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木文摘
清华学子创办,新媒体第一文摘,中国人的心灵读本,每日精选好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夜书屋  ·  瞬间清醒,不愧是刘震云封神之作! ·  昨天  
ONE文艺生活  ·  出轨不离婚,已经不稀奇了 ·  昨天  
每天60秒知天下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木文摘

废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什么都不用干”

水木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19-08-18 22:30

正文


水木君说:

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很多父母之所以会忽视,甚至否定孩子早期表现出的“自立”“自理”愿望,大多是因为不了解这种行为表现背后的意义。


文/教育编辑部

来源/教育(edu618)



“你只管好好学习,什么都不用你干!”这是不少家长很朴素的想法。


等到养出一个什么都不会干的巨婴宝宝时,往往追悔莫及。


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做家务的孩子将来更有出息,幸福指数也更高。做家务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


趁着暑假,放手让孩子学做家务吧。


快到一年的开学季,幼儿园小班即将哭声一片,小学一年级面对准备文具、收拾书包将会各种手忙脚乱。


如果说孩子年龄小,上述“风景”尚情有可原,那么大一新生宿舍楼里父母们喜气洋洋地忙着购买生活用具、整理床铺、洗洗涮涮的热闹场面则多少会让人感觉不适……


“你只管好好学习,什么都不用你干!”多少父母正在以“爱”之名走上养废孩子的道路。



孩子什么都不干,错在父母


“我想干”的时候,你不让我干!现在凭什么嫌我“什么都不干”?


每个孩子曾经都是想劳动、爱劳动的可爱孩子,都曾经有过自理、自立和服务他人的强烈动机。


孩子想要通过自身努力,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愿望已经初露端倪。


可是,是什么让现实变成了:


两岁时的女儿想要帮着包饺子,20岁的女儿等着妈妈把饭菜端上桌;


两岁的儿子想要自己洗袜子,20岁的儿子攒了一大盆臭袜子;


两岁的孩子听到妈妈说累了,挥动小拳头说“妈妈我帮你捶捶”,20岁的时候说“妈妈我好累,你帮我捶捶”……


为什么孩子会觉得父母的付出理所当然,甚至理直气壮地压榨和索取。


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工作中一言不合就“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地炒掉工作,甚至以“爷”自居?


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长大后的问题,往往源自幼年。


千万莫到孩子成年后才追悔莫及,一定要顺应孩子自理、自立、服务他人的成长需求,从小培养孩子做家务、爱劳动的好习惯;


不要忘记“德智体美”后面还有个“劳”,只有这样才是让孩子真正的全面发展。




孩子萌芽中的“自立”与“自理”,你get到了吗?


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很多父母之所以会忽视,甚至否定孩子早期表现出的“自立”“自理”愿望,大多是因为不了解这种行为表现背后的意义。


没有意识到孩子想要自己吃饭,预示着他想要成为一个像爸爸、妈妈一样“有能力”的“大人”,没有理解这是孩子迈向自理的第一步。


因而会将孩子抢勺子、筷子等行为解读为“捣乱”,因而会嫌孩子弄得满桌子都是饭菜,责备孩子“诚心”给人添乱。


殊不知,孩子这种行为恰恰是想要学会吃饭,以少给父母添乱。


在幼年时期,只要洞察孩子的需要并能够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培养一个生活小能手其实并不难。


比如,当孩子还没有洗碗池高的时候,总是想要帮忙洗碗,这时候只要让他尝试着从洗自己的塑料碗或不锈钢碗开始,参与到家务活动中来。


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通过练习获得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


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理解与信任,让他真正的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份子。


当然,孩子开始可能会很慢、洗不干净,不要紧,再偷偷帮他洗一遍就是了。


所以当孩子抢着扫地、擦桌子的时候不妨放手,将这项“工作”交给他。




让孩子干家务,竟然有这么多好处


毋庸置疑,家务活动可以让孩子的家务技能得到提升。但做家务的意义却并不在于劳动本身。


下面这幅图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的冰山模型。


用冰山比喻我们每个人的话,我们一部分是外显的、容易被他人观察到的“冰山上部”,一部分则是深藏于水下,不易被发现的“冰山底座”。


虽然冰山上部的知识和技能,很容易被察觉到,但是它却受制于冰山底座的牢固程度。


如果一个孩子的社会角色意识、自我认知、个性特征和行为动机四个方面建构不良,那么知识和技能必将成为无本之木,难以真正持久地显现优势。


相反,那些依赖于学习和训练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部分,在孩子心智成熟后是十分容易学得的;


因此早期将四个方面的冰山底座打好会成为影响一个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形成积极自我意识:我很能干!


看似让孩子“受累”的劳动,孩子收获的可是满满的胜任感和幸福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俗话说就是建立“自信”。


在孩子眼中“长大”意味着像爸爸、妈妈一样,而爸爸、妈妈在孩子眼中的形象是什么?


可以做饭、洗碗、洗衣服,自如地支配自己的生活,也就是“做家务”是其中重要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所以,别以为孩子会感觉很累,相反他很享受!


当他成功地把地清扫“干净”后,孩子就会获得一种胜任感,“我很能干!”,这就是孩子积极自我意识的源泉。



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角色:我是谁,可以做什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会生活场所,参与家务可以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


意识到我是家庭一份子,我可以帮助家人做些什么。


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两项他感兴趣的家务活动,并将之委托予孩子。


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醒他坚持,逐渐形成孩子的责任意识,这件事就是我的责任。


比如可以让孩子每天负责喂鱼,或者吃饭后将桌椅整理好。


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再逐渐扩大到其他家务。


其实是幼儿园、小学里的值日生都是在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和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感受社会角色。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责任感。


做家务形成的能力:培养乐观、助人的个性品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