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健康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STI和STD这两个术语经常被互换使用,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同。STl(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性传播感染):指的是当人体感染了一种或多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但尚未表现出明显的疾病症状。在这个阶段,感染者可能无任何症状,或者只表现出轻微的迹象。
STD(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性传播疾病):指的是当STI的感染导致身体出现明显的疾病症状。在STD阶段,感染者会感到不适、疼痛,或出现皮肤疹、溃疡、溢液等症状。
STI和STD之间的区别强调了早期检测和性健康的重要性。最近大浩观察到国内数家的STIs的多款试剂产品接连获证,这或许将预示STIs领域将成为IVD企业新的发力点。WHO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15-49岁人群新增3.74亿可治愈型性传播感染病例(STIs),主要涉及四种性病,分别是淋病(淋病奈瑟菌,8200万)、衣原体(沙眼衣原体,1.28亿)、滴虫病(阴道毛滴虫,1.56亿)和梅毒(梅毒螺旋体,800万)。 除此以外常见的病原体还包括,生殖道支原体(MG)、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等。其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全球性传播感染负担最高,性传播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殖后遗症和新生儿死亡,与导致高死亡率的癌症的发展有关,并可能促进艾滋病毒的传播和感染。沙眼衣原体感染是很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其临床过程常隐匿、迁延,症状轻微。沙眼衣原体引的疾病范围广泛,可累及眼、生殖道、直肠等多个脏器,也可导致母婴传播。而沙眼衣原体导致泌尿生殖道感染,男性多表现为尿道炎,不经治疗可缓解,但多数转变成慢性,周期性加重,并可合并附睾炎、直肠炎等。女性能引起尿道炎、宫颈炎等,输卵管炎是较严重并发症。有时也能引起沙眼衣原体性肺炎。普通人群CT感染率为2.9%,其中女性3.1%,男性2.5%。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发病率由2015年37.18/10万增长到2019年55.32/10万(2019年新发病例50874例),年均增长10.44%。15岁以上各年龄组均出现增长,以20-24岁增幅最大(25.81%),其次为15-19岁(22.55%)。高发年龄段为20-34岁性活跃人群,2019年报告发病率达184.70/10万。梅毒是一种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可分为后天获得性梅毒和胎传梅毒(先天梅毒)。后天获得性梅毒又分为早期和晚期梅毒。早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和早期隐性梅毒(又称早期潜伏梅毒)。晚期梅毒的病程≥2年,包括晚期良性梅毒、心血管梅毒、晚期隐性梅毒(又称晚期潜伏梅毒)等。性接触是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占95%以上。感染梅毒的早期传染性最强。随着病期的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一般认为感染后4年以上性接触的传染性十分微弱。患有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可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或分娩胎传梅毒儿。一般认为孕妇梅毒病期越早,对胎儿感染的机会越大。孕妇即使患有无症状的隐性梅毒还具有传染性。淋病是一种经典的性传播疾病,由淋病奈瑟菌(淋球菌)感染所致,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黏膜的化脓性炎症。男性最常见的表现是尿道炎,而女性则为宫颈炎。男性局部并发症主要为附睾炎,女性主要为盆腔炎。咽部、直肠和眼结膜亦可为原发性感染部位。且如果未及时得到治疗,效果并不明确,有可能造成诸如淋球菌性盆腔炎,从而导致不孕、宫外孕等并发症。而淋病和梅毒则是我国统计的乙类法定传染病,根据2024年的数据。梅毒和淋病位于乙类法定传染病的前5位。具体发病数如下。阴道毛滴虫病由阴道毛滴虫感染所致。传统上阴道毛滴虫病被诊断为“滴虫阴道炎”。由于阴道毛滴虫可同时感染生殖道及泌尿道,可引起尿道炎或膀胱炎,而大部分患者无症状,本病现在更多被称为 “阴道毛滴虫病”。阴道毛滴虫病属于性传播感染
,常与细菌性阴道病、沙眼衣原体感染和淋病并存。阴道毛滴虫病可导致不良生殖健康结局,包括子宫颈病变、脓肿盆腔炎症性疾病、不孕症、增加HIV感染易感性,增加子宫颈癌风险。尤其是阴道毛滴虫与HPV共同感染时增加子宫颈癌风险更明显妊娠合并阴道毛滴虫病患者早产、胎膜早破、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滴虫感染和新生儿死亡发生率增高。1)常见STIs病原体在感染早期通常是无任何或仅有轻微的症状,产生隐性感染例如在经培养证实的阴道毛滴虫病妇女中只有11%-17%出现分泌物异常、瘙痒、排尿困难或阴道灼烧等。约有85%的感染患者无症状。又例如在普通的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中约有50%以上男性和70%的以上女性是无症状感染。同时普通人群对STIs疾病认识不足,受制于个人观念及世俗影响很多患者不接受检测,导致在感染初期没有经过诊断和治疗,进而导致后期严重的疾病和并发症。2)STIs病原体除了产生隐性感染外,还会出现持续性或再次性的感染同时无症状感染是导致持续性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早期精准诊断至关重要。开展率较低导致大量感染者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未被发现报告,疾病负担也不明确。