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的同理心常常被认为是弥合分歧的良药,但新书《反对同理心》的作者却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滥情往往让人短视,同时见树不见林 。
很多观点认为,如果人人都能感同身受别人的苦与难,民粹泛滥的割裂世界也许会更容易弥合。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保罗•布卢姆(Paul Bloom)在新书《反对同理心》(Against Empathy)中提出了挑战性的观点。他认为,世界不需要更多的同理心,而是要少些。同理心是“含糖汽水,美味诱人,但于我们有害”。他认为,不加节制使用的情感,并不能改善世界。布卢姆为我们开出这样一份营养配餐来取代滥情:理性、同情及自我控制。 换句话说,最好还是依赖理性思考和成本效益分析。
布卢姆认为,同理心带有偏向性:人们倾向于同情和自己相像的人。它具有局限性,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只关心短期效果而忽视长期后果。此外,同情心还是一种“数学盲”,不顾统计数字,对一味煽情的代价也视而不见。在对立的两岸,同理心都容易被利用和调动起来,从而制造情感僵局,而非搭建桥梁。在后真相政治的时代,布卢姆的这本书呼吁关注事实,给予了亟需的警醒。
《反对同理心:理性同情之论》
Against Empathy: The Case for Rational Compassion
保罗•布卢姆(Paul Bloom)著
何谓“理性之同情”?欢迎订阅商论App,阅读三月刊文章《理性乌托邦》(一键切换,双语阅读)
互动有礼
拥有太多同理心,反而弊大于利?
欢迎在下方“写留言”参与评论
经济学人集团将为每周留言收到点赞最多的三位读者
送出商论订制笔记本
Get ahead and stay ahead,从阅读《经济学人·商论》开始
即日起至3月31日,订阅全年《经济学人·商论》
即可获赠3个月阅读邀约码
并免费加入经济学人学习社区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商论文章《理性乌托邦》,一键切换双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