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中华遗嘱库
3月21日,
中华遗嘱库发布2024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
。本次发布会主题为“坚持守正创新 深耕遗嘱服务”,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遗嘱库项目管理办公室主办,
邀请近百位专家、教授、志愿者和市民代表参与。
发布会受到了全国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新闻广播、新华网、央广网、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环球网、人民政协报、法制日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妇女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浙江日报、中国网、凤凰网、搜狐网、千龙网、和讯网、法律与生活、法治周末等三十余家主流媒体对本次白皮书发布做了重点报道,全网传播量超千万。
会议伊始,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于建伟致开幕辞。
他提出,面对我国
60岁以上人口突破3亿的老龄化现状,
公益遗嘱服务不仅是
维护
老年人财产权益的法治保障,更是维系家庭和谐、传承代际温情的纽带
。
应对老龄化挑战,中华遗嘱库公益项目将继续以
创新驱动服务升级
,
推动遗嘱服务与养老保障、法律援助等领域融合,构建
“
老有善养
”
的立体化保障体系。
中华遗嘱库创办人陈凯对《中华遗嘱库白皮书》进行数据解读,重点对空巢老人、孤寡老人、遗嘱修改、遗产管理人进行研究,揭示了遗嘱服务领域的新变化与发展趋势。这些数据不仅呈现了当前社会的现实状况,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婚姻、子女以及家庭关系在财富传承中的重要性。同时,诸如无主财产继承、未婚不婚群体的财产传承等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交流分享环节,三位与会嘉宾分享了他们对遗嘱服务的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民法典》立法专家杨立新表示,作为《民法典》编纂的亲历者,他深切体会到了遗嘱制度在财富传承与家庭权益保障中的核心价值。
他还提到,
中华遗嘱库
公益项目
的
12年
实践,为完善遗产继承制度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路径。
希望中华遗嘱库未来
持续加强与各界的交流合作,为
遗嘱继承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
北京市通州区区长助理、政府特聘专家林巍,高度肯定了中华遗嘱库在推动遗嘱观念转变、助力家庭财富传承,以及代际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他强调,面对老龄化挑战,需要以
“养老+传承”的融合服务,筑牢“老有所依”的民生底线,系紧“代际和谐”的情感纽带,让财富有序传承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幸福活力。
北京传家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张大龙指出,《民法典》继承编的实施推动了财富传承领域的深刻变革,法律正成为凝聚情感与意志的核心纽带。
他结合实务提出了传承工具体系化、传承内涵延伸、技术赋能服务模式三大发展趋势,这些趋势将为新时代家庭财富与精神的有序传承提供法治保障。
发布会还公布了2024年“十大经典案例”,展现了遗产继承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为人们提前做好遗产规划提供了参考。
此外,中华遗嘱库还推出了“监护无忧”服务,助力破解老年人监护困局。
中华遗嘱库家事部负责人、北京和谐继承服务中心副主任刘鹏
表示,
面对当下监护缺位、执行难等社会痛点,
“监护无忧”服务将发挥养老服务社会参与作用
,通过法律机制创新与专业资源整合,为老年人构建全生命周期
的
监护保障
。
目前,中华遗嘱库已在多地分库试点
“监护无忧”服务,2025年将扩展至全国。
会议最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遗嘱库项目办荣誉主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治时代》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副会长、桂客学院院长刘桂明致闭幕辞。
他用三个坚持、两个加持、一个支持总结了对
中华遗嘱库
的期待,希望中华遗嘱库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坚持做遗嘱理念的传播者、公益事业的践行者、创新服务的开拓者,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加持,继续以专业、公益、创新的姿态,为更多家庭守护幸福,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从2018年开始,中华遗嘱库已连续七年发布白皮书,通过大数据方式,深入分析遗嘱案例和遗嘱服务的现状、趋势及社会公众的认知变化,每年编制白皮书并向社会公布,为遗嘱领域研究与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并推动了社会公众对遗嘱理念的认知转变。
中华遗嘱库作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发起主办的全国性公益项目,将继续面向全社会推广遗嘱理念,促使公众重视遗嘱在家庭建设、和谐家风和弘扬孝道中的独特作用,以创新服务护航亿万家庭的和谐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