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有聊、有趣、有料,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欢迎勾搭,和100万小伙伴一起玩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夜读|停止做这8件事后,人生豁然开朗 ·  5 天前  
中国新闻网  ·  杭州警方:李某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  5 天前  
新华社  ·  李某雪事件,官方通报!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

我为何反对感恩教育

中国新闻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2-06 20:19

正文


孩子的差距

一大部分来自父母的差距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连岳”(ID:ilianyue


感恩教育在毒害孩子的心灵。我希望它早日终止。


那种集中全校孩子,让他们给父母洗脚、磕头,最后抱头痛哭的感恩教育,近年很流行,那是因为很多父母和老师以为这是好事。


孩子更乖,更听话,更顺从,觉得自己欠了父母的,要感恩,这有什么不好的?


很多父母对孩子说:如果我不生你,哪有你?你的命都是我给的,你还不欠我?这是事实,感恩教育的体系也建立在这个事实上。


这事实忽略了一点,孩子愿不愿意来到这世上,他是没有决定权的,如果他们能在出生之前,看看父母的德性再做决定,我想,很大一部分孩子会重新选择父母。


强迫的条约是无效的。


相反,有任何一个孩子强迫父母生下他吗?没有。


父母为何生孩子?因为动物的繁衍本能,孩子传承了他的基因,令他有生命战胜了时间的感觉。生孩子让他们开心。


非丁克的父母,无法生育,或者没有生出他们想要的男(女)孩,遗憾、痛苦、悲伤,都是难免的。


此时,他们想要的孩子出生了,拯救了他们,按理说,是他们应该感恩孩子吧?怎么恩将仇报,让孩子感恩自己?


退一万步说,如果一个乖巧、聪明、学习好的孩子是所谓懂得感恩的孩子,不是这样的孩子就对不起父母,是逆子。那么,根据对等原则,不聪明、没有钱的父母,被自己的孩子歧视,应该也是可以的。


一大部分孩子的体质、智商和容貌,低于平均值,甚至残疾,一生苦苦度日,难有作为,乐趣不多,他们仇恨和报复父母,难道就是应当的?


感恩教育,就是愚孝的翻版,父母在感恩教育中,是绝对的受益者,只要成为父母,就必须得到子女的感恩。孩子稍有点逻辑,遵守自己真实的感受,就不会接受这种不平等条约。当然,这种行为会被称为“不孝”、“不知感恩的冷血动物”,长期洗脑加上外部压力,他们只好放弃逻辑与真实感受,当一个绝对顺从的人:只要是父母说的,就是对的。


不爱自己的孩子,在身体与心理上凌虐自己的孩子,这样的父母,他们无法凭自己的能量获得孩子的爱与尊重,他们肯定喜欢感恩教育。他们生活在孩子将离开自己、抛弃自己的恐惧当中,感恩教育给了他们理论武器:孩子就得感恩!


人与人的关系,最终都是平等的契约关系,家人之间,代际之间,都是如此。


人天生就会使用对等原则,你对陌生人微笑,陌生人回以微笑。


对爱我们的人,我们投桃报李,回赠爱;对害我们的人,我们以眼还眼,还以恨。这是天道,这是社会结构的基础,鼓吹以德报怨,单向的感恩,都是在破坏这结构,使人变态。


正常的父母,知道自己与孩子互不相欠,是平等个体之间的关系,享受亲情,但不会利用亲情胁迫,孩子越成长,他们越放手。在父母前面是奴隶的孩子,出门也是奴隶,他即使某方面的技能强,心理上也是奴隶,一辈子不得安宁。自己从这痛苦中挣出的人,希望孩子享受成长乐趣的人,怎么可能接受感恩教育?


教育的核心是自我教育,不停成长的父母,孩子也不会停止成长。这样的父母,绝不会想凭借强力压迫孩子服从,他们知道,孩子将为奴化付出惨重代价:思维受损,心理受害。幸好有这些父母,他们是感恩教育最大的反对者。


社会的走向与潮流,有时个人无法把控,但是好父母,不让孩子感恩的父母,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尊重的父母,至少在家庭小环境里,孩子的快乐幸福比较多。


孩子的差距,一大部分来自父母的差距,这是没错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林忆莲和王菲的区别,就是上海妇人和北京大妞的区别


点击图片阅读 | 释,才能永信

点击图片阅读 | 他好酒好色、嬉皮笑脸,却词比林夕、才齐金庸,被誉“死后,香港再无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