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天注定被DeepSeek改写了。
昨天(2025年4月10日),
上海法律科技协会正式成立,这是全国首个法律科技领域专业性协会
,百余位来自法律科技公司、律所、媒体等机构代表参加了
上海法律科技协会第一届会员大会第一次会议。
(点击查看 :
全国首个法律科技领域专业性协会在上海设立
)
距离2024年开年上海推出的首个法律科技领域的利好政策《关于推动上海法律科技应用和发展的工作方案》不过一年多,这一年来,法律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超过过去十年。
(点击查看:
律所可以引入技术合伙人、公司化管理?从上海最新法律科技产业发展方案联想中国首批科技感律所……|律新观察
)
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邵万权当选上海法律科技协会首任会长。
他幽默地说,上台发言前他也让DeepSeek写了个致辞稿,发现还是不能直接用,所以依然需要人工辅助一段时间,但是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空间显而易见,已经成为律师行业不可忽视的工具。
的确,关于DeepSeek与法律服务工作的应用结合已经成为确定趋势。这周三,我也刚在虹桥中央法务区参加了
《律师DeepSeek全场景指令指南V1.0》发布活动
(点击查看:
DeepSeek法律论坛发布律师全场景指令指南!15个高频场景看AI赋能法律实务革新
)
。谈到了最近用户的DeepSeek法律使用能力,常常让律师感到哭笑不得。
比如用户问:“关于我的案子,我今天用了DeepSeek,有很多方案,感觉还挺好,您看有没有可用的?”还有的用户这样问:“某某律师,您好,我拿你写的上诉状,以及案子的一审判决问了DeepSeek,我认为分析得很有道理,供你参考。”
《当客户拿着AI写的合同来审查,律师应对的“三大心法”》
(律新社数字品牌中心出品)
确实,在AI赋能之下,律师明显感觉到,自己和客户都越来越没法不“算”。虽然AI可以给出方案和参考,但是法律服务本身并非单单文本的交付,还有很多专业细节和执行环节,需要专业人士去优化和完善。
这依然是法律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机会,与十年前的机会一样大。
中国法律服务业的产业化进程与法律科技及服务生态发展密切相关。
(点击查看:
王凤梅:浸润10000小时后,实话实说,法律科技开始甜了吗?
)
从2015-2025年,这十年,是中国律师行业发展最快速的十年,也是法律科技孕育发展的十年,法律服务周边生态产业也在不断培育,从市场化的各类创业项目不断迭代,形成的新兴法律服务业正在构建行业健康发展的全生态。
律新社创立于2015年,当年以为法律科技风口已来,于是遍访行业创业创新伙伴,探索法律服务普惠之路。
从2016年开始,我们每年推出了新兴法律服务业发展报告和论坛
,连续8年见证了很多法律科技产品和机构诞生的喜悦、发展的艰苦和深刻的反思,至今这一轮创业组织也依然在深化和转型突围中。
(点击查看:
八仙过海,百家争鸣!百余法律科技创新者论道AI乘势与破局丨第八届新兴法律服务业高峰论坛盛大举行
)
昨天,在上海市司法局会议现场遇到了很多老朋友,聊聊近况,百般滋味。
一些已经在法律科技领域深耕的老牌创业公司,正在推动原有产品和智能的结合,这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变化,带来了一些新机会。但是大家比较审慎,
既要确保原有基础应用升级,也要关注新技术带来的颠覆式创新,可能意味着一些原有规划必须改弦易张
。
技术领域的竞争其实非常残酷,投入大,稍有不慎,意味着全白做,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听说一家曾是行业里知名的法律科技公司已经破产。当年,他们比较早地投入了人工智能赛道,也积极和政府、法律服务机构等合作,产品和运营都曾非常活跃,但是快速融资之后,没有达到预期,加上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更新,遇到了崩盘。所以,创业的机会与风险同在。
