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国庆日。筚路蓝缕,风雨与共,虽步履艰难,但我们一直在戮力前行。今天我们不探讨行业和个股,特意分享一篇格隆写于2015年11月8日的雄文,共祝祖国生日,共同感受、咀嚼文中的那份殷殷期盼: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中国先生寿!
✦
一、
十七年前,格隆面临着一个卑微个体人生的一次艰难抉择:是出国留学,还是进入证券行业?
一位投资界前辈当时是这样回答我的:你要始终记住,
投资,投的不是行业和公司,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如果你判断未来20年是盛世,“中国”这家公司远不只目前这个价,你就应该坚决留下做投资
。
否则,你就果断去美国留学。
我选择了留下。
✦
二、
2015年11月7日下午3时,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习近平、马英九同时步入会见大厅,两岸领导人互称先生,手紧紧握在一起。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抛却虚名,只为中华——这一刻,必将载入中华史册。
从台北飞新加坡的时间是4小时40分钟,从北京飞新加坡的时间是6小时,而北京如果直飞台北桃园机场,只需要3小时10分钟。
很难想象这么短距离的行程,
在过去长达六十六年的时间里,就只是被一湾窄窄的海峡所完全隔断,这种人为隔断,除了让中华民族多走了N多冤枉的弯路,又徒然增添了多少骨肉离愁、族群撕裂、社会误解甚至对立与仇恨?
无论这种隔断的理由被自认为有多么高尚多么冠冕堂皇,站在今天这个历史时点上,制造这种隔断的人似乎都应该愧对这个本是同根生的民族吧?!这正如美国总统肯尼迪1963年6月25日在柏林墙演讲时所言:“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
其实早该如此了。所谓的恩怨,政党纷争而已,远谈不上国仇家恨。再大的政党,能有多少党员?几千万算多了吧?可是算上台湾,中国有超过14亿人,这才是大福祉。格隆一直在想,如果国共双方是平等的先生,没有你大我小,只有中国,我们是否大概率会有一个“中华共和国”的盛世出现?
看看地图上的所谓“第一岛链”,就知道在海权时代,台湾对中华民族重返盛世的重大意义:
没有台湾,中国纵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也只是一个拥有几湾浅浅海峡的内陆国家——拥有了台湾,我们面对的才是浩瀚的太平洋。
如果这声“先生”,意味着大陆台湾从此开始走向合体,中国从此拥抱浩瀚太平洋,我愿意从此满仓中国。
✦
三、
今年年中格隆去台湾调研电子产业链,专门抽空半小时赶赴台中市向上路,去瞻仰了孙立人将军故居——
这位清华大学毕业,留学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率领中国第一支远征军远征缅甸,取得仁安羌大捷,获英国皇家勋章,战功彪炳,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新一军仅在历时两年的缅战中,就击毙日军3个联队长以下3万3千余人,伤日军7万5千余人,俘虏大尉以下323人。
整个抗日史上,没有任何其他一个中国军级战斗编制的战绩能和新一军相比),最后被蒋介石以“纵容部属武装叛国、窝藏匪谍密谋犯上”的莫须有罪名软禁在台中这个寓所中32年之久,令人唏嘘不已。
之所以刻意去拜谒孙立人将军,是因为格隆敬佩中华民族历史上每一位浴血抗击过异族的军人——在我的思维逻辑里,
只有抗击异族入侵,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从不认为民族内部的征伐、内耗有任何值得夸耀的——一个沾沾自喜于内部征伐的民族是很难有万众一心的远大前景的。
最经典的案例是美国内战——南北战争。南北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现代战争,而在同一时期,中国也发生了一场被称作人类历史上最后一场冷兵器战争——太平天国战争。
大概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从此国运颠倒。
美利坚欣欣向荣,而大清国每况日下。太平天国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损失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没有之一。数量估计最多的有认为2亿者,最少也有5000万。而战争结束以后,就是疯狂的报复与屠戮。这场战争没有丝毫敌对之间的宽容。曾国荃攻占天京(今日南京)后,大肆屠城,清人记载:“金陵之役,伏尸百万。”天京的杀戮在后来的中国史书上几乎不被提及,无他,只因为
