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为王”,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更为突出。
众所周知,用户每天都被大量的信息所淹没,好的内容成为引起他们注意力的重点。
大家看到今天这个标题《企业如何做出能传播的爆款内容》,核心的内容就是要从底层逻辑、用不同思维角度去思考一个企业如何打造爆款内容。
这个内容不仅仅包括传统媒体图文时代的内容,也包括像抖音、快手等时代短视频的内容。
为什么一个企业要讲好自己的商业故事?其本质目的是要做传播,是要获得流量。
企业如何去做能够传播的爆款内容,如何去获得流量?
一个企业一般有三种价值:模式价值、内容价值、市场价值。
内容价值,
其实就是将企业的内在价值,
也叫做模式的价值,
体现为产品能力、组织能力,转换为市场价值。
市场价值,
它可能表现为我们的销售数据,表现为企业有多少合作伙伴、有多高的估值、有多少资本投资等。内容价值展现为一个企业从内到外的转换过程,它的价值,是通过传播去实现的。
第一个功能叫沟通信息。
比如我们看新闻、读报纸是沟通信息,从而提供资讯;
第二个叫做传授知识,
就像我们小时候去上学,不管是9年义务制教育,还是像现在我们听网课,其实都是在传授知识;
第三个是提供娱乐,
向观众提供愉悦,比如听相声,说学逗唱;
第四个是劝说改变,
希望能够去影响被传播者,能够影响用户行为。
说白了,打广告其实就是在做这四件事情中最难的功能。
哪个功能相对来说最难实现呢?不难发现,是劝说改变。
举个例子,电影《盗梦空间》里,如果你想要给被植入者植入一个非常小的想法,得需要通过层层梦境,经过重重挑战,在被植入者大脑里植入一个小小的种子,最后才有可能会改变他的想法。
而在商业领域,如果我们希望一个用户关注我们,转发并且点赞,甚至购买我们的产品,其实就是对用户进行劝说改变这个功能。
从我的从业经历,不管是做媒体、做新媒体、做企业内容顾问或者做电商,我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内容人,直白一点,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就是通过讲述一个事件,把一个想法放进别人的脑子里。
同样的逻辑,企业传播,就是通过讲述一个事件,把一个带有商业目的的想法放进别人的脑子里,希望用户关注我们,转发我们,购买我们的产品。
很多企业往往忽略了第二步,更多的时候是在自说自话,企业只是传播想让用户知道并且希望让用户知道的内容,但这个想法真的能够植入到用户的脑子里吗?
凭什么一个用户就会因为看过你的一篇文章、了解过一个内容,或者刷过一条视频,就一定要接受你的想法呢?
所以我们会发现其实有这样一个逻辑,叫做一个精心讲述的故事,往往比专家用专业知识、准确事实讲述的理性分析更有说服力。
例如《快思慢想》书中所讲,人类的思维方式分为两个系统,系统一是靠直觉思维,用自动化的模式去思考问题;系统二是理性思维,用逻辑化、推理化的思维思考问题。大家想一想,平时我们思考问题用系统一多还是系统二?
举一个商业的案例,你看过多少次王老吉的广告,或者听过多少次“怕上火喝王老吉”这句文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怕上火,为什么要喝王老吉?有人会说,因为王老吉是凉茶,那继续往下追问,凉茶为什么可以祛火呢?
通过这个案例得到:
要说服别人,就要用系统一;防止被忽悠,一定要用系统二。
总结一下,在企业传播中,讲述事件的目的是要植入想法;比起理性和逻辑,用户更愿意接受直觉化的内容。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认为一个企业的传播是通过企业生产内容,然后交给媒体,通过媒体帮助企业生产内容,再传播给用户。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传播效果不好,企业就会认为是媒体出了问题,因为这是中间环节,是媒体没有把企业的想法很好地贯穿给用户。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信息传递不止是企业-媒体-用户这三个步骤。本质上来说一定会有很多步骤,通过我自己的观察,可以分为以下几步:(下图)
我们的关注重点从一开始由谁来做内容变成了我要对谁说?
