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阅读第一
“阅读第一”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我们是一群爱阅读、关注国际教育、重视家庭教育,持续学习、分享和成长的高知家长群体。我们不断改善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由“术”至“道”,致力于将孩子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津日报  ·  注意!明天9时后可查 ·  昨天  
龙视新闻在线  ·  高校聘请兼职教师,这些人可参与→ ·  昨天  
龙视新闻在线  ·  高校聘请兼职教师,这些人可参与→ ·  昨天  
幸福成长札记  ·  第79天在闲鱼上卖货,正在消失的学区房:未来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阅读第一

乐嘉带4岁女儿暴走76公里沙漠,如何看待虎爸们的折磨式教育?

阅读第一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8-24 23:10

正文


版权申明: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卢璐说 (ID:lulu_blog)

阅读第一已授权转载,

如有想要了解的话题,也可以给我们留言

徒 步 沙 漠

“挫折教育”这个词近几年出现的比较频繁,爸妈们都开始考虑,是不是要锻炼下孩子的“抗压能力”,从小就把孩子放出温室,让他们多经历一点挫折,甚至特意制造些挫折给孩子, 从而让他学会“努力、坚持”等好品质。


然而,最近乐嘉带4岁女儿徒步沙漠的新闻一出,还是不免有点被惊到!“抗压能力”真的是通过经历挫折培养的吗?


我是在朋友圈里看到乐嘉带着4岁的女儿,连续四天徒步,穿越张掖的沙漠。




四岁的女儿,期间经历了风沙大雨,大腿出疹子,腿脚都出水泡,累的直哭。


晚上睡不好,外加蚊虫叮咬等一系列磨砺。


最终在自己父亲强大的精神牵拉下,独自走到了终点。




从乐嘉自己发出的微博和后面接受采访的意思流露出来,他决定带着四岁的女儿在沙漠中走这一趟的目的是:

“对我来讲,灵儿如果能四天坚持下来,那是她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如果她能坚持下来一天,我会觉得孺子可教。”


“如果一天都坚持不下来,我只能对自己说,那只能下回再教。”


“但有一丝希望,我会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她明白,作为一个女孩,她这一生必须要学会独立和坚持。””


从乐嘉微博里能看得出来,他是一个和女儿非常亲密的父亲,女儿从言行和心理上对他非常相信和依赖。


于是,在整个过程中,他用了各种方式从精神和心理上支持并牵拉着女儿。


因为在一切开始之前,他目的明 确: 不能放弃



艰难的4天终于过去了,连看微博的我们,都能感到真的艰难。


乐嘉说:“我看到她冲刺到终点的那一幕,失声痛哭。”


哭是一种通过复杂计算之后情绪宣泄的方式。可是这场情绪到底为了什么?


一定有为了女儿吃的苦。


一定更有为了女儿克服万难方能做到的感动和欣慰。


事实上,如果有一天,他能够冷静下来,接受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他的失声痛哭,其实更多 是为了自己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女儿的坚持仅仅是一小部分的表象,更大的,更深刻的角斗来自他本人。


是他成功的克服了几乎不可逾越的天然条件,帮助女儿坚持了下来。


一路走来这些的苦,都是在证明他在实现奇迹的正确性,如果这算是一场胜利,那么胜利的是乐嘉本人的价值观。


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孩子最大的区别就是:


成年人可以通过自己分析来决定自己要什么;


孩子可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孩子最只能通过周围最亲密的成年人的意愿,来决定自己要什么。


两者之间关系微妙,但是绝对不是同一个东西。全天下的父母,都心知肚明。


由于乐嘉的名人属性,所以这件事情迅速发酵,引起社会热论。


事实上,乐嘉并不是唯一的以这种方式教育孩子的父母,从乐嘉晒出来的照片中,就能看到同行还有其他的孩子,看起来也是年龄偏小。



我们说,带着4岁孩子是去受折磨,难道5岁就是去娱乐么?