还有一些创业伙伴,将曾经开发的产品转入律所内部,作为配套产品与传统法律服务相融合,形成全新服务链,同时,加强组织运营,尝试打造量化交付,探索商业化闭环。褪掉了创业初期的高光,回归到“田间地头”,埋头打磨产品细节,狠抓市场和商业化落地。大家在一线实战中,深刻感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究竟哪些产品可以给用户带来价值,而不是“广告片”,只有到一线和用户“泡”在一起,才能发现解决痛点和解决痒点之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人人都知道,创新的尽头是商业化。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无限变数的挑战。在会场,我还遇到了无讼首席运营官(COO)吴非,这位年轻的投资人,擅长战略规划,曾在香港投资机构执业。因为另一个身份,作为天同律师事务所创始人、无讼创始人蒋勇律师的儿子,他去年刚接手了无讼的管理和运营,同时也是
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蒋勇律师专项基金理事。
右:无讼首席运营官(COO)、
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蒋勇律师专项基金理事吴非
看着年轻一代已经开始接班,凤梅姐特别感慨,
法律科技行业也开始了传承
。作为法律科技创业先锋和带头人的蒋勇律师,曾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一代法律科技创业者。还记得十年前那波最热的法律人工智能创业潮中,蒋勇律师倡导大家关注学习人工智能与法律服务业的融合,他认为,这将是解决这个行业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之一,让法律服务人士更高效,让用户获得性价比更高的法律服务。吴非告诉我,十年来,无讼已累计投入数亿元,做了各种探索,不断打磨最具应用力模型,目前无讼的月活数据非常不错。他从投资人角度来看,法律服务业依然具有很大的使用场景扩大化空间,但是
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钱,而是细之又细的产品打磨和耐心运营。专业、匠心和耐心,缺一不可
。
是的,法律科技做到深处,都会感受到一个“内核”,就是有用性和有效性,
逻辑正确和现实利益之间,需要一个转换器,要么是深化服务,要么是综合解决方案,而这也是法律服务多元生态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
凤梅姐这段话说得有点抽象,是我出了会场之后与行业里另外一位创业20余年大佬交流后的当下感受。
技术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而不是主人。
互联网时代是这样,AI时代,人也依然是主体。因此,一个问题的彻底解决需要一个更大的生态兼容。
当前不少律所和团队开始思考投入做私有化部署,法律科技的团队化应用或许正在成为一个新标志。此前一直在研究和投入的机构或许能成为第一波转型者。数智化时代,有专家分享,
律师个人的竞争力公式重构为C=(H×A)
D
。其中C=竞争力,H=人类专业能力,A=AI应用深度,D=数据素养
。DeepSeek不是替代者,而是律师认知能力的“体外存储器”、工作效能的“涡轮增压器”。唯有把握人机协作的黄金比例,可以更好地创造新服务价值。
(点击查看:
如何跑赢律师服务竞争力公式C=(H×A)^D?DeepSeek必然重塑律所数智化格局丨律新观察
)
当然,律所落地AI系统,从管理角度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组织化运营的新机会属于谁,可能真是一个开放式课题,也许是创新型律所,也许是法律科技公司或法律咨询公司,也许是法律服务业其他第三方生态机构,都有可能会成为新弄潮儿。
总之,技术一定会越来越好,且技术一定越来越平等,但技术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路径。不能忽视技术元素,也不能过分倚赖,技术平权会督促我们反思自己最独特的能力是什么?能够解决哪些真问题?还需要完善哪些生态服务,从而和技术发展相得益彰?
随着上海法律科技协会的成立,这道来自东方的希望之光,将吸引更多人加入,不断扩大“朋友圈”,法律科技领域的“上海经验”正在加速“算力”,在全国产生深远影响。
非常确定,新兴法律服务业的春天来了,一切都在生发中!
更多“凤梅姐说”文章(2015年至今)
请扫码进入律新社小鹅通“凤梅姐说”专栏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