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本区块链
区块链领域第一深度新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疯狂区块链  ·  特斯拉股票还能不能买? ·  23 小时前  
疯狂区块链  ·  财务自由后你想干什么? ·  昨天  
白话区块链  ·  以太坊现货ETF持续流入,为何ETH价格却毫 ... ·  昨天  
疯狂区块链  ·  暴富靠的是什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本区块链

扛着自由大旗,全球流浪的Telegram,如何成为区块链时代的图腾?

一本区块链  · 公众号  · 区块链  · 2018-05-03 19:51

正文


文  | 棘轮


区块链领域,炒币大军和信仰者,都聚集在哪里?


答案是Telegram。


这里形成了区块链的上亿社群,几乎是整个区块链时代的自由之地。


而整个币圈,最受到瞩目的ICO项目,也是Telegram发起的。它创造了历史记录,融资金额高达17亿美金之巨。争夺者挤破了头。


Telegram如何成为区块链时代的图腾?


在这背后,隐藏着一个跌宕起伏、精彩程度堪比大片的故事。


权力、财富、黑客、监控与反监控……所有抓人眼球的元素,这个故事都有。


这是一个,关于自由与战斗的故事……




01 纸飞机



2018年4月30日,上万俄罗斯人聚集在莫斯科街头,将手中的纸飞机扔向空中。


但他们并不是在玩游戏。


作为即时通讯工具Telegram的粉丝,他们在以扔纸飞机的形式,抗议俄罗斯法庭4月13日对Telegram的封杀令。


而纸飞机,正是Telegram的Logo。



被自己“祖国”封杀的同时,在世界其他地方,Telegram正红得发紫:用户突破2亿,每天发送120亿条消息。


因保密功能强大,它已是区块链领域最受青睐的聊天工具。


不止如此。


Telegram还成为了区块链的深度参与者。它的ICO计划融资额高达17亿美元,创下历史之最,渴望分一杯羹的人挤破了头。


一方面被自己的“祖国”封杀,一方面是全世界用户的狂热追捧。


冲突而激烈的矛盾点,伴随了Telegram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未间断,从未停歇……



02 前世


Telegram成立于2013年。


它的创始人,是一个叫Pavel Durov的年轻人。


他出生在一个俄罗斯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俄罗斯顶尖学府——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古典语言系主任。



Pavel外貌英俊,桀骜不驯,是一个典型的自由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


和《黑客帝国》中的主人公Neo一样,他只穿黑衣。


Pavel很早就展现出计算机天赋:读中学时,他就自学编程。


他将学校所有电脑的屏保程序,换成了自己讨厌的计算机老师头像,在旁边配上“必死”二字。


震怒的老师为他的电脑设置了密码,但他每次都能将其破解。


Pavel的哥哥Nikolai,人生更为开挂:有两个数学博士学位;在数学及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代表俄罗斯摘得四枚金牌三枚银牌。


他的履历,足以满足外界对于“顶尖黑客”的一切幻想。


2006年,两兄弟一同出来,创办了社交网站VK,就此,两人开启了一生的漂泊和战斗历程。


而VK,就像是俄罗斯版本的Facebook。


几年时间里,VK飞速发展,哪怕与2008年成为全球最大社交媒体的Facebook正面PK,它也没有输:


2010年,它在俄罗斯获得了2800万注册用户,而Facebook的俄罗斯用户仅400万。


扎克伯格不得不承认,VK是唯一一个在公开市场击败Facebook的本土网站。


很快,VK就成了俄罗斯最大的社交网站,估值达到3亿美元。


2011年,俄罗斯政坛的派系斗争愈演愈烈,在VK上,舆论战也火花四溅。


为了稳定舆论,俄罗斯政府要求VK关闭反对派的社交页面。


对此,Pavel断然拒绝。


理由很简单:“如果VK向政府妥协,俄罗斯的年轻人必然会选择西方的社交网络,而俄罗斯本土服务将彻底溃败。”


Pavel就是如此一个自由不羁的人,他不在乎权力,更不在乎金钱。


有一次,为了表彰VK的一位副总裁,Pavel给他发了大量的现金。


副总裁却说:“我来这里,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改变世界。钱,不过是改变世界的副产品,没什么珍贵的。”


说完,就把一些钱扔出了窗外。


Pavel说,这样扔,还不够酷。


他将5000卢布(约500人民币)的纸币,折成了纸飞机,然后扔出了窗户。


当天,有超过1万人民币的纸飞机,飞舞在圣彼得堡的天空。




如此恣意随性、甚至妄为之人,又怎么可能对权力和威胁屈膝?


俄罗斯政界,当然不容忍这样的“硬骨头”,不屈膝,可以打断他的腿。


2013年,全副武装的警察部队,冲进VK办公室和Pavel的私人住所,带走了大量文件。


Pavel还被指控涉嫌交通肇事,导致一名交警受伤,尽管Pavel称自己根本不会开车。


2014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


4月16日,Pavel公开拒绝向俄罗斯政府提交乌克兰反对派数据、关闭俄罗斯反对党领袖亚历克谢·纳瓦尔尼的个人页面。


他还在自己的VK页面贴上了一张宠物狗的照片,以示嘲讽。



此举彻底激怒了俄罗斯政府。


4月21日,VK董事会正式宣布:Pavel被解雇,不再担任VK的CEO。他不得不离开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



