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芒格等事业有成的「聪明人」都有一个共同点:终身学习者。如今的终身学习需要应对两大问题:信息过载和学习方法传统。聪明的学习者是如何学习的?他们的学习有什么规律?魏坤琳推荐你终身学习者的秘密武器:认知科学。P.S.此文根据魏坤琳公开演讲&开智第 50 期公开课整理,此为上篇。
为什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大家好,我是魏坤琳。许多朋友是通过《最强大脑》这个节目认识到我的,大家看节目以为我是聪明人,但是我更愿意把自己定义为「终身学习者」。在生活中,我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前途,不是看一个人是否聪明,而是看他对事物是否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否有强大的学习能力。
我在北大工作,北大严进宽出,考进来非常难,所以所以我常在北大看见很多聪明人,但这些聪明人中,有的人毕业后未能在事业有建树。为什么?
后来,我发现那些在事业建树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质:他们都是终身学习者,都对知识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渴求。
例如很多国内互联网大佬,他们即使身居高位,事务繁忙,但都不断地吸收着当前科技领域的最新知识,一直在学习。
例如著名投资人巴菲特,如果你拿着计时器观察他,你会发现他醒着的一半时间是在看书,剩下的时间大部分用在跟一些非常有才华的人进行一对一的交谈,有时候是打电话,有时候是当面。
巴菲特还有一位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他是巴菲特的智囊,芒格同样把自己的成就归结为不断的学习:我非常幸运,在读法学院之前就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在我这漫长的一生中,没什么比持续学习对我帮助更大。
这些事业有成的「聪明人」,虽然在不同领域,却都把终身学习作为贯穿自己一生的金线。
很多年轻人小时候一直是外部驱动,被老师家长逼着学习,已习惯传统学校教育,一旦进入大学没人管,便放松了下来,学习没有动力,自然就中断了。但如果学校有给他们一个重要的概念——知识的复利效应,他们的动力就自然回来了,而且是源源不断的。
「知识的复利效应」是什么呢?
平常我们可能以为学习就像加法,像一条线那样平缓,学一点是一点,但其实学习是乘法,像一条曲线那样,积累到某个阶段会像指数一样突飞。你的学习就像银行存款利息一样,知识增长按复利计算。你在其他领域学到的知识会推动你学习的速度。看似零散的知识之间会产生化学反应,融会贯通,产生出爆炸性创想。
所以,我们学习,不要把学习当作一时半会儿、某个时间段的任务,而是把学习当作贯穿自己一生的事业,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终身学习者的窘境
但在这个时代,想成为终身学习,还得应对两个问题:
第一个信息过载;第二个学习武器落后。
先说第一个信息过载。回想一下,小时候的我们是怎么获取信息的?去学校,靠近老师;去图书馆,翻阅书籍;哦,对还有参观科技馆,博物馆;还有看电视,很少有人上网吧
现在呢,我们大多靠一部手机,「一部手机在手,天下知识我有」,获取信息非常爽快。
大家可以想想这两个阶段的不同。比较容易看到的是,第一个阶段我们主动向知识的集聚地靠过去,知识就像那一盏电灯,把我们这些渴望知识的小虫子吸引过来,不远万里穿过黑暗,围着那知识的光亮飞舞。
而现在,我们与知识的角色反转过来了,只要带着一部手机,有了手机应用、微信公众号、微博,信息就像一群蚊子一样嗡嗡嗡地围着你打转,逃都逃不掉。
以前知识匮乏,现在信息过载。以前我们对知识没有选择,现在则是选择太多。当我们无法处理和内化这么多信息的时候,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掌握,就产生了知识焦虑。
面对如此窘境,手里的学习武器似乎并不趁手,我们培养起来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是在十多年前的学校教育中获得的,是面向过去的。
面对信息过载时代,我们就像拿着大刀长矛,面对洪流般的坦克,一脸茫然,无能为力。
我们所掌握的学习理念,思维方式大多来自于传统学校教育,但现在,这些理念和思维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的时代。至少有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传统教育内容注重静态知识技能的传授;第二、传统教育方式注重外显知识的传授。
2016 年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一个报道指出,现在的小学生这一代人到他们将来工作的时候,现在的 65% 的工作其实现在都不存在。这意味着,我们现在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代了。
同时,我们也听到很多的大学生毕业不好就业,这样说虽然功利,但至少表明传统学校教育已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本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却停留在了过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学校教育注重传授的是静态知识技能。
传统教育往往强调的是对一门具体科目知识的掌握,例如老一辈家长就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细想一下,学习数理化就真的不怕了吗?你想想,传统的数理化知识有多少是我们未来确确实实会用到的?
