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叔快评
肿瘤学临床研究及制药企业研发评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东公共DV现场  ·  多名游客摔倒,有人头朝下一路滑落台阶!知名景 ... ·  16 小时前  
开平广播电视台  ·  重磅发布!这些人将直接受益! ·  22 小时前  
广东公共DV现场  ·  密密麻麻……广东一地城管:已要求叉走! ·  昨天  
佛山电视台  ·  100部优秀作品!“我和我的佛山”2024优 ... ·  3 天前  
广东台今日关注  ·  不要买,不要吃!“减肥神药”含有毒成分,多名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叔快评

3亿投资打水漂!国产胰岛素龙头果断止损

大叔快评  · 公众号  ·  · 2024-07-12 00:00

正文

2024年7月11日,在医药板块一片普涨的行情之下,国产胰岛素龙头通化东宝大跌近5%,成为当天医药板块仅有的几个股价下跌的公司。
在此前一天的7月10日晚间,通化东宝发布公告称,公司预计2024年半年度实现归属净利润-2.2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7.09亿元。
业绩变脸的主要因素,一是因为新一轮胰岛素集采在全国各省市开始陆续落地实施,公司各胰岛素产品中标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是因为一项在研管线的终止,带来了近3亿元的直接损失。
7月11日,通化东宝发布公告称,经审慎考量,公司决定终止可溶性甘精赖脯双胰岛素注射液研发项目(以下简称“THDB0207注射液”)临床研究开发工作。
目前,该研究项目尚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
可溶性甘精赖脯双胰岛素注射液,是一种创新的胰岛素制剂,它结合了长效的甘精胰岛素和速效的赖脯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相比,甘精赖脯双胰岛素能够强化空腹血糖控制,并减少“肩效应”引发的低血糖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 双胰岛素注射液并非通化东宝原研,而是斥巨资从国外引进的一款管线。
在6年前的2018年4月26日,通化东宝公司与法国SA ADOCIA公司签订许可协议》,通化东宝有偿获得BioChaperone® Combo(胰岛素基础餐时组合)在所有大中华地区的国家和地区,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独家开发、生产并商业化权利。
法国SA ADOCIA是一家专注于创新药物递送技术的生物科技公司,其核心技术平台BioChaperone旨在通过改善药物分子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该平台技术在胰岛素领域的应用尤为突出。
2022年5月,通化东宝先后启动了CT046、CT047、CT048三项I期临床试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评估THDB0207注射液的临床药理学特征。
2023年10月, 通化东宝 收到上述三项关键I期临床试验的总结报告,研究结果显示达到主要终点目标。
从2018年签署合作协议,5年半之后才完成I期临床试验,这个速度应该说有点拖沓了,但是更大的变数还在后面。
2024年二季度,在I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综合多位中国权威临床专家的意见,得出需要补充开展II期临床试验的结论。
主要原因是,基于THDB0207注射液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在中国最新临床实践下,有必要继续探索该产品的临床价值,其中对夜间低血糖特征的充分考察尤为重要。
但是这个时候,通化东宝的这款产品,已经完全不占市场先机。
目前,在国内已上市的与THDB0207注射液类似的双胰岛素注射液,有诺和诺德 公司于2019年5月获批上市的德谷门冬双胰岛素。
此外,还有大批在研管线:吉林惠升的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生物类似药于2023年已经报产,联邦制药、东阳光、重庆宸安、中美华东这4家公司的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生物类似药已于2022年至2024年期间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其研发进度都大幅领先于通化东宝的THDB0207注射液。
同时,除了面临激烈市场竞争风险外,该产品还面临着获批上市即纳入国家药品集采、从而对产品定价产生巨大压力的风险,项目总体的预期收益降低。
在这种不利局面下,通化东宝做出了终止研发的决策。
根据披露信息,THDB0207注射液研发投入共计9485万元,通化东宝已支付与该项目相关的商业化权利预付款共计2.54亿元。
最终,通化东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及确认资产损失将减少公司2024年半年度利润总额3.18亿元。
虽然损失不小,甚至最初的立项决策以及过程中的执行力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是这个果断止损的决定,还是值得肯定。
在以PD-1为代表的部分创新药领域,之所以出现了极度拥挤的内卷局面,就是因为过多的厂家在盲目进入之后,虽然过程中已经备感压力,但是没有止损的决心与魄力,基于各种原因选择了硬着头皮死撑到底,最终虽然产品勉强上市,但是商业化一地鸡毛。
在过去这许多年,我们的创新药行业过于高估了“产品成功获批上市”的意义,同时又过于低估了“商业化不达预期”甚至“商业化完全失败”的风险。
一个严峻的现实是:过去这几年,每年都有大约20~30款国产创新药获批上市,但是其中真正能获得商业化成功的品种,并不多。
相当一部分创新药,上市之后每年的销售收入,连对应的生产成本和当年销售成本都难以覆盖,更不要说收回此前若干年的研发成本,对于企业来说,是不折不扣的“价值黑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