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模式听起来并不复杂,但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鸡蛋问题。叶敬忠就此组织农户开过无数次会议。消费者抛出很多问题,让有着40多年务农经验的许新全也感到头疼。
消费者的疑问包括:同一家卖的鸡蛋,大小不同,蛋黄颜色深浅不一,蛋壳厚度不同,是不是掺了从市场上买来的鸡蛋?夏季炎热,如果农户家用冰箱保存,配货完再回到常温条件下,两三天后鸡蛋就易坏,这怎么办?
农民们从未关注过这些细节。
还有猪肉问题。消费者嫌猪肉太肥,或是表示分割的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志愿者和村民们观察发现,村里杀完猪,多按当地集市上的分割方法,某一块肉就要四五公斤。而城里的消费者习惯了购买小排、腔骨等不同部位,都是很小一块。
为此,叶敬忠和同事们还特地带农户代表去云南考察,学习别人的经验;带他们到北京的超市里,学习猪肉的切割。
一段时间磨合下来,村民们开始注意购进鸡仔的品种。刚进夏天,他们就把鸡蛋埋进粮食里——这是目前村里通用的保鲜的土办法。为使包装更卫生,项目组给村民添置了塑封机,还先后添置3台冰柜。
许新全用土办法检测鸡蛋是否新鲜。他拿着手电筒对着鸡蛋逐个照,检查是否完好。后来他们自己制作了一个小箱子,上面挖洞,鸡蛋恰好可以“卧”进去,箱子内部安装一个灯泡,这样便省事许多。
许新全觉得自己既是管理者,又是监督者。他日常要留心各家的生产问题,保证产品的质量。2015年他有了第一部智能手机,志愿者们培训他如何使用,从打字、发图开始,督促他在消费者的微信群里与大家沟通。
他起初不习惯。在他看来,一个庄稼人每天拿着手机对着人家拍,“不正经”。志愿者也对他拍的照片不满意,因为那些照片或“乱”或“暗”,“你经常能看到人头顶上长出一根电线杆来”。
叶敬忠说,今天的城里人习惯了超市里干净整齐的农产品,缺乏对生产、作物的了解,“怎样让这两个群体建立信任、有效沟通是很重要的问题。”
现在,许新全已经成了专业“客服”。他把鸡蛋的保鲜过程、新鲜土豆从地里刨出时的模样,还有树上核桃的长势,都拍照发到群里。在群里回复问题时,他通常先打上一段“得体完整”的话。
“巢状市场”建立初期,许新全偶尔会遇到些“麻烦”。一次,村里一农户家的女主人扛着锄头往他家院子里一站,气冲冲地问:“凭啥你总优先买他家的羊,凭啥买他家的不买我家的?”
对这类问题,研究团队表示他们绝不干预。叶敬忠解释:“村里有很多人情规范,我们不参与。‘巢状市场’一定是植根于村庄文化、村庄政治的,通过他们自己的参与进行动态调节。至于消费者,是一个自发发展的过程,我们也不干预。”
去年年底,叶敬忠带着学生们对桑岗村的农户进行了一次关于“巢状市场”的调研,90%的农户都表示满意,不太满意的农户表示是自己参与的机会太少了,建议扩大规模。
但叶敬忠和团队坚持认为,村庄快速涌入很多消费者不是好事,会破坏村庄的供给平衡。“我们要放弃那种‘大规模大产业’的思维,坚持以农户为主,有什么资源就用什么资源。不然就又回到了直接建个大棚、搞个鸡场的产业化模式,这就与我们‘巢状市场’的理念相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