知识是流动成长的,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对动态知识进行探索,让学生养成通用的学习能力,突破时空限制。
接着说第二个问题:传统教育方式注重外显知识的传授。
外显知识是什么?就是我们能够写在课本上,能够用文字、图片展现的知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书本知识,这些知识仅占人类知识中很小的一部分,这里说的不止是教科书知识,是指整个外显知识本身。
教科书知识有工业化的特点,它的存在就是想把知识体系化,使它们能够在社会快速复制,能够更好地传递下去。我们造人才也希望这样,一次培养出成千上万个邓稼先,但这些教科书知识远远不足以造就邓稼先。
我有天跟学生开玩笑,我说:「我给你一叠纸,你把你现在掌握的生物知识回忆写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把头脑中的内隐知识通过书写的方式外显化,但你发现学了四年多的知识,能够写出来的只是几张纸。
是同学们学习不努力吗?不是,他们肯定有很多对生物学的深刻理解,但却一时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那么,那些无法写出来的知识叫什么呢?就是内隐知识。
内隐知识相当外显知识更为重要。它存在个体经验,例如个人动机、价值观等,也存在与他人共享的情境之中,例如学习氛围,企业文化等。对于这类知识,传统学校教育虽然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了,经常强调要在实际情境中学习,但是考起试来,内容依然是外显知识。
认知科学,终身学习者的秘密武器
我们需要一种可应对信息过载的时代的学习方式,我们需要一种能在未来持续提供指导的学习方式。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下,我比较认可的认知科学指导下的学习方式。
什么是认知科学?
我先定义一下认知科学,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是一门研究信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以及转录过程的跨领域学科。
如果做一个不恰当的类比,把人脑当成计算机的话,你肯定要输入大量的信息然后处理它,这个处理步骤有些把信息降维、有些是理解、有些连接成网络。除了信息处理还得输出。整个信息转录的过程,就是认知科学的研究范围。
2016 年 6 月27 日,北大心理系改名为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我在微博上写:
历史性时刻!这个名字的改变显示了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合流的时代趋势。探索人的心理,人的心智,人的大脑,我们才开始!
认知科学的研究范围很大,与心理学、哲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学习、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都相关。
比如说我做研究实际属于神经科学,文章也大多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神经科学在很大层面上也是研究人的行为,同时也研究大脑在硬件和算法上如何怎么把信息处理过程。神经科学包括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它只是是认知科学的一种。
认知科学主要研究人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并作出决策,它研究的是人类学习的规律,所以,它的成果当然能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学习,是终身学习者的学习利器。
认知科学如何指导我们学习?这里我介绍一个重要概念——元认知。
上个世纪 70 年代左右,心理学家 John H.Flavel 提出了元认知理论。他认为元认知是:
以上两句话是说元认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如何认知的知识的了解;二是对这一认知过程的调节。
我们人可以反思自己的认知活动,我们可以站在另外一个高的层面上想,我是怎么思考,我是怎么学习的,我可以对思考本身进行思考。
同时,作为智慧生物,我们很多的活动是目标导向的,会围绕目标进行思考,做出决策,采取行动。并且,我们会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实际上就是认知的认知。
这就是我们人跟动物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站在另外一个高的层次去思考思维本身。
认知大体上可以说是思维、决定、推理等活动的过程。元认知则相当于是研究思维、决定和推理,考察人脑思维、决策的过程。
善用认知科学,不仅可重新认识学习,更可以改善学习进程,可让你在信息过载时代从容不迫,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
更多演讲稿,敬请期待明天
认知科学对终身学习者的启发(下)
戳原文,听叨叨魏聊怎么与孩子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