例如根据国家CDC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采用核酸检测诊断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实验室比例不足30%,且主要集中在卫生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尤其是基层及偏远地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被漏检的可能性增高。阴道毛滴虫病根据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诊断。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包括:1) 显微镜检查阴道分泌物悬液:可见活动的阴道毛滴虫,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仅有50%-60%。采集阴道分泌物立即进行显微镜检查可获得最佳效果,寒冷环境需要保温,否则不活动的阴道毛滴虫与白细胞很难区分。2) 核酸扩增试验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95%。3) 阴道毛滴虫培养:诊断敏感性为75%-96%,特异性高达100%,但临床应用较少。4) 其他诊断方法:还包括阴道毛滴虫抗原检测,其敏感性为82%-95%,特异性为97%-100%。根据中国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临床诊疗指南(2024):对于沙眼衣原体检测而言,其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做出诊断。由于CT泌尿生殖道感染大多无症状,流行病学史有时也较难确定,故实验室检测起关键作用,因此指南强力推荐使用NAAT(证据等级Ⅰ,推荐强度A)。除此以外沙眼衣原体检测还包括:培养法:特异性高100%,用于药敏试验“金标准”敏感性较低仅50%-80%。抗体检测:新生儿衣原体肺炎中CT⁃IgM抗体滴度升高,有诊断意义,但不适用于早期检测。抗原检测 :对实验室环境要求低、检测速度快,敏感性67%-90%,特异性为 85%-97%。且抗原检测不能覆盖感染周期 。梅毒根据不同阶段,检测的诊断标准有所区分,但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检测方法: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镀银染色检查或核酸扩增试验阳性:采用暗视野显微镜或镀银染色检查可查见梅毒螺旋体(不同时期采取的样本来源有所不同),或核酸扩增试验检测梅毒螺旋体核酸阳性。在针对淋病的实验室检测中则包含了如下几种检测方法:1)显微镜检查:取男性尿道分泌物涂片做革兰染色,镜检显示多形核细胞内有革兰阴性双球菌为阳性,适用于男性无合并症淋病的诊断(敏感性≥95%,特异性97%)。但不推荐用于其他类型的淋球菌感染(如咽部、直肠和女性宫颈感染)的诊断。2)淋球菌培养:为淋病的确诊试验,适用于男、女性及除尿液外的其他所有临床标本的淋球菌检查。从选择性培养基中分离后,再经过一系列理化试验最终可鉴定为淋球菌。淋球菌培养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85%-95%,可保存淋球菌菌株用于药物敏感性试验是培养的另一优势。3)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的敏感性高于培养,适用于各种类型临床标本的检测,用PCR等核酸检测技术在标本中检测到淋球菌核酸(DNA或RNA)为阳性。综上所述,STIs有隐匿性、持续性和反复性以及诊断开展率低等现状,且患者有认识不足等局限。而STIs病原体感染会导致泌尿道感染,也可引起女性尿道、子宫颈、输卵管和子宫的并发症,或男性前列腺的并发症,进而导致不育。除了泌尿生殖系统症状,STIs病原体感染可能的后遗症还包括盆腔炎、不良妊娠结局和不孕。而淋病和衣原体是女性盆腔炎(PID)和不孕不育的主要原因。淋病和梅毒则会增加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当前诊断方法各有优势与局限,但其中以核酸检测最受推崇。针对STIs病原体的现状而言核酸检测能帮助临床及患者,在感染早期快速、准确,区分并鉴别出病原体,这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STIs病原体进行区分可以有效指导临床精准用药,进而减少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滥用,从而降低相关性传播病原体的耐药性。同时在早期检测亦可发现无症状感染者,这对于提示如不孕不育、有关疾病的控制和治疗及并发症预防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更多的IVD企业获证加入STIs检测领域,此领域是否会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呢?让我们拭目以待!我是一直努力的大浩!一位想做产品经理的技术支持,我们下期见。参考文献:
WHO(2021).GlobalprogressreportonHIV,viralhepatitissandsexuallytransmittedinfections
岳晓丽龚向东李婧张家晖.2015-2019年中国性病监测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特征[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0,53(8):596-601.doi:10.35541/cjd.20200317
李畅畅,李侠,孙雪婉,等.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检测方法与筛查策略[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20,47(5):431-435.DOI:10.3760/cma.j.cn331340-20200830-00280.
中国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临床诊疗指南(2024)[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4,57(3):193-200.doi:10.35541/cjd.20230712
梅毒、淋病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疗指南(2020年)中华皮肤科杂志2020年3月第53卷第3期
阴道毛滴虫病诊治指南(2021修订版)中华妇产科杂志2021年1月第56卷第1期
声明:本微信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