中国历史上,成王败寇,赶尽杀绝是常态。
宽容,合作,则是特例。
美国南北战争中共有62万人丧生。大约每60个美国人里,就有一个死于战火。照常理,总得有人为这场残酷的战争负责——但没有。美国内战没有产生一个战犯,也没有一兵一卒在未来的岁月里遭到清算和迫害。纽约河边公园矗立的“南北战争阵亡纪念碑”是为南北双方每一个阵亡的战士而立。因为“一个人不能将自己的剑指向自己的家乡”而毅然脱离北方军队,“分裂国家”的南方“叛军”主帅罗伯特·李在战后被给予极高荣誉,他的塑像一直伫立在美国国会里——
美国人很清楚,内战本来就是民族的灾难,绝不能让这种内耗和灾难没完没了地延续
。
美国的强大,当然不可能靠一个南美国和北美国来支撑。
✦
四、
“先生”这个词,中国文化独有,且古已有之。《孟子·告子下》:“宋牼将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将何之?’”赵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之后就渐渐的演变成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女的尊称,这个称谓一直到清朝才逐渐淡出,辛亥革命后,“先生”这个称呼又重新盛行起来。
“先生”这个听起来已经恍若隔世的词语,无疑是一个深度中华文明积淀的好词。它既尊重、又稳妥;既热络,又超然,既礼敬有加,又不卑不亢。用“先生”称呼人,和用头衔称呼相比,还隐藏另一层意味:
用头衔称呼人,优先尊重的是对方的身份,比拼的是你背后的组织、集体;用“先生”称呼,则优先尊重的是个人,是你的年庚、人品、风度、学识,是你心中的家国意识。
于家于国,任何组织都是渺小,心有家国的“先生”为大!
70年前的那次本可以改变整个中国未来走向的国共握手,使用的就是“先生”称谓。1945年8月14日,抗战胜利在即,蒋介石在重庆给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写下这封电报:
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读,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毛泽东也对蒋的诚挚邀请投桃报李。在8月16日发出的第一封电报上,毛将蒋介石称为“蒋委员长”,这是抗战时期对蒋中国战区最高军事统帅的官方称呼,同时也表示毛及其所领导的中共势力作为抗战中的一员在名义上服从于蒋介石的指挥,而在接下来电文中,毛开始在电文中将蒋称为“先生”。
遗憾的是,43天的谈判并未为中国争取到和平。彼时的“先生”,只是纸面上的,并不存在于内心。中华民族也再次经受内战磨难,至今依然族群撕裂,互有攻讦。
✦
五、
宋词之中,最有名的一句“先生”,出自辛弃疾的《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此词辛弃疾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虽为祝韩南涧(官至南宋吏部尚书,他力主收复中原,恢复大宋往日荣光)的大寿而作,但却豪情飞扬,气冲斗牛,望携经国之手(经纶手)合力恢复中原,矛头直指偏安江南的小朝廷。上阕的“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系借典《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
词尾的“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豪气干云。只是遗憾的是,这个“他年”始终未到,野蛮游牧民族的蒙古用战马将彼时在全球都算商业最繁华、政治最开放的南宋冲了个七零八落。
13世纪,蒙古军横扫欧亚各国,可谓战无不胜,只有南宋顽强的与蒙古打了半个世纪的战争
,考虑到貌似强大的金国只顶了30年不到,南明抗清则只顶了短短的20年,以致后来史学界在总结南宋历史的时候无不扼腕叹息:南宋本可不亡,如果他定都易守难攻的南京而不是一马平川的杭州,
如果他强化本就强大的海军,并早日经营好台湾这个后方,日后卷土重来也未可知
……毕竟蒙古帝国在中国残暴的统治只持续了不到一百年,就被汉人朱元璋所推翻,可见蒙古军队远非不可战胜的。
格隆略作修改,重温一遍词中的这句斧钺铿锵: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中国先生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