合理膳食,不管走到哪里都想要拎着水杯随时补水。用户身份标签则是Stanley保温杯姐妹团、“White Girls”,White Girls不仅是指白人女孩,更是指那些美丽富足,充满活力,拎着水杯到处走,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极阳光,对生活胜券在握,追求不刻意时髦的中产女性。产品定位也变成了随行配饰,如今的Stanley水杯设计主打配色鲜艳多彩,特别是主打莫兰迪色系,产品造型能够方便地放入洗碗机和特斯拉水杯卡槽,适配中产家庭。现在Stanley的品牌标签是时尚单品、OOTD(今日穿搭)、明星同款,还有高颜值、松弛感、多巴胺等等。开展的营销活动是和Olay玉兰油、星巴克出联名产品,更具个性态度的话题营销#拒绝常温#,并且推广专杯专用、街拍穿搭的消费理念,即喝不同的饮料用不同的杯子,穿不同风格的衣服搭配不同颜色款式的杯子。这种玩法帮助Stanley产生了爆炸性的增长,市场飞速壮大。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场景决定了Stanley的目标人群、产品定位、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实施,并最终决定了市场规模与增长。而标签的配合帮助Stanley成功占据了场景。

而中国的吨吨桶在这方面则更甚一筹,基本走入了全球的任何一个需要水具,但又具备潮酷和时尚的场景。

场景和标签共同构成了消费者的决策基础,建立了品牌和消费者的关联性。场景关联消费者生活场景中的具体任务,代表消费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标签关联消费者认知和身份认同,代表着消费者会用哪种合乎自我认知的解决方案去解决自我问题。当场景出现变化,品牌标签也应随之变化。比如像方便面的场景变迁。过去方便面主打正餐场景,各大品牌多诉求面饼大、份量足,营养健康(比如非油炸方便面、香菇炖鸡面等),做促销推广多喜欢送卤蛋、送香肠。而现在方便面的场景逐渐向休闲场景转移。

在新茶饮行业,霸王茶姬近两年来可以说是风头无两,2024一年它在全国开出近2500家新店,全球门店总数突破5500家,成为茶饮界的门店之王。在营销端,霸王茶姬也做得非常成功,并频频出圈,为增长提供了绝佳助力。尤其是在微博平台,露王茶姬打造了非常好的营销体系,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霸王茶姬是如何做的。首先,微博团队对1.9万条日常讨论新茶饮的原创博文进行了分析,从中识别出了9大类茶饮消费场景,包括工作、休闲、季节、伴餐、聚会娱乐、校园、约会、自律、演唱会等。而且,这些不同场景按照用户互动频次和内容量差异,还可以进一步量化出来每个场景在消费者生活中的占比。

审视这一众场景可知,其中有时间划分的场景如秋天、秋雨、晚风夕阳、樱花季等各种节气季节;有场合区分的场景如工作、伴餐、校园,以及逛街、露营、美术馆等休闲场景;有高浓度情绪表达的场景如聚会、约会、演唱会,也有日常自我愉悦、自律场景;有高频次的伴餐、工作等泛生活场景,也有低频次的演唱会、时令热点等特定活动场景。其实这些时机、场合、对象关系、情绪、行为频次等,就是场景设计的5大变量,是关于场景的参数设定。

念智品牌管理,专注于为品牌提升竞争力咨询策划,成立十年来,累计为300多个品牌提供过品牌竞争力服务,其中有60余个品牌成为了行业第一品牌,念智品牌管理是由中国著名品牌管理专家、全球圈层商业第一人,财经畅销书《圈层商业》、《营销三大算法》作者刘逸春联合国内顶尖的商业创新专家、品牌专家、营销专家、管理咨询专家、设计专家于2013年创立。 在10年的时间里,念智为11家世界500强,42家国内500强,60家行业头部企业,200多家成长型企业做过品牌竞争力提升咨询,并为10000余名企业家和10万余名企业经理人提供过品牌竞争力提升培训服务。

透过现象看透本质的人,

和总在吃瓜的人,

必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做少数派,和精英读者一起,

洞察商业本质。

商业咨询|培训合作|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联系电话:131-2779-3990

微信:insights0318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