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lson是新加坡人,他小时候并不喜欢旅行,因为总是和家人一起“跟团游”,一天走无数个景点,导游好像赶鸭子一样催促着大家去一个个景点。
Nelson第一次离开新加坡一个人生活,是在服完兵役之后去纽约念书。虽然在新加坡的时候也说英文,可是真正在美国生活念书之后,他才发现,真正的文化冲击根本不是来自语言,而是更深的文化差异。甚至连自己的胃都抗议了,不想再吃披萨、三明治,想要去中餐厅吃碗面。
可也是在纽约, Nelson 居住在布鲁克林,身边是喜欢hip-hop的黑人兄弟,古老的地铁好像下水道,脏兮兮的,还不准时……一切都要重新打量和审视,反而让人更宽容地接纳世界上的众多“不同”。
毕业工作之后,Nelson被派到上海,在广告公司做艺术总监。
日子就这样溜达着过去,直到一个突如其来的假期(再不用掉,年假就被清零了……),于是Nelson决定搭船去日本旅行。
这次旅行,成为他后来创办《LOST》杂志的开始。
因为这次旅行,实在是太糟心了!
搭船很慢,要48小时才能从上海到神户,没有娱乐设施,在船上唯二的活动是看书,以及看海。
到达日本之后,语言完全不同,鸡同鸭讲,沟通只能靠比划。
没有了旅行团帮忙定好住宿和大巴,一切问题都要靠自己去解决……
Nelson太久都生活在舒适区中,被这趟日本旅行彻底打乱。
但是,因为一个人在路上,所有的经历、与当地人的交流都变得无比深刻。回到上海之后,这趟“糟心”的旅行对他的影响依然在持续。他开始觉得:旅行不只是身体的活动,它其实是内心的探索。
然后,一个小念头在Nelson心里越来越强烈:他想要自己做一本旅行杂志!
就这样,Nelson先从身边的朋友开始约稿,然后将稿件进行编译,排版,印刷。之所以起名为“LOST”,是因为这个单词非常贴合地描述了他在日本旅行时的状态和心境。
收到500本第一期《LOST》杂志后,Nelson杂志之路上最艰难的部分终于开始了!那就是——发行。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Nelson找各个书店代卖他杂志的过程,那就是:碰壁!
他去了很多家新加坡的书店,最后只有1家书店愿意暂时帮忙卖一下这本名不见经传的《LOST》杂志。
在新加坡过完假期,Nelson灰头土脸地回到上海,自我安慰道:要是卖不出去,就把这些杂志当做给朋友们的圣诞礼物好了!
故事当然不会这么悲情地结束,否则晚上的分享会就要变成给Nelson的募捐活动了。
因为爱喝咖啡、喜欢去咖啡馆,Nelson想到,既然书店不愿意接受他的杂志,那为什么不试一试放在咖啡店里呢?于是那时他下班后的“健身活动”,就是抱着自己的《LOST》杂志,“厚脸皮”地去咖啡馆推销,问对方愿不愿意摆一些,可以给来店里的顾客翻着看,如果想要买也可以从店里购买。
从第一家开始代卖的月球咖啡馆,到后来的1984,还有杭州的23Lab……现在,在国外的一些小店也能看到《LOST》的身影!
对此,Nelson语重心长地说,看起来,中英双语很重要,封面好看更重要啊!因为很多来咖啡馆的顾客特别喜欢把《LOST》和咖啡一起拍照。(旅行版的《KINFOLF》……拍照利器有没有)
现在的Nelson还在做杂志的道路上大步前进,不过除了《LOST》,他还会做点其他的,比如lost的网站,和品牌合作的别册,旅行主题的分享会,还有教别人怎么做书的工作坊……恨不得有三头六臂!
因为做杂志,Nelson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投稿作者。他们从网友变成朋友,这些都是非常奇妙的缘分。
现场有人非常忧虑地询问Nelson有没有想过杂志的发展,有没有想过成立工作室,要不要招聘助手balab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