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了,整整6年了,这座江南小镇,或许再也回不到最初的宁静。
自2014年被选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后,乌镇就不可逆地被卷入互联网史册里,从一个美丽的小桥流水安居处,变成大佬们把酒言欢的夜宴场。
2014年,首届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作为年纪最大的“70后CEO”丁磊,一时兴起,拉上田溯宁、张朝阳、沈向洋等8位大佬攒了个“老男人局”。
2015年,“丁磊饭局”的排场开始扩大,李彦宏、马化腾等11位互联网大佬都赫然在位,随后的2016年,饭局再次扩容到17人。
到了2017年,直接来了20多位大佬,那时有人笑称,市值超过5万亿的
“互联网行业半壁江山”
,都在这张桌子上。
越是夺人眼球的热闹,散场也总是越快。
一转眼到了2019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依旧在青砖黛瓦里如期举行,被前后簇拥着的CEO们,却显然有了各自的心事,“大佬饭局”只剩下三人赴约,各路媒体的视线也不再聚焦于此。
今年的乌镇,冷清得就像互联网上下半场交会时的寒冬。
那些枕河而居的小酒馆和咖啡店,见证了这里来来去去的互联网大佬们,就如同见证了这个疯狂与冷静、激情与理智并存的时代。
世界颠倒翻转得越快,我们越需要寻找一个地方来感受时代的纹路脉搏,倾听来自主战场领军者们的内心声音。
自9月4日到10月22日,
腾讯大学原创访谈类节目《CEO来了》
第二季
,我们带着与大家一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近距离全方位地采访了6位大名鼎鼎的互联网公司CEO以及资深投资人。
在他们平静地讲述里,我们依稀窥见了这些年众声喧哗的幕后故事。
58同城CEO姚劲波,互联网创业老兵,20年职场生涯,3次创业3次成功,其中2次在美敲钟。
姚劲波和他的58同城,几乎可以说完整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演变过程,趟了很多弯路,见识过各种死法,也积累了一套企业生存哲学。
例如,姚劲波在节目中点评死去的创业公司,包括ofo,他的观点特别令人感慨:
“创业最重要的就是把握节奏,太多公司因为踩不住鼓点而倒下,该融资,该激进,该收缩,任何一步走错都特别容易阵亡。
过去的创业者,有很多机会犯错,纠正周期以年为单位,今天,市场完全不会给你修正机会,很多创业者,包括ofo,都不应该是这个结局。
”
当问及“ofo做错了什么”,姚劲波认为“改整合时要整合,该战队时要战队,不能有太多犹豫和主观感情。
假如早半年收缩去追收入,ofo的情况也许会好一些。
很多创业公司都是自己加速了死亡。
举个例子,当公司的账上还有2000万时,如果每个月花300万,那这笔钱足够你撑6到8个月,但你想要漂亮的数据来吸引投资,所以2000万3个月就花完了。
这个时候你去融资,却失败了。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你不缺钱的时候投资人愿意给你钱,当你特别缺钱的时候,他们反而不会投钱了,因为他们的关注点已经转移到你的偿还能力上了。
创业者永远要掌握主动权,刹车的权利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踩准节奏的关键,是要知道企业未来的经济模型是什么。
”
——摘自姚劲波《CEO来了》第二季访谈
除了对企业生存哲学的洞察,姚劲波还分享了企业如何穿越下行的经济周期,如何处理员工的996与裁员,如何看待竞争,如何设定企业的边界……干货满满,金句频出。
2006年,由于找不到满意的旅游社区网站,热爱旅游的陈罡决定和朋友一起自己做,蚂蜂窝旅游网应运而生。用户贡献的高质内容,让网站在用户中口耳相传,不到4年时间,没花一分推广费,注册用户就已高达10多万。
从一腔热血到系统运作,马蜂窝在陈罡的带领下逐渐跻身到了在线旅游第一阵营,历经多年坎坷创业路,陈罡也总结出了一套面对“至暗时刻”的心法:
“至暗时刻”太多了,整个创业过程,就是不断升级打怪的过程。
2010年,A轮融资以前,我们真的非常非常穷,我和吕刚(马蜂窝联合创始人)千方百计找钱养活团队。
