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英伦圈
我们邀您,品味在英国; 我们陪您,生活在英国; 我们随您,探索在英国。 在英伦,用爱围成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英国大家谈  ·  视频号平台开放广告投放啦! ·  5 天前  
英国大家谈  ·  如何使用eVisa出入境英国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英伦圈

首届清华校友伦敦艺术展开幕,章泽天助力青年华人艺术家走向国际

英伦圈  · 公众号  · 英国  · 2024-10-10 22:17

正文


英国时间10月7日,首届清华校友伦敦艺术展“无处不在的科技:美学的科学”隆重揭幕。


本次艺术展由全英清华校友会(UKTA)发起,联合京东公益基金会荣誉理事长、清华校友章泽天女士共同举办,旨在提升青年华人艺术家的国际影响力,搭建东西方艺术文化交流的桥梁,推动跨文化对话与合作。


本次展览所有作品都是公开征集,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约数百位艺术家投稿,最终精心挑选了30位艺术家的近50幅作品进行展出,其中90后艺术家和清华校友艺术家超过一半,展览效果已远远超过了最初预期。


开幕仪式上,章泽天对到场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她表示本次艺术展缘起于自己和全英清华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远的一次聊天,初衷是希望为在伦敦艺术行业学习和发展的清华校友们提供更大舞台和更好的展示机会。


部分作品也将中国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伦敦,包括景德镇陶瓷和苏绣等,这些不仅展现了精湛传统技艺,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章泽天表示,这次展览只是一个开始,希望未来持续搭建优质平台,帮助更多优秀的青年华人艺术家们走向国际舞台,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展览以“无处不在的科技:美学的科学”为主题,鼓励艺术家探索科学与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美学如何在科技的推动下不断演变。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地域的艺术家们,以独具匠心的创意,运用新媒体、创造性的艺术技巧和创新材料,推动艺术的边界,在伦敦这座全球艺术之都共同打造了一场跨文化、跨领域、跨思想的艺术盛宴,呈现了科技与艺术、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交融与碰撞。






















本次展览的总策划、清华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远表示,清华大学的优秀校友们有不少在艺术领域发展,希望通过本次展览,提高和支持青年艺术家,特别是青年华人艺术家,在国际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力和认可度,搭建起跨文化交流桥梁。


她还特别感谢了本次展览的策展团队,以及来自清华校友会和京东的志愿者团队。此次展览由京东快递国际通过专门制定的艺术品跨国运输方案,有近三分之一的作品从中国运送到伦敦,进一步促进中英和中西方文化交流。

(左起)艺术展出品人章泽天,参展艺术家代表李瀛龙、沈伟,总策划、全英清华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远,主策展人赵彤,在展览上合影

本次展览中,有著名艺术家、编舞家、导演沈伟融合中国北宋绘画风格与但丁《神曲》影响的创作《反应元素系列》,珐琅艺术家李瀛龙东西方美学的碰撞镂空珐琅系列作品,跨学科艺术家贾弘毅的人工景观叙事绘画作品,汪紫菱的三维绘画创新,毕业于清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青年艺术家刘昕的视觉作品等等。

出生于中国湖南省的沈伟是编舞家、画家、舞者和导演。曾在许多知名画廊和博物馆举办个展,包括纽约的尚一堂画廊、达拉斯的克罗亚洲艺术收藏馆、香港文化中心、图森艺术博物馆、迈阿密MDC艺术+设计博物馆、香港亚洲协会中心以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沈伟获得了诸多奖项,包括麦克阿瑟奖、美国艺术家奖、约翰·西蒙·古根海姆奖、尼金斯基新兴编舞奖、芭蕾之星奖、阿尔格尔·H·米道斯奖、亚洲文化协会的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奖、国际表演艺术协会杰出艺术家奖(2022年),以及美国舞蹈节萨缪尔·H·斯克里普斯终身成就编舞奖(2022年)。

《反应元素系列》是他于2019至2022年间在巴黎的画室完成的作品,中国北宋的绘画在内容和形式上持续影响着沈伟的创作与思考;同时,他也深受但丁《神曲》的影响,认为世界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并经历着疫情带来的挑战。《反应元素系列》是他对历史与人类发展进行宏观视角审视的表达。



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的贾宏毅 (Edward Hongyi Jia)是一位跨学科青年艺术家。他曾获 “2021年新星奖”及RBA罗马和RBA罗马奖学金半决赛入围者等多个奖项。《Samsara》是Edward于2019年创作的一幅探索机械、永恒与爱的作品,使用中国画颜料、丙烯、墨水以及毛笔在纸上完成。


作品通过对自然与人工之间冲突的描绘,展现了科技对人类与自然之间疏离的推动作用,带有某种末世感。《Samsara》隐含了对科技加剧人与自然脱节的忧虑,揭示了在发展过程中,人类如何因科技进步逐渐远离自然的本质。


Rob and Nick Carter 是一对艺术家夫妇,已经在英国伦敦合作创作超过25年。他们的作品探讨了模拟与数字之间的界限,运用无相机摄影、绘画、装置艺术、霓虹灯、雕塑、机器人技术以及基于时间的媒体。

艺术家们的主要目标是借鉴历史性创作过程和技法,同时利用过去艺术家无法获得的新技术。他们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公共和私人收藏,包括海牙的毛里茨住宅博物馆,哈勒姆的弗兰斯·哈尔斯博物馆,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的戴维·罗伯茨基金会,法兰克福的斯泰德尔博物馆,以及巴黎的卡斯托迪亚基金会收藏。他们也是唯一一组在纽约弗里克博物馆展出作品的在世艺术家。

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的汪紫菱参与了多个国际博物馆和艺术组织的项目,她还获得了由肯特公主殿下颁发的英国女性艺术家协会展览特别奖,以及意大利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艺术比赛的第四名。汪紫菱发明了一种硬化的颜料,可以脱离画布并无框漂浮,或者悬于框内或框间。这使她能够将平面图像转变为三维雕塑式的绘画,从而让散点透视现代化。


《Symbiosis》使用了这一独创的 “绘画” 方法,雕刻出作品的“肉身”,最终呈现出一幅延伸到三维空间的绘画-雕塑,带领观众进入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演变空间,探讨了自然与科技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人类。


展览不仅展现了艺术家的卓越创意,更激发观众反思科技、自然与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出艺术与科技交织所带来的无限可能。


本次展览于10月9日至11月18日免费向公众开放。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展出期间,主办方将精心策划沙龙、讲座、亲子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不同文化背景和各个年龄段的参观者提供多元互动与交流的平台,力求打造一场跨越艺术、科技与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英伦圈综编,原文刊载自《欧洲时报英国版》,由欧洲时报记者严振羽、王子璇,实习记者王亦霓综合报道,转载请注明。)


点亮“收藏”“点赞”“再看”三连~10月万事如意!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