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满血回归!右滑开启川大新学期 ·  14 小时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满血回归!右滑开启川大新学期 ·  14 小时前  
防骗大数据  ·  急急如律令,事关DeepSeek使用! ·  20 小时前  
中国安全生产网  ·  官方通报,2死2伤!警惕→ ·  22 小时前  
四川大学  ·  川大新学期,昂扬起航! ·  2 天前  
四川大学  ·  川大新学期,昂扬起航!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知否?盛家老岳父如何挑女婿?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19-02-21 18:05

正文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


原创-NO.1137

作者:大橙子

审核:任逸飞     编排:风晓暮



春节里,不少的单身适龄女青年又要面对一年一度的家庭保留问题:“有对象了么?”、“结婚了么?”


其实若父母和亲戚们只是关系一下子女的个人问题,上述提问还没那么难以回答。怕就怕他们心中已经有了那么一个 “标杆” ,这个标杆既有钱、还有权,相貌堂堂还年轻有为,若你的回答不符合他的标准,怕又是一出棒打鸳鸯的家庭伦理剧。


不过也不用过于担心,自古以来,女儿如何找婆家以及如何为女儿找一个合适的女婿就是一个困扰无数家庭的大难题。


下面我们就借着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起聊一下 宋代的老岳父是如何挑女婿的。


盛家老爹:谁能让我的眼神锁定你


01
读书人偏爱读书人


宋代人偏爱科举士人是出了名的。


“女必得佳士而归之或选婿于白身之中,或论婚于中第之后”。科举中第,标志着士人寒窗生活的结束,也预示着士人仕宦生涯的开始。因此, 金榜题名的新科进士 ,自然是身价陡增,倍受青睐,成为岳父们挑女婿的最佳人选。


比如欧阳修及第的第二年,翰林学士胥偃就将女儿嫁给了他。王旦进士及第后,赵昌言一见,断定他前程远大,“以女妻之”。李清臣十四岁时参加乡试和省试,名列高等,“韩琦闻其名,以兄之子妻之”。韩亿高中后,汝州知州赵公才“遣人送女到京师”,准备完婚等等。就连宋代有名的权臣蔡京、张邦昌、王黼、秦桧等人都曾经在开榜后试图将女儿嫁给新科进士。


在此就不得不提《知否》剧中的 盛家二哥儿 。盛二哥儿就是在金榜题名之后结的亲,“相中的是江宁海家家主的嫡出二小姐,书香世家,满门清贵,父兄皆在朝为官。”就当时来说,盛二哥儿不过是一个刚及第的进士,海家却是比盛家要强得多的仕宦人家,足可见海家对这个新科进士的巨大的期望。


盛长柏:读书才有媳妇


家庭条件和才学能够兼备自然是最好的,但假如两者出现冲突,不少士大夫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比如遂平县令赵立,他在择婿时十分谨慎,女儿二十岁,尚未婚配,但当了解到出身贫寒的吴长文“治孔氏《书》,王氏《易》,通达有闻”时,就果断地将女儿嫁给吴长文。万幸的是,吴长文后来考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也算不枉赵立的一番赏识。


金榜题名的进士固然是香饽饽,奈何相中人太多以致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提前买定离手 寻找考生中的潜力股 成了中策。比如前文的赵立相中的就是这么一个后备人才。再比如晏殊挑中富弼做女婿时,富弼也还未及第。


《知否》剧中盛老爹最开始为他的心肝宝贝 墨兰 相中的就是这么一位“离进士只差一步之遥”却“家境贫寒,自幼亡父,老母刻薄,兄弟混账”的文举人。


当然,历史上也有部分人像《知否》剧中 林小娘 一样, 反对将女儿嫁给文举人这样家中不甚殷实的人家。 比如北宋时任太尉的王旦要将女儿嫁给初及第的韩亿作继室时,就引发了家族内部不小的争论,“时忠宪公初第,上谒文正公。公一见,遂有意以夫人归焉。族间哗然,以谓韩氏世不甚显大,而上有亲老且严;又前夫人蒲氏有子,当教训抚育,于人情间实难;以夫人少为族人所宠爱,愿于大家著姓为相宜。”


孙秀才:转发这个孙秀才,即使你没车没房人还渣,依然有娇小姐愿意嫁给你


但总体来说,科举士人在当时的婚姻市场上是非常吃香的。 正如洪迈《夷坚志》所说,“莫要闲思量,汝但专精学业,若及第得官,便可做他家女婿矣。” 只要有朝一日金榜题名,不愁没有娇妻幼子。


02
门当户对是真理


郑樵在《通志》中说,“自隋唐而上……家人婚姻必由于谱系。自五季以来……婚姻不问阀阅”。的确, 与前代相比,宋代在择婿时对门阀的要求要低一些。 这在各中家训规范中可见一般。比如司马光在《温公书仪》中要求家人,凡议婚姻,“勿苟慕其富贵”;袁采在《袁氏世范》中主张“男女议亲不可贪其阀阅之高、资产之厚”。《郑氏规范》规定“不可慕富贵,以亏择配之义。”


