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霍金大神又上了热搜。
11月5日,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在腾讯WE大会上视频演讲时说,人类会在2600年(二六零零年,不是两千六百年)让地球难以负荷,随着地球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将会增加,地球将变成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
霍金再次预言↓↓↓
霍金认为,要摆脱这场灾难,只能去寻找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他还称,“人类如果还想把自己的存在延长100万年的话,就要无畏地去往自己从未去过的地方。”
“世界末日说”其实并不新鲜,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历史上曾出现不少于80个版本。2009年,一部名为《2012》的电影又将人们对于世界末日的担心情绪点燃。虽然玛雅人的预言没有应验,但末日论并没有因此销声匿迹,反而愈演愈烈。
电影《2012》海报
2012年,霍金在70岁生日前夕参加了英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谈及有关世界末日的问题时,霍金表示,基本可以确定的是,未来1000年内,地球会因某场大灾难而毁灭,比如核战争或者温室效应。
2013年10月,克里米亚天体物理天文台的天文学家此前曾观测到一颗直径大于400米的小行星,并预测该行星或于2032年与地球相撞。
2017年1月26日,科学家将标志人类危机的“末日钟”拨快了半分钟,距离象征人类灭亡的午夜12时,只有两分半钟。
图片来自:EPA
“末日钟”是一个象征性的为世界敲响的警钟,用以提醒人类可能将面临世界末日。是否调整“世界末日钟”由一群科学家和学者决定,包括15位诺贝尔奖得主。
现实中发生的诸多事情也无一不在警示着人类:包括战争、资源殆尽、全球变暖、人口过剩、埃博拉病毒、人工智能崛起...... 这些切实存在的威胁引发了人们对地球承载力的担忧。
一些科学家开始考虑制造传说中的“诺亚方舟”逃住另一个星系,在外太空造成可居住的安全岛等。而在很多科幻电影中,星际旅行、移民外星已然成为热门题材。
电影《星际穿越》中,土星附近出现神秘虫洞,NASA借机将数名宇航员派遣到遥远的星系寻找适合居住的星球。
电影《火星救援》中,男主Mark Watney在荒芜的火星上搭建植物塑料大棚,用科学的方法生存了下来。
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人类飞向太空,登上了曾经仰望过的月亮,揭开了许多“星星”的神秘面纱。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它标志着人类的活动疆域已经从陆地、海洋、大气层扩大到了宇宙空间,人类从此打开天门,放眼宇宙。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实现人类的第一次登月,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这“人类的一大步”就像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从一个星球迈向星辰大海。
1977年9月5日,美国宇航局发射旅行者1号探测器,它是第一个提供了
木星、土星以及其卫星
详细照片的探测器,也是离地球最远的人造飞行器。
2014年11月12日,欧洲航天局的"菲莱"探测器登上彗星,这是人类探测器第一次登上彗星,开启了彗星科学研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新纪元。
玉兔号月球车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中国开启了大规模的探月计划。2013年9月19日,中国探月工程进行了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2018年,我国将发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将抵达人类探测器未曾触及的“月球背面”。
人类在完成大行星和它们卫星的先期探查之后,一些太阳系的小天体开始进入视野——太阳系除了这些“大个子”,还有无数的小行星和彗星。现在小行星和彗星探测已成为深空探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假如未来地球环境恶化,人类不得不迁移,那最有可能的迁徙地目前来看是地球最近的
邻居“火星”
。
多年来,美国、日本、俄罗斯和欧空局共发起30多次火星探测计划,其中的三分之二任务都以失败告终,不过这些任务拍摄了大量的火星图片,获得了丰富的火星表面数据,为以后的火星软着陆和人类登陆火星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登陆火星有很多技术难题还没有解决,但是丝毫不妨碍人类策划移居火星的热情。
2012年11月22日,SpaceX公司的埃隆·马斯克发起了火星移民计划: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计划最早于2018年发射一艘无人飞船前往火星,2024年发射载人航天器,于2025年将人送达火星,逐渐将火星“船票”降至20万美元甚至10万美元,最终在火星建立能生活100万人的城市。
火星地球化,很多科学家认为需要2万至10万年的时间,遥不可及。但火星协会的创始人、科学家罗伯特·祖柏林认为,这个过程只要大约1000年就可以完成。
火星之外,我们还能去哪儿?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科学家们一共发现了5颗最有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它们别分是:Gliese 581g、Gliese 581d、Gliese 667Cc、开普勒22b和HD 85512行星。其中Gliese 581g与地球最为相似,甚至有科学家认为Gliese 581g上面百分之百存在着生命。
“开普勒-22b”的行星的假想图,这个被称为地球“双胞胎”的行星距离地球约600光年之遥,体积是地球的2.4倍,表面温度约为21摄氏度,非常适宜生物居住。
2016年,欧洲航天局(ESA)公布了国际“月球村”的想法。这个开拓地有可能在2030年前可供使用,将利用来自月球表面的自然资源进行建设,为科学、商业甚至是旅游业提供永久性的基地。
事实上,
太空旅行、太空旅馆、太空电梯
——这些词也不再只来自于科幻电影了。
2001年,美国亿万富翁丹尼斯·蒂托曾花费2000万美元乘坐俄罗斯“联盟号”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私人付费的太空游客。随着美国2011年耗费1.98亿美元建造全球第一个特制商用“太空港”,英国也紧随其后,高端旅游品牌逐步将私人太空游引入国内市场。
2016年5月28日,NASA在国际太空站(ISS)以充气方式成功增建一个舱间,成为世界首座充气式太空舱,为未来的“太空旅馆”铺路。
除此之外,专家们也正在探索用纳米材料制造“太空电梯”。“电梯”吊索的一端固定在陆地或海面的平台上,另一端紧抓住距地约3.6万公里、与地球同步飞行的航天器...
当世界末日来临时,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冒险”,
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付慧敏
编辑:周文超
来源:新华网、36氪、北京晚报、《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