往远里说,近些年,我们也常常看到报道,有父母带着年幼的孩子去四处徒步,骑车进藏,雪地打滚,万里长奔……


在这个充满了竞争和焦虑的社会中,狼爸和羊爸并存,虎妈和猫妈同路。


父母们慌不择路的搬出十八般兵器,只想找到那条通往正确的捷径,把孩子变得出类拔萃的优秀。


关于这件事情的报道,网上纷争不停。


反对的人指责乐嘉滥用孩子的体力。


我觉得,每个孩子的体质、喜好和个性,都相差太多。


就旁观群众来说,我们真的无法判断,乐嘉的女儿到底是否有步行76公里的体力。


譬如我家女儿子觅,春节假期,她也只有四岁半。


有一天,她攀上狮子峰,1200级全是台阶走了8.4 公里;她还和我们一起徒步了11公里。


不过这两天不是连续的,每天也没都有走到20公里。


但是就我目测来说,如果可以把徒步,休息,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结合起来,四岁一天走20公里是可行。


我反对乐嘉这种做法,原因是我看到乐嘉在评论这件事情的时候说:


“只要过了这个坎儿,(她的)自信心也培养起来了。以后她做任何事情,就会告诉自己要坚持。”


这仿佛说出了中国父母普遍的但是错误的认知:

过了坎儿,一次做到,就是永远做到


事实上,教育之所以非常非常的难,那就是因为教育是一个从量到质的变化。


一次两次偶然的做到,只能证明我们有做到的能力,但是完全不能证明我们会有意识的去做。


教育的目的是形成系统和规范,一次接着一次的反复,一直到条件反射。


所以教育的最重要的是能够被复制,并且多次被复制!


对于乐嘉四岁的女儿来说,这次徒步一定会给她的人生留下一些印记。


但是在她自己长大成为成人,可以独自做出判断之前,没有人能够判断出这些印记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


然而今天能够肯定的是,绝不是四岁时走了76公里,这个孩子就可以充满自信。


这个76公里只不过是成长的路上的一个单独的脚印。


为了走而走,为了年龄最小徒步到底的挑战目的而走,或者为什么不知道什么具体意义,只是觉得孩子凭空的吃了几天苦,就可以变得独立,自信,坚持并充满勇气。


这只不过是一场父母本人的春梦。


想让孩子变成一个有自信心,而且人格完整的成年人,那还需要不停不休的走下去。


在今天中国的观念中,教育被分成了两个层面:应试教育和另类教育,但却都怀着同样的目的:快速有效培养精英,进化阶级。


应试教育的形式比较常见,就是拼学习,进名校。口号就是为了分数,我们可以万劫不复。


另类教育的形式相对少见,大约就是让孩子接受与众不同的教育体验,挑战孩子的极限。


以期望激发孩子们深藏的第六七八九级灵异的能力,就像是乐嘉说的,“孩子的潜能真的是无限的,我也想不到”。


我自认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受害者,我一直有怀疑应试教育的倾向。


我不反对通过教育改变出身和阶级的目的,至少这比几千年来以血缘来决定命运的奴隶和封建社会更公平。


我有循规蹈矩的父母,我从来没有接受过另类教育。


但是我却是认识一些接受过另类教育的人,成年之后一旦进入社会,散落在人群中,如果不介绍,真的看不出他们和别人有多大不同。


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另类教育,然而我反对的是:“教育极端化的追求的快速和有效”。


很多教育打着一本万利的主意,父母是资方金主,需要罗列出一切办法,找到那个所谓最快速,最有效的捷径,而且还最好一次定型,一劳永逸!


一个正在拼娃的中产阶级妈妈跟我推荐过一个专门给孩子上西方艺术史的课程,知名美术学院艺术系主任授课,一次三个小时,每个孩子都要上千。


因为教授会在三个小时内,讲一遍西方艺术史最精要的部分,然后再指点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对于学了这么多年画的我来说,三个小时别说西方艺术史,连梵高一个人也讲不完啊。


另外艺术品鉴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去附和别人的观点!


我开玩笑说:“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专门修过西方艺术史。要不我也开个课,可以讲详细一点,讲一年?”


那个妈妈给我甩了一张她8岁女儿的时间表,“艺术史不加分!孩子一天就24小时,她总要吃饭还要睡觉!”


原来三小时的艺术史,根本就是在教孩子装逼。


不过这些家长们不这么想,他们觉得:“钱交了,只要听了这个课,(她的)艺术感也就培养起来了。 以后她在任何场合,就都有艺术品位 。”


哎,这话怎么有点耳熟?


管子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大计莫如树木;终身大计莫如树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