03 绝处逢生


Pavel决定:离开俄罗斯,在外流亡。


“为了我们的理想,放弃圣彼得堡的家,甚至离开俄罗斯,你愿意吗?”他将这个问题抛给VK的核心工程师。


在VK原来的团队中,还有一批坚持自由主义梦想的人,他们选择与他一同浪迹天涯,包括他的哥哥Nikolai。


当全副武装的俄罗斯军警再度冲进Pavel的办公室时,已经人去屋空。


很长一段时间里,没人知道这个团队去了哪里。


多年后,才有媒体爆料,他们离开俄罗斯之后的第一站,是美国纽约州的水牛城。


在这里,Pavel和他的团队,一起开发了即时加密通讯工具Telegram。


它的灵感来自与俄罗斯政府斗智斗勇的那段经历——Pavel发现,自己所有的通讯方式,包括手机通话和邮件,都可能被政府监控了。


有什么办法可以屏蔽监控、捍卫隐私呢?他和他的团队绞尽脑汁。Telegram由此诞生。


而这款产品,将Pavel对自由和隐私的所有思考和想象,都汇聚一体。


它有一个绝对安全的加密信息传输网络,支持端对端加密:加密、解密过程均在收发信息的终端上完成。


这背后,是Nikolai团队开发的底层加密协议MTProto。


知名程序员霍炬曾经盛赞MTProto:贡献者人数很少,但代码质量相当高,“兼具数学和工程之美”。


Pavel曾经重金悬赏找出MTProto中的漏洞,直至今日,只有一个人拿走了10万美元。而严格来说,他找到的只是一个安全隐患,而非漏洞。


Telegram对用户隐私的保护,做到了极致:服务器至少分布在五个以上的国家,最核心的用户数据分散在这些服务器中,只有全部被攻破,黑客才能盗取其中的信息。


此外,Telegram设置了阅后即焚模式,可以满足隐私敏感人群的特殊需要。


在它身上,自由主义精神被发挥到了极致:客户端程序是开源的,玩家们甚至可以自行开发第三方的Telegram客户端。


这是一款将用户的隐私和信息安全作为信仰的产品。它不允许任何监管的后门,也不允许任何力量的干涉。


这大概是目前所有产品中,将“自由主义”诠释得最为透彻的作品。


这也注定了,Telegram团队将一直在全球流浪。


Telegram的公司实体注册于德国柏林。但他们却辗转于伦敦、新加坡、迪拜,对外保持着极度神秘。


在社交网络中,Pavel也不断更换自己的定位。


对于政权的干涉和资本的控制,Pavel已深恶痛绝。在Telegram,股份都由Pavel兄弟全资持有。


此外,Telegram还在全球范围内注册了一系列空壳公司,用于开展当地业务,并掩护真正的公司实体。


让人惊讶的是,Telegram一直免费,没有广告,运营资金全部来自Pavel兄弟的个人财产。


而这些,都来自出售VK的所得。


Pavel还宣布,Telegram永不盈利,不出售股份,也不会上市。


这意味着,Telegram将永远保持独立,不会向任何商业与政治势力妥协。


Pavel倾尽所有,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自由主义的梦想。


在面对一个充满权力、利益羁绊的现实世界时,Telegram能生存下去吗?


这个世界,开始变得不那么可爱了。


巨头肆意妄为地收集着用户的数据,并拿着这些数据,进行各种变现。例如,淘宝利用用户的数据,建立了“蚂蚁金服”帝国。


在美国,Facebook甚至收集用户喜好,帮助总统去参加大选:发表最恰当的言论,捕获用户的心。


大家受够了这种干涉和干扰,受够了巨头的垄断和控制,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意识觉醒:我们要被尊重,我们的隐私,要被保护!


渴望自由与隐私保护的用户,开始从全球范围内,自发地聚集到Telegram的周围。


2014年2月,Facebook宣布以190亿美元收购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它还会像以前一样守护用户的隐私吗?”一部分WhatsApp用户惴惴不安。


他们抛弃了WhatsApp,转投Telegram。后者的用户数量由此迎来了一次激增,短短五天就获得了800万新用户,单日最高下载量达到了500万。


而此时,真正属于Telegram的时代,到来了。



04 崛起


因为一个特殊的机缘,Telegram进入了中国。


在2013年末,一款叫Ingress的游戏,在中国非常小众地火了。


这是一款现实与虚拟结合的游戏,玩家分为“蓝军”和“绿军”。


他们会奔袭全球,去占领据点,据点之间可以连线、连块,就看哪个队占领得更多、更广。


2015年8月,Ingress内的中日韩三国玩家,搞了一次跨国行动。


在整场行动中,玩家们的沟通工具,正是Telegram。



Telegram的第一批中国用户,正是来自Ingress。


这两波用户,在内核上,几乎完全一致。


Ingress的玩家,是一群关注前沿科技的群体。


他们信仰互联网自由主义,热衷寻找简洁、高效的小众软件,这其中,有很多人都是“极客”。


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是比特币的最早拥趸。


2015年年初,已在比特币投资中获利颇丰的李笑来,也被Telegram迷住了。


他组建团队,基于Telegram开发了一款第三方客户端,增加了中文支持与更多本地化工具,以适应国人需要。


就从这个时候开始,比特币持有者,发现了Telegram的存在。


极客、自由主义、注重个人隐私,这些人群属性,都和Telegram完全暗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疯狂区块链  ·  特斯拉股票还能不能买?
23 小时前
疯狂区块链  ·  财务自由后你想干什么?
昨天
疯狂区块链  ·  暴富靠的是什么?
2 天前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  当猫和人互换角色,会是一种怎样的画风?
7 年前
北美美妆时尚控  ·  不想老得那么快,换季快给皮肤加点儿油!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