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用深度心理分析剖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著有《为何家会伤人》《巨婴国》等畅销书。现于北上广开办了心乐土·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北京010-51734266;上海021-62338366;广州020-8365336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心理  ·  你的情绪不好,是因为思维不对 ·  5 天前  
壹心理  ·  有奖征集|写给做过心理咨询的你 ·  6 天前  
简单心理  ·  爱与依恋,始于童年延续一生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生而为人,对不起。”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4-08 12:07

正文



原来,人最深的羞耻,是耻于孤独。


于是乎,人活着所有的努力,都在否认孤独。


一个彼此没有滋养没有亲密的婚姻,不能离,因为至少枕边有个人。


哪怕分居,只要结婚登记证上写着个人名,属于自己的法定伴侣,那么就可以自我欺骗:

至少,

我还是有个关系兜底的。

谈一个自己并不投入其中的恋爱,寡淡无味也要谈、对方轻贱自己也要谈。


这样至少在看电影时,旁边坐的人,是跟自己一起来的。走路时,有个人可以牵手。


哪怕,心与心的距离早已相隔千里。


但只要有个人在旁边,我们就可以继续幻想:

我是有关系的。

即使这个关系现在不好,

我再努力努力,

以后会好的。

 

还有一类人,看上去似乎跟孤独达成了一致。


他们的孤独显得如此高贵。


在孤独中,他们了无牵挂。才华如泉涌、敏捷如猎豹。事业攻城略地,掌声总是围绕他们响起。


孤独通常跟“可怜”在一起,但“可怜”全然与他们无关。


这些精英不以孤独为耻吗?


事实上,是否以孤独为耻,要看这个人如果剥离了外在绚烂的一切,还能否怡然自得。


这一切拿得起,还放得下吗?


才华与事业,是男人常见的“否定孤独、幻想关系”的春药。


在他们的幻想中,只要自己拥有过人的能力,就可以被关注,获取关系。


被同事、员工需要,

被合作伙伴仰赖,

被竞争对手关注,

甚至,在纳斯达克敲钟,

被整个世界羡慕嫉妒恨。


亲密关系?哦,这个不是很重要,它存在就行了,看上去基本和谐就够了。


毕竟我有那么多人的关注,那么多女人仰慕我。


实在不行,换个人,还能换到更好的呢。


男人的幻想,比女人的幻想通常更靠谱:事业上付出一切,功成名就、被众人仰慕的概率,还是蛮大。


而感情中付出一切呢?


冷漠、被抛弃、被轻贱的概率,也是蛮大的。


我曾经陷在一个极度痛苦的关系中8年,不断反思、不断觉察、不断成长、改变自己。


然并卵。


8年中,我的人格已经获得了翻天覆地的成长。


然而,对关系的“执着、死磕”却依然没有变化。


关系结束后,我曾体验过4天的觉醒。在无我的状态下,没有孤独,不悲不喜,无生无死,自在自洽。


“觉醒体验”这颗极致的药,曾经让我误以为,自己已经从分离幻象中解脱。


然而半年后,我又陷入了孤独感的痛苦中。而且,还因为了悟过不生不灭的本质,更加不想活了。


当然,也无法死。


觉醒中我看到:自己的命运业力如此。我无法涅槃寂静。


只能活着,熬下去。


有一天,我问自己:李雪,你能在一个人在孤独中存活下去吗?


刚问完,突然发现这个问题逻辑有误。


我能不能一个人在孤独中活下去......?


难道两个人、我就不孤独了吗?

这就是我纠缠了一辈子的妄想。


我需要一个关系。

我需要另外一个人,

来救赎我的孤独。

 

可事实上,迄今为止,我所有紧密的关系:妈妈,爸爸,8年的恋情,我一直都是孤独的!


身边有人,或者没有,事实都是一样的孤独。


不同的是,身边有人,我有一个具体对象、可以幻想关系。无论多痛苦、多孤独,只要我坚持,幻想就可以继续。


孤身一人,也要幻想。只是没有具体的幻想对象,更显凄凉而已。


原来,8年来,我死磕的不是这个关系这个人,而是:


绝不要承认“孤独”的真相,誓死捍卫我的幻想!


而那些无力再捍卫幻想的人,大多像太宰治一样,感叹一句:生而为人,对不起。


然后自杀了。


生而为人、渴求关系、却无论如何都得不到。这太羞耻了!


孤独,原来是比死亡还深的羞耻。


—— 李雪,你能否就在这赤裸裸的孤独中活下去?


—— 事实上,我一直都活在孤独中,我一直都活着啊。


就这样活着吧,不再需要任何幻想的遮羞布。


终于,我不再抗争了。


我不再跟孤独的真相较劲了。


瞬间,呼吸顺畅了很多,意识更多的回归了身体,竟体验到了类似“觉醒状态”的自在轻松。


当然,程度远远不及,可是我依然好感恩。


因为这样的体悟,不是觉醒直升机直飞山顶看到的风景,而是我作为人自己,一步步往上爬的喜悦。

孤独并不可怕不丢人。

最真实的活着,

足以骄傲。


作者|李雪,心理学学者。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

本文转载已获授权

( ID : lixuexinlixue )




你可能还喜欢

《她们拿“初夜”换的不是iPhone,而是“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