我买的第一辆车是大众,1.6还不带T,即使挑了这么一款经济实用型,我在2010年连一箱油都没法加满过,就是穷到这种程度。
创业者可能都有各种各样的至暗时刻,当你所有的体力、财力都消耗殆尽,你还是想坚持做下去,这就是创业。我能从一个青铜,一级级过关进阶,是因为我从心里、从血液里,真的热爱旅游这件事。因为热爱,我觉得加班也好,面临挑战也好,一个个至暗时刻也好,我都能熬,都能扛。
马蜂窝从内容跨到交易,有很多试错,需要你放下身段,去了解事情的本质和真相。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我去丽江,印了一张title是“马蜂窝高级编辑”的名片。假如我敲开客栈门时,说我是一个公司的CEO,他们会觉得完全不可信,因为我没坐个大奔,没有前呼后拥,没有好多秘书拎包。而说自己是高级编辑,只用背个书包,坐下来就能立马和他对话,了解他的客人、当地民风民俗以及整个行业业态。大家很快就能谈得非常真实,我能获得最核心的信息。同样,在公司里,我没有独立办公室,和大家坐在一起,打成一片。我们价值观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开放。
创业的过程就是不断突破的过程,未知也好、恐惧也好,当你突破了这些,你就会打开一片全新天地,上一个全新台阶。未知世界的开始,是已知世界的尽头,那个已知世界的尽头,其实是一种极限。从地理维度来讲,可能是我们从未到达过的远方;也有可能是某个时刻,是我们体能消耗殆尽的那个临界点。”
——摘自陈罡《CEO来了》第二季访谈
除了谈及创业路上的艰难,陈罡还在访谈中分享了对于商业公司定位、与携程等巨头的竞争、如何准确传播品牌以及新老团队之间的融合问题。
更多精彩观点 点击下方图片 一键获取全文
2000年,爱好互联网的医学硕士生李天天为方便医学生们检索信息,利用业余时间做了个线上检索社区丁香园。两年后,他发现,医生同行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于是,他将丁香园升级成了供专业学术讨论的论坛。
19年转眼过去,如今的丁香园,已从一个专业论坛,发展为服务医生、企业、患者,拥有线上线下完整服务链条的行业热门公司,也获得了腾讯、DCM、顺为资本等投资方的青睐。2018年4月,在完成D轮融资后,丁香园估值达到10亿美元,成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独角兽。
作为医学出身的创业者,李天天身上一直保留着一份踏实沉稳和济世育人的情怀,而这也成为了丁香园跻身业界标杆的强大内力。
互联网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然而在李天天眼里,谈及医疗互联网的发展,他却给出了不同见解:
“在发育成熟、供需关系平衡甚至供过于求、供需双方信息基本对称的市场中,有好的技术和用户体验,再附加资本的力量,很容易做快。
比如做行业连接器:
美团连接餐厅与消费者,滴滴连接司机与乘客。
连接器可以发挥很好的连接、提效作用。
但医疗健康市场不一样,这个市场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技术与资本力量很难迅速抹平信息鸿沟,供需双方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习惯的过程,市场不容易被打透。
以3年为单位来看医疗互联网行业的未来,太短,医疗健康行业几乎是以10年为周期发生变化的。从以医疗、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向如今以健康为中心。社会发展也出现新变化,中国人均寿命在未来10年会日益增长,这一过程中会诞生新需求,而这些需求,在目前的社会,可能是不存在、或者是不被文化所接受的。
未来,人均寿命延长,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公共卫生条件改善,养老、护理、康复的需求都会爆发。医院的重点还会是疾病和患者,但互联网健康产品一定是以家庭为场景,以专业化服务为载体的、连续的、整体的产品形态:用户在我们的平台上看文章、学课程、在线问诊,到线下优质诊所去治疗,养老康复服务也可以上门实现。也就是说,医院更关注诊中,而诊前、诊后一定发生在家里。”
——摘自李天天《CEO来了》第二季访谈
