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肇庆市分行按照“政府支持、人民银行主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思路,结合城乡区域发展实际,立足农村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产业,在巩固信用村“整村授信”多元应用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拓展“信用+”应用场景,打造信用联合体整体授信业务模式。其中信用村“整村授信+”相关工作案例入选广东省委深改委评选发布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
一、深化“信用机制+金融科技+信息融通”,有效破解信息孤岛
一是完善机制支撑,加强信息归集互认。
与辖内5个县(区)人民政府签订《关于建立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合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压实县域相关部门数据共享责任。指导四会市创设全省首个涉农银行“信用联盟”,9家金融机构通过签订信用评定公约,明确信用评定结果在联盟成员间互认。
二是探索科技手段,加强涉农信息共享。
推动“农融通”平台与中华财险肇庆公司的“保险云鱼塘”系统有效联通,依托5G物联网和智慧传感等技术手段,实时采集承保水产养殖基地共享的生产经营信息。依托广东省数据资源“一网共享”平台,向“农融通”平台共享2.11万条农业农村局法人检查抽查信用信息。
三是深化党建共建,加强信息采集。
指导辖内地方法人机构以一支部(党建共建)、一体机(布设“粤智助”政务服务机)、一特派(派驻金融特派员)、一平台(建设三资平台)、一授信(整村授信)“五个一”为媒介,精准推动农户信息搜集。协调金融机构与基层镇委、村委开展党建共建结对,派驻“金融助理”“金融顾问”,联动当地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镇村“两委”成员、园区开发商深入乡村、乡镇、农业园区开展涉农信息采集,并将有合理信贷需求的涉农主体信用信息逐步纳入“农融通”平台。目前“农融通”平台累计共享肇庆市62.1万户农户、6943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
二、深化“信用+融资创新”,有效促进“信用财富”转化为“信贷资源”
一是创新“信用联合体+产业授信”。
紧扣“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推出“宁竹e贷”“杏花鸡产业贷”“藜竹贷”“广宁云吞贷”“肇实加工贷”“水产养殖贷”等特色行业信用信贷产品,重点支持1338个信用村、3个信用镇、5个信用产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形成“信用+产业”良性循环。如指导辖内银行机构以“整镇授信+行业授信”形式落地全省首笔“益农贷”并合计授信3亿元,支持当地罗氏虾养殖。指导德庆县金融机构对官圩镇万亩林下经济产业园综合授信2亿元,助力该园区林下种养殖、研学教育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深化“整链授信+产品创新”。
聚焦肇庆市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需求,探索核心企业+上游养殖户的“1+N”整链授信金融服务。如,指导四会市金融机构依托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融资对接服务功能及“保险云鱼塘”系统5G物联网的技术优势,创新推出“中征云链贷”金融产品,向“保险云鱼塘”系统的企业及其上游养殖户成功发放贷款501万元。指导德庆县金融机构与供销社联合评定6个信用村82户种养殖信用户,发放信用贷款金额达1700万元,有力支持当地15种特色种养殖产业全链条发展。
三是创新“信用联合体+绿色金融”。
在省内创新推出以农户为主体的“碳账户”体系的基础上,深入推动以信用助力人居环境整治与绿色金融发展。指导四会市金融机构在信用村评定指标上,创新增设“绿色发展”相关指标,对农村清洁卫生、绿化美化、禽畜圈养、有机种养、光伏养殖、经营项目等绿色低碳生活生产方式进行赋分,目前共评定绿色信用村6个,发放“绿色鱼塘贷”“绿色家园贷”300万元。指导辖内银行机构创新推出“绿美光伏贷”,对高要区禄步镇绿美光伏示范镇建设授信6399万元,已发放贷款1100万,支持该镇绿色光伏阳光棚建设。
三、搭建“信用+治理”体系,推动信用建设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
一是构建“党建+金融+信用”模式,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双向联动。
辖内金融机构加快与基层镇村两委党建共建结对,并将信用评价结果运用于基层发展党员、评优评先等各个领域。如,四会市在9个乡镇街道落地“党建+金融+信用”共建项目并发放信用户贷款3.78亿元,切实将个人信用转化为农户评优评先和融资的重要参考。
二是构建“积分+授信”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乡村文明建设双向提升。
指导广宁县金融机构探索创新“星级农户评定+文明积分增信”的服务模式,将基层社会治理各项事务转化为量化指标,对获得“优秀”和“良好”等级的农户在原授信额度基础上,增加奖励额度,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村庄事务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指导德庆县金融机构聚焦乡村治理中村规民约约束力不强问题,建立农村“信用七条”评价标准,增强农村公序良俗、村规民约的约束力,实现信用赋能移风易俗。
三是构建“信用+数字”模式,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数字化建设双向融通。
将农村信用体系工作纳入《肇庆市全面推广“粤居码数字门牌”深化社会治理综合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工作方案》,在门牌增加“乡村治理积分制”“文明实践积分制”等功能,对村民日常行为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数字化管理并纳入信用户评价指标体系,持续推动信用村“整村授信”无感化,农户通过扫描“粤居码数字门牌”登记融资需求,不断提高农户办贷便捷度。截至8月末通过“粤居码数字门牌”开展信用村“整村授信”196.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