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欺诈特点是有组织的黑产军团,直接与商家短兵相接,一有不慎,商家就损失惨重。
针对first-party fraud,我们现在有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主要是采用人脸动静态识别,手机实名识别,笔迹识别等一系列的手段,让你证明“你是你”,然后通过自有和第三方的诈骗黑名单,将一系列有诈骗嫌疑的用户剔除。但有的诈骗老手可能已经知道自己在黑名单里面了,他在填写信息时会采用更改敏感信息的方式来欺骗数据库,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用到机器学习里面的模糊匹配,用一些关键词的变种去捕捉用户的真实身份。更高级的方式是进行用户网络画像,根据用户的地址、电话、社交圈等等属性,以一个个人为点,形成一个复杂的用户网络。每个人在他的网络里会有一些活跃的因素,如果你的网络里面欺诈的指数比其他的网络要高,那就可以判断你的欺诈指数比较高。
真正棘手的问题在于团伙作案的third-party fraud。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是刷单诈骗:诈骗分子以付费刷单为由找到我们的用户,让用户下单以后将借到的钱或买的货转给他,并保证借款不需要由用户来还,但事实上,诈骗分子在拿到借款以后就会跑路,还款以及逾期都压到了用户的头上。这样的案例,跟银行储蓄用户被欺诈转账实际上是同样的性质,行业内的多家企业都已经受到侵害,从根本上看,这不仅仅是线上风控的问题,线下风控团队也难以规避,因为找到我们借款的用户用的都是真实的信息,我们给用户的额度也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的诈骗方式会让平台处于很被动的处境。
现在的处理方式只能是发现一起就抓一起,发生之后处理的速度是关键。但之后,我们会采用更主动的方式来防御。目前,我们在搜集我们自己和同行们遇到的相关案例,寻找这部分容易被利用的人群身上的共性。在有足够的样本以后,我们可以梳理出这些用户的画像,并建立相关的风控模型。在以后,我们将不仅仅是守株待兔,更可以主动出击,对有被欺诈风险的用户主动做出提醒、沟通确认或暂缓贷款的规避措施。
第二个坑是系统和数据没经过压力测试。
硬件产品在出厂之前往往要经过压力测试,例如苹果手机在发布前会抽样进行摔落、重压、扭曲、敲击等一系列的折磨,以保障产品在真实使用过程中的高度可靠。
风控系统也一样,我们在搭建风控系统时要考虑可能会面临的各种经济状况,以保障风控的有效性。而我们的大数据概念,是近几年才建立起来的,客观来说,现在的大数据并不全面,无法覆盖到所有的经济情况。这个时候,更多的是需要风控专家的经验,保证风控系统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不会突然失控。
我在Capital One的时候,曾经经历过风控突然失灵的状况。我们在搭建风控模型初期,曾经把刚毕业的用户是否申请了学生贷款作为一个重要的参数。理论上来说,学生申请学生贷款,通常是为了就读高花费的学位,例如MBA。毕业后,这些学生也往往能获得华尔街和硅谷名企的offer,是一个受到高等教育同时拥有高收入的群体,因此风险相对较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的风控表现的确符合我们的逾期。
然而,这个参数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突然失效了,虽然那段时间美国整体的逾期率都有上升,但这部分曾经的优质用户逾期率上升幅度远大于平均值。我们在分析时发现,这部分用户在双重经济压力下导致信用崩溃。美国失业率在2009年10月上升到10.2%,是1983年以来的最高失业率,是危机前失业率的两倍。而这部分高学历学生所向往的金融行业是失业高发行业,他们在毕业后面临着非常严苛的就业环境,同时,他们在毕业后也面临着偿还高额的学生贷款。双重压力使他们的还款能力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