除了提到医疗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李天天还在节目中回应了对“权健事件”的态度、以及太晚入局在线问诊领域的质疑,分享了“医疗健康界网红”丁香医生是如何炼成的……
更多精彩观点 点击下方图片 一键获取全文
如果要给“成功的投资人”找一个模板,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截至2019年,童士豪共投过14家独角兽,包括小米、滴滴、Airbnb、Wish,小红书等中外知名公司。
浸淫资本界多年,多次投出独角兽,或许是天赋异禀,又或许是后天修炼,盛名之下的童士豪,不可否认地拥有一套成熟独到的投资心法:
“能投出14家独角兽,原因有很多,第一,时间好。05年入行,刚好是中国和美国第一个冬天过了以后该觉醒的时候,经历了PC互联网更加普及,第二波移动互联网上半场和下半场各个阶段。这个时间点为我们这代VC人造就了很好的土壤。第二,趋势抓得准。对于行业变化趋势的判断,我比一般投资人稍微快一些。最早选择在中国发展,布局移动互联网,之后把家又搬回到硅谷,布局全球化,这些时间点,都踩得比较准。第三,广结人缘。和创业者相处得不错,不仅是合作伙伴,很多还成为不错的朋友。
除此之外,做决定不纠结很重要。很多比我聪明的人,做一个投资决策,反复地想,决策时间超级长;而一旦判断失误,会失去信心,极度自责,压力大到难以入睡。我做投资近二十年,没有一个晚上失眠,哪怕天塌下来了,也不要紧,明天早上起来,吃点好的,再想解决方法。说起来容易,但很多人做不到。
一个好的投资者,十个项目有三个项目做成,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失败不要紧,重点是成功的项目能否赚足钱,比如小米,第一笔投资的回报就超过了800倍,做了这种项目,其他项目失败,也不是问题了。所以重点并不是不能失败,而是以平常心对待失败,能抓到下一波机会。中国互联网这15、20年来,已经有四五次迭代发生,这一波你miss掉了没问题,两年、三年后,还会有新的一波出来。”
——摘自童士豪《CEO来了》第二季访谈
作为本季《CEO来了》唯一一位非CEO身份的嘉宾,童士豪从投资人的角度谈互联网的发展,谈中美万千创业者,也谈如何走到舞台中心的个人奋斗史。
更多精彩观点 点击下方图片 一键获取全文
傅盛和猎豹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可以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很少有公司,很少有创业者如他和猎豹移动一般经历过多次死局,又一次次地死里逃生,浴火重生,甚至于成长得更好更强大。
从软件转型PC互联网,从国内市场到工具产品出海,从移动互联网迈向AI,傅盛对行业趋势似乎有着异于常人的犀利嗅觉,几乎每次出手都能收获满满,谈及这些年创业的经验,他认为认知能力非常重要:
“我很早就看好头条的内容推荐模式,但当时猎豹移动发展得特别好,从业务层面看,安全软件转搜索跨度也很大,所以也没认真考虑这件事。
犹豫了一两年后,觉得还得做内容,就开始组建队伍做海外的头条News Republic(全球移动新闻服务运营商)、LiveMe(直播平台),还投资了Musical.ly(音乐类短视频社区应用)。后来我意识到一个公司打不了两场仗,就把大部分内容业务卖掉了,从财务收益上说,还是带回非常多的收益的,大概拿回3亿美金的现金,还收获了像LiveMe这样的产品。但没有实现真正的爆发。
今天复盘,总体来说,还是因为没有孤注一掷地去做内容。公司当时业绩挺好,没有强外债压力,稍微做一点业务没成功,人家就说你瞎折腾。到猎豹越来越坚定地进入AI、机器人领域时,其实是整体增长越来越弱、退无可退了。
在公司发展好时,号召团队去做能力边界之外的业务,前期遇到很多困难时,特别难统一思想,所以我对能力模型、组织结构有挺多反思的:早期做互联网,并不用太注重组织本身,用市场带动公司发展就可以了;现在,我们内部经常讲战略和组织能力,到了猎豹这个体量,这些就变得很重要了。”
——摘自傅盛《CEO来了》第二季访谈
除了分享中国企业出海的经验,傅盛在节目中也提到了很多关于转型做机器人、关于和巨头竞争、关于不断学习和关于面对外界评价的看法。
更多精彩观点 点击下方图片 一键获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