我们一定是把所有的视角关注到用户身上,只有最靠近用户,才能最有效地影响用户。
很好理解,就是从整块阅读到碎片化阅读。但所谓的碎片化阅读,并不是说用户只能阅读5分钟或者说500字内容再或者是5秒钟视频,你会发现,其实用户依然愿意花费时间看两小时的电影、看一本剧作,但是你需要快速地告诉用户,这个内容为什么值得你花两个小时,这个内容为什么值得你花两三天的时间。
第二,是用户正在从一种无知的状态变成无所不知的状态。
过去,我们的信息处于高度不平等状态,也就是掌握的信息不对称。
以前传统媒体更多的是扮演信息搬运工,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称之为精英用户,他们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类专业知识上,掌握的信息量和你相当,甚至会比你更多。
所以说你一定要更多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向精英用户做内容。
第三,是现在的用户不仅仅是简单的人,还包括了机器。
这个机器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看不见的智能算法,如果你的内容不符合这个算法的时候,连机器都看不下去,更何况人呢。
所以讲,一个多传播的时代正在过去,未来的传播是多对多、碎片化的;过去的传播是基于信息差的,未来把一个故事讲好的能力更加重要。
总结一下,在信息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信息质量是核心要素;在信息供给过剩的情况下,信息传播力是核心要素。
举个例子,你看过多少次“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广告?你可能从你的朋友、商学院的案例、杂志的案例上看到过。
所谓的洗脑广告,其实不完全是通过看电视了解的,更多是来自别人的传播。
你需要去给用户创造一个可以传播的内容,而不是让用户自己去想。
你是会讲一个关键词还是一个完整的人生经历?你是会讲某几个阶段还是会在某一个细节中去展开?
电影《末代皇帝》,四个字讲清楚一生的故事;电影《风语者》用三个字讲清楚美军密码员的故事;电影《教父》用两个字讲清楚一生的故事;电影《乱世佳人》改编自书《飘》,一个字就讲清楚那本书的故事……
不管是一个两小时的电影,还是一本几十万字的巨著,寥寥几字就能讲清楚人物一生的故事,为什么我们讲自己的故事就讲不出来或者讲得平淡如水呢?
因为你的故事有趣但不惊人,真实但不震撼,重要但不关乎生死。
很多企业做内容做得很有趣、真实、重要,但依然不够惊人、不够震撼、不够关乎生死。
如果一个故事只做到了前半部分,它只能叫做一个好故事或好内容;要做到后半部分的“惊人震撼”、“关乎生死”,才是一个能够传播出来的爆款内容。
3、好故事的三个层次:故事本体、背后问题、本质意义。
故事的本体,我们在本体上面会花很多的功夫,让这个本体变得好看、变得有趣、变得重要,但是我们从来没去思考过这个本体背后是什么东西。
本体背后是什么呢?是基于某种问题产生的故事。个税的调整、新冠疫情的问题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故事。我们看到湖北武汉的各种故事,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故事。
为什么我们会去关注这个问题呢?
因为故事背后还有一层意义叫做:本质意义。
自由、平等、公正、奉献,这些平时我们不会去思考的大词儿,会让我们去关注一些问题,以及由这些问题衍生出来的一个故事。
这四个词放在平时像是“大词”,但是融入到故事时,我们发现其实它是“小事”。
如果不是这些“大词”在这个故事背后,这个故事不会成为爆款。所以我们一定要想清楚:你的故事或内容的本质上能够唤醒多少人对这些“大词”价值观的认同?