但若是真信了“不慕富贵” ,天真地把“不问阀阅”理解成宋代的老丈人不重视女婿的家庭 就大错特错了。


在已有的史料记载中,几个 高官显赫家族之间互通婚姻的现象非常普遍。 如仁宗时贵为参政韩亿与宋初宰相范质的孙子范令孙两人就曾经约定“二家相与,恩好甚笃。约世为婚姻”。


顾二叔:即使年少轻狂还有娃,只要完成事业线,我依旧是婚恋市场上的香饽饽


即使是前文中标榜“婚姻不以门阀”、并不顾族人反对将大女儿嫁给当时新科进士韩亿的王旦,其联姻网络也多为名族显贵。其妻赵氏,为宋初参政赵昌言之女。几个女儿也无不嫁入高门显贵之家,除了大女儿嫁给韩亿外,其余几个分别嫁给参政苏易简之子苏誊、宰相吕夷简之子吕公弼、宰相范质之孙范令孙,均为高门大族。


由此可见, 所谓的“婚姻不问阀阅” 只是指出宋代不再像五代隋唐那样“不计官品,而尚阀阅”,以能够与“前朝旧族”联姻为荣,而非完全不注重亲家现在的门第。


当然,这种政治同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双方门第相当或相似,也就是要做到像我们常说的 “门当户对” 。这就格外需要选择儿女亲家时掌握好“度”,像剧中林小娘等人妄图以低位将女儿嫁入国公府这般过分攀附权势,是要被清高的读书人所鄙视的。


宋代的钱惟演就是一个典型,此公虽“敏而好学”,但是门第观念太重。他的妹妹已经嫁给真宗刘皇后的哥哥刘美,两个儿子分别娶了仁宗郭皇后的妹妹和执政大臣丁谓的女儿。可是,钱惟演还不满足,“又欲与章兹太后(指真宗李哀妃,仁宗生母)族为婚”。这不仅使满朝大臣几乎都因此瞧不起他,还成为后来被贬官的主要罪状之一——“与后家连姻”。


齐小公爷:对不起,出生太高也是我的错


03
那恋爱自由怎么办?


《知否》里的 盛家老爹心里苦 ,四女儿嫁给了本向六女儿提亲的人家,五女儿嫁给了精心为四女儿挑的女婿,六女儿顶替五女儿成了侯府夫人。三个女儿不仅结结实实挑战了一回大家长的权威,还差点将家族清誉毁于一旦,真真的“其苦不堪说,其痛难言停”啊!


但在宋代, 男女的自由结合 不仅受到舆论的强烈谴责,就连法律都为之不容。


朱熹曾对不待媒聘而自由结合的男女给予严厉的斥责,“淫奔之人,但知思念男女之欲,是不能自守其贞信之节,而不知天理之正也”。


宋代法律对男女私定终身的行为也是不支持的。《庆元条法事类》中说:“诸先奸后娶为妻者离之。”也就是说,两个在婚前就发生了性关系的男女,是不允许结婚的。


盛四姑娘:若是丑事传出去,不知道豪门梦会不会泡汤


当然,正如司马迁所述,父母对子女“爱之欲其富,亲之欲其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没有人愿意将女儿推入火坑,在婚事上无不“慎择良配 ”、“择配久之 ”。


就连朱熹都直言“《标有梅》女子自言婚姻之意。如此看来,自非正理。但人情亦有如此者。……为父母者能于是而察之,则必使之及时矣。”因此,宋代士人在择婿的过程中也 主张应当尽量照顾到子女的意愿。


比如在实际婚姻程序上 ,有相亲一节,婚姻当事人可以在订婚前一睹对方真容,以作为自己的参考条件。在此时,即使女孩子害羞跑开,也往往会躲在屏风之类的遮蔽物后面偷偷的看一看自己的准夫婿。


再比如 女儿也可以局部地对婚姻发表自己的意见。 《全宋文·姑溪居士妻胡氏文柔墓志铭》中以姑溪居士李之仪为第一人称讲述了其妻胡文柔的事迹:“胡氏世为常州晋陵著姓。文柔当内外族盛时,独能于所闻见,择而不随,一时翕然以为贤。选所宜归,皆侈家达门,文柔辞焉。于是先人蹭蹬禄仕,敝车羸马奉朝请。余方从学者游,有以合姓为言者,先人难之。文柔谓其亲曰:‘此可託也。’乃归于我。”


在婚姻选择中,胡文柔主动放弃“侈家达门”,当“有以合姓为言者”时,主动要求与家庭并不富裕的李之仪结婚,并征得了家人的同意,成功嫁给李之仪。这可谓是当时追求自主婚姻女性的一种典范了。


盛五姑娘:同样是自由恋爱,怎么我过得就比四姐姐好


除了父母, 在实际的司法操作过程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