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太空与网络
卫星与网络专注军民融合的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依靠社会力量,为推动我国航天技术民用和卫星网络通信的规划、建设、应用以及研发、生产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太空与网络

无人系统:人工智能军民融合新契机

太空与网络  · 公众号  · 民航  · 2017-07-03 21:2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高考分数出来以后,各地都反映,今年计算机专业非常热,人工智能被咨询最多。”在近日举行的“长城工程科技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如是说。


随着阿尔法狗掀起的热浪席卷民间、业界和政界,人工智能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人预言, 人工智能武器将成为继火药和核武器之后,军事技术领域的第三次革命 。在本次会议上,多位院士专家认为,军民融合的创新模式将助推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迈上新台阶。


大势所趋


6月27日,《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杂志发布“全球最聪明的50家公司”榜单,从中可以看出,人工智能是一大热门。如第一名英伟达公司是人工智能代表性企业,中国人工智能代表企业科大讯飞第一次入围就位列第六。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指出,同前两轮热潮由学术界引起不同,本轮人工智能升温由产业界发起,随后各国政府适时跟上,纷纷制定国家战略。


在我国,人工智能也频繁出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去年“科技三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在一些关键领域从并跑向领跑努力。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认为,人工智能正是这样一个颠覆性的重要领域。


据潘云鹤透露,从几年前开始,中国工程院在研究智能城市、大数据、智能制造、创新设计等项目时发现,要实现这些项目,最终的技术指向都是人工智能。因此, 2015年中国工程院设立“中国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使得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级发展战略。


如今,我国有400余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搜索引擎、图像识别、语音转换等领域都形成了较大市场规模。


行之有效


专家指出, 人工智能武器装备不仅会带来未来战争形态的变革,还会引发军事指挥、决策变革


6月20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深刻阐述了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明确必须在一些重要新兴领域加快军民融合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司副司长徐建平表示,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典型的军民两用前端性技术,在国防武器装备领域具有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前景。


周济也认为,人工智能是今后几十年最重要的军民两用技术。


陈旭则表示,军用人工智能迎来机遇期。“美俄等军事强国都把军用人工智能视为改变游戏规则的颠覆性技术,美国国防部明确把人工智能和自主化作为两大技术支柱。”


对于如何推动人工智能军民融合发展,徐建平提出三个强化:

一是强化协同创新机制和体系建设,借鉴先进模式,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

二是强化龙头工程,精品工程先行先试;

三是强化政策环境建设。据悉,我国涉及军民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有近4000条,但重复性高、可操作性差,很多政策难以落地。徐建平表示,这一现状亟须改变。


对于现在的创新体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指出,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科研方法,代表了国家意志,引领了前沿。以前科研成果止于示范演示和成果奖励,往往难以进入市场,尤其是难以形成整体战斗力。相对而言,他认为,军民融合始于创新、竞争于市场、服务于社会和国防,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方式。


抓手何在


2017年,国际研究顾问机构Gartner研究总监Angela McIntyre预言, 各类驾驶员未来将被人工智能替代,其中首先会被取代的就是航天员 。她提出的几条标准包括重复、耗时、乏味;在复杂和快速变化环境下实时决策和执行;按照手册执行;超出人类物理极限;处理高度复杂的数据或流程。

李德毅认为,海陆空三栖的无人驾驶都符合上述条件,且既事关民生,又体现国防力量,应该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抓手。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张炜也认为,无人系统应成为突破口。


“从军事领域的应用来看,美国非常重视发展无人系统。”张炜说,从2000年至今,美国发布了7个版本的无人系统路线图,并且不断调整发展目标。


在民用方面,无人系统也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无人车到无人机再到民用航空航天,甚至海洋,都有了快速发展。“现在缺的就是系统集成。”张炜指出,无人系统具有天然的军民融合特性。


“很多人说军民融合没有破题,实际上是定义不清晰。我们建议未来的军民融合要跳出‘军转民、民参军’的圈子,以宜军宜民的路径来发展无人系统。”张炜强调。


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韵东则指出,前端智能在军民融合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如智能无人设备的视觉系统、海底声呐的信号识别系统、雷达的信号感知系统,单兵与无人控制系统等数据不能传到后端的应用场景中,由于加密或隐私原因,数据亦不能传到云端,所有的智能分析都必须在前端实现,甚至还要在前端实现自主学习,这就对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运算能力的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还非常少,随着摩尔定律走到尽头,如何提升芯片运算能力将成为一大挑战。



本文转载自 《中国科学报》,原标题《无人系统:人工智能军民融合新契机》,记者:陈欢欢

为分享前沿资讯及有价值的观点,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并经过编辑。

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

如文中图片或文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负责人:农燕

主笔记者:贺鹏梓、李刚、空天松鼠、黑法丝

编辑:朝晖、林紫、娜娜

设计:郑慧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媒体合作等事宜,请加微信号:nongyan258766




【 猜你想读

就是要洗地 | “中星9A发射失误”,除了原谅以外,我们还能怎么看?

请输入标题     abcde


推/荐/阅/读

社论:

《小卫星大跃进局面高烧不退 冲动背后深层原因剖析!》

《中国的商业航天怎么玩?软银+“一网”模式分析》

产业观察:航天云网 荆棘路

混改,为商业航天和航天商业化打开的一扇窗

重磅!70亿的商业用户,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或可行?

伟大事业面前,唯年轻与狂热不可错过!

为航天设立远大目标!

《产业观察:航天云网 荆棘路》

《【洞见】混改,为商业航天和航天商业化打开的一扇窗》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航天技术民用的新发展、新机遇》

《新的社会形态将如何发生?》

《浅结合、深结合与融合》

《新常态下的“航天+”》

《鼓励创新,也包容失败》

《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商业航天倒逼航天商业化》

浅谈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概念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忧心》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

大航天时代: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上)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下)

跳出航天: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上)》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下)》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民用航天:航天梦想与现实的交汇

航天技术民用转化机制的两个范本:基于NASA和ESA的分析

构建中国航天技术转让机制的思考

航天技术改变人类生活:从肌肤保养到太空育种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联系我们

内容、 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email protected]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 dingyue@yinh exi.la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