美国有一个学者总结了人类从古至今,有13个来自心底层的价值观,它包括成就感、美的追求、挑战健康、收入财富等等。
你能唤醒多少人的共同价值观,你的故事就有多少的关注和传播度。
所有的故事要有故事的本体,故事的问题,故事的本质。
企业传播需要来自于真实的故事,但在传播过程中,一定要消除一些为了讲通逻辑但让用户厌烦的细节。
我们要在故事里面抓住“冲突”,而不是抓住“细节”。
抓住冲突意味着要去抓住人物的欲望、设置人物的障碍。当你有一个欲望要去满足却不能被满足的时候,你一定想去克服这个障碍。
这其实就形成了欲望和这个障碍之间的冲突,而我们都喜欢看这样的故事。
好故事有这四个标准:专业-准确-可体验;本体-问题-本质;欲望-冲突-阻碍;简单-熟悉-意外。
2018年的“淘宝造物节”有一个针对淘宝新卖家的采访视频,讲述创业者的故事。但它真的只是简单的讲创业者的故事吗?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阿里巴巴的价值观,马云每天都在讲。以前我们听到这句话时,可能会觉得这是一句套话。
但是当你真正地看到有一大批淘宝卖家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生活,就会发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似乎是一个活生生的故事。
这些故事其实就是帮助阿里去提升自己的“
可体验性
”。这些故事用到了:“英雄之旅”的模型。
英雄模型分为几个步骤:平凡世界;冒险的召唤;犹豫;启蒙;第一道门槛;考验、朋友和敌人;决战接近;决战;收获;重回平静。
平凡世界
:
故事的开始,英雄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宁静但隐藏危机。
冒险的召唤
:
他遇到了生活变故,或听到内心的声音准备要冒险。
犹豫
:
但他也许会拒绝冒险,想到为止的挑战,英雄也会犹豫。
启蒙
:
这时,一位智者会出现,给英雄建议和帮助,鼓励他接受挑战。
第一道门槛
:英雄出发了,他离开舒适区,正式踏上未知的征途。
考验朋友和敌人
:
一路上,考验、朋友和敌人都接踵而至,英雄在新世界获得成长。
决战接
近:
最危险的敌人正在接近,他要和新伙伴一起面对。
决战:
决战到来,英雄要直面强大的敌人和自己内心的恐惧,展开殊死搏斗。
收获:
英雄战胜了对手,挽救了局面,或是成功逃离困境,获得相应的奖励。
重回平静:
英雄满载而归,回归宁静或者准备迎接新的篇章。
平凡的世界:褚时健把红塔集团干成了全国第一,成为“烟王”。
第一道门槛:75岁,褚时健上了哀劳山,承包了2400亩的荒地,打算种橙子。
考验、朋友和敌人:因为没有经验,反复犯错,交了不少学费,橙子销量也不好。
决战:重新种橙,从施肥沟的高宽深度、到果树施肥打药的浓度计量,花了无数时间与精力。
收获:2012年,褚橙开始销售,每年都被抢购一空,掀起褚橙热,“烟王”成为“橙王”。
重回平静:2019年3月5日去世,在去世之前褚老接受采访谈到生死:我平淡了。其实就是重回平静。
在企业的传播过程当中:你的产品一定是去帮助用户的手段,而不是用户直接去追求的那个目标。
结合的“欲望-阻碍-冲突”这种模型来看,你的产品一定不是用户的欲望。
人类非常喜欢平衡,害怕失衡。当我们的平衡状态被某种东西打破处于一种失衡状态的时候,我们一定希望我们的生活状态、我们的行业状态,再次恢复到平衡。
你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的哪个位置?它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我们的企业和产品应该去帮助用户从失衡到达再次平衡这个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扮演一个工具、一个手段或一个目的。
小时候非常流行的广告叫做:大大泡泡糖,讲的是一辆过山车冲出轨道了,大大超人帮助这辆过山车重回轨道,这就是典型的一个从失衡到达再次平衡这种状态的广告。
在这个过程中,产品扮演的不是用户的欲望本身,而是用户希望达成的一个愿望:安全平衡。
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产品在传播过程中应该做什么事情,把自己的产品当成用户欲望本身去做传播,这个传播效果自然不会好。
越来越多的产品处于用户不直接接触产品的状态,而是会通过朋友、身边的人来接触你的产品。
朋友很信任一款产品,天天在用,而用户信任自己的朋友,但是不信任初次接触的新产品。其实这是一种失衡的状态。
要把这个失衡状态再次回到平衡,要么用户继续信任他的朋友,也信任这个产品;要么就是他既不信任这个朋友,也不信任这个产品。
电商网红直播带货时,经常做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和用户之间的信任传递到产品上来,希望用户通过信任我,从而继续信任这个产品本身。
李佳琪带货就是这个逻辑。懂了这个底层逻辑,你也能带货。
所有的传播模型核心有一点:“人欲即天理”。当用户的欲望碰到阻碍的时候,你的产品应该是去帮助他解决阻碍的关键。
传统传播往往只注意到了两个层面的东西,即企业到媒体,媒体到用户这2个环节。但真正的信息传播非常复杂,有7个环节:
经营信息:
日常信息是否有整理、积累,是否有足够储存;
这是一个比较详细的用户信息传递过程。整个链条非常长,任何一环出问题都会影响到我们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