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的旅行可能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说这话的是黎晓亮,是国内最顶尖的摄影师之一。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旅行与拍照已经难舍难分,而取景框中的旅行体验是真实的吗?我们邀请黎晓亮前往德国展开一场自驾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尝试解答旅行对于摄影师的意义,和“to do or not to do”的万年疑问。
黎晓亮 @德国
Alexvi in GERMANY
混乱柏林的地面以下
包豪斯实用主义的大本营
▲ 良仓 × 大众进口汽车蔚揽旅行轿车
拍摄记录黎晓亮的德国自驾旅行
“我一直觉得照片是不真实的,
哪怕是一个瞬间”
▲ Photo by 黎晓亮
很多人也许未必熟悉黎晓亮的名字,但一定有见过他的作品。他是无数明星、名人肖像背后的记录者,也是许多杂志封面、时装大片的掌镜人。提到某些名人最先联想的画面,也许就是他拍下的。
往往人们对于成功肖像的定义中,就包括一条,捕捉某一刻的真实内心,让人在一瞬间抓住了他的真实情绪,黎晓亮却坦言,“我一直觉得照片不是真实的,哪怕是一个瞬间”。
尽管拍摄对象真实存在,拍摄本身其实是带有摄影师主观判断的描述。在拍摄前准备做大量功课,在拍摄时通过短暂接触不断修正想象,最后记录下来。即便是看似最还原的镜头,也未必是真实的转述。
“我觉得摄影师非常贪婪”
▲ Photo by 黎晓亮
黎晓亮的工作内容是创作大片,而他去年发表的人文摄影集《Lonely Planet》是很多人的意料之外。这本完全用手机拍摄、手机后期的作品集中收录的是全世界各个角落专心玩手机的人,其中场景不同,姿态各异,每个人当下专注看起来都蕴含着巨大能量,像是随时可以爆发的孤独星球。
越来越多的人不自觉地在玩手机的过程中达到忘我,而旅行则是另一个与自己相处的最佳时机。从资深摇滚乐迷到追逐大师的音乐现场,黎晓亮开始了自己最初的旅行。
旅行中你能够静下心来与自己相处,但摄影师的旅行也充满矛盾。旅行中不断会有闪过的画面打动自己,身为摄影师的本能总想把他们全部记录下来。“刚开始拍照的时候,我觉得摄影师非常贪婪”,不愿放过任何一个好画面,“但这非常困难,很多时候你看到的是一种直观的情绪,是只有用双眼见证才能得到的体验。”
“有时,你放下相机只是得到了一个瞬间,以及为了能够完全地在场。”摄影师Nadav Kander探讨过相同的话题,拍与不拍,一直是摄影师时刻面对的选择。
“你会希望自己更享受当下,而不是让视线一直被取景框占据”,在这场随时发生的斗争中,“当大脑反复释放出一个信号告诉你,不能错过,我才会拿起相机”。当然,作为摄影师,“你也必须接受那些遗憾,不是所有画面都能被记录。”
“但反过来说,当它成为了你所经历的,你也真正拥有了它”。
“瞬间有时比动态更精确,也更完美”
秉持着对画面和体验的“贪婪”,黎晓亮通常会选择自驾旅行,这次他驾驶着大众进口汽车蔚揽旅行轿车来到柏林,在周末拥挤的二手市场淘了一只古董相机,装上胶卷,也不忘创作些“自己的东西”。
正如朋友们看到他第一本摄影集《Lonely Planet》的意外,许多人认为成功的商业摄影师并不会有精力再去“额外地”进行自我创作和公开发表。我们常认为日复一日的生活和工作习惯难免会消磨一个人真正的热爱,同时,不断更新的技术,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与摄影的关系。
从胶片到数字,再到如今大热的动态影像,新的技术不断冲击和改变人们进行摄影的方式,“摄影终究是技术驱动的行业”。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元与开阔的选择,在越来越多的选择中,你也将有机会确认自己的热爱。
“也许未来静态图片会被动态所取代,但我们喜欢照片,是因为喜欢那个凝固的瞬间。因为瞬间有时候比动态更精确,也更完美。”
留住,或是为了创造静止的完美,黎晓亮不断举起相机,按下快门。他在旅行中找到一家移动暗房,冲洗出自己眼中包罗万象的柏林。他还在不断寻找,“寻找摄影对于我来说究竟是什么。”
“我自己的性格中,很大一部分是属于随遇而安的”,如果有时间,黎晓亮还是会选择自驾旅行,只做很少的基本功课,剩下的都留给自由体验。
最近在旅行中发现的新主题是停车场墙面上重叠的划痕,来来回回的车在不同的瞬间都分别在墙上留下些什么,这些随机的目的地在某种程度上也见证着一种偶然,不断发生。
“我现在从事的行业,还是以结果论为主导的,它并不在乎你在拍摄时所经历了什么,所有人只看到一个结果,一张照片”。但对个体来说,每个片段都是当下重要的经历,它们将决定你将会走向哪里。
无论是按下快门,还是用双眼体验,保持一点未知,它总会带给你惊喜,这部分,往往就是旅行的意义。
Volkswagen Variant
大众进口汽车蔚揽旅行轿车
- 如此人生,值得放怀享受 -
点击页尾“阅读原文”即刻放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