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过做调研总结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景区开放与门票依赖性关系。在这边我们把景区的开放性分成了三类:
1、主动开放型景区,消费体系参差不齐,主动开放型景区,在昆明调研的时候,官渡古镇、大连海昌的东方水城、昆明的世博集团,非门票的消费已初步构建,但水平参差不齐。
2、被动开放型景区,营收额大幅度减少。丽江古城、旅顺旅游集团的部分景区,按照发展需求,开始实施面门票的开放政策。但受体制、灵活性等影响,目前均面临转型后营收减少的巨大挑战。我们也能够看得出来,被动开放型的景区必须把这些相关的后续的产品体系做一些完善和更新。
3、传统封闭型景区,普遍依赖门票收入。已有意识按照门票收入、餐饮收入、旅游商品和主题住宿等进行构成与空间布局,认为非门票消费将成为景区未来业务拓展和突破困境的重要突破口。比如说在景区里面如房车、露营基地等产品慢慢的做一些延伸。
二是景区非门票收入问题。
1、IP与场景不够重视。
主题公园里面IP和场景有非常高的契合度。很多场景去年在IP元年的概念烘托一下,很多卡通人物生存的场景是什么样的,跟自己的景区做互动,有一些景区做得不是很完善。
2、旅游文创开发不足。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我们前面提到了IP,有了IP之后很多的文创产品,现在一提就是重文轻创,我们看到的很多文创是高高在上了,现在我们的游客是梯队的,更多是大众的游客,大众游客在购买的时候,他们有一些基本的诉求,再文创的时候不能只重文,慢慢把创意做出去,把文创的梯队建设好,更多适合大众消费的文创产品。
3、缺乏智慧营销。
做门票收入问题的时候,意识到了门票和我们现在的智慧的数据营销方面脱节,其实现在很多景区做大数据,或者是智慧景区,甚至提出了智慧营销的概念,但是如何把我们智慧的数据和门票收入,包括二次非的结构做设计,现在有一定的欠缺,我相信今天来了很多服务型的供应商,如何把智慧数据给景区更多的服务。
4、开发运营人才匮乏。
人才的培养问题是景区最大的问题,也有人学酒店,但是唯独没有旅游景区相关的人才,开发运营的人才匮乏,可以把这些和相对成熟的景区里的运营人才进行交流和沟通机制,让景区的人讲景区的运营,也是昨天下午我们做的中国旅游C盘点的初衷,因为景区里有一些非常好的亮点,对人才,特别是运营人才互相学习是有好处的。
5、景区外不合理竞争。
有一些景区里面是合理经营的,游船的价钱就比较高,有一些合法的问题,但是周围一些黑车和黑穿,他们不需要有保险,没有正常的费用,车的维护等等,它的价钱就非常低,也是我们在调研的时候发现的问题,也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非门票消费类型梳理解析:
(一)特色餐饮类。
1、特色餐饮类,比如说场景消费方面比较多,而且我们前段时间也做了古北水镇的调研,特色餐饮非常有意思,我们进去之后发现很多问题,开放的时候是错峰开放,就是在10点钟开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吃不饱,都是限量的,我们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说这样做就可以保证12点的时候去他们的餐馆里吃饭,另外我们问他,景区里这么多的快餐,为什么在开的时候从来不是全部都开,他说因为如果有50家店,只开1家的话,容易形成排队的现象,大家就觉得这家好吃,就像这个景区快餐消费有很多的文章,我们在其他的景区借鉴和学习的时候可以学习一些,错峰开,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另外,我们在古镇调研的时候矛盾比较的突出,主要也是跟管理体制相关的,我们在做调研的时候发现,为什么古镇有冲突,因为慢摇吧和酒吧,对于景区管理来讲,比如说丽江古城,租金是不计入报表里,除了80块的古维费之外,从古城管理局来讲一些收费是不明显的。
(二)主题住宿类。
我们也有一些类似于特色餐饮的工业,另外我们在这边也说了类似于主题住宿类,很多景区是为了做景区而做景区,主要是早期圈地的时候不大,只把精华的东西做出来了,不像迪士尼、海洋世界等大规模的,当然也有类似于华侨城这样的企业,慢慢的把格局想明白了,所以我们就提到了比较老式的景区,所以再做一种比较有规模的主题酒店的时候有制约,但是我们现在也看到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住宿类型,比如说房车等等非永久性的建筑在景区里慢慢的出现了,从而提升了住宿类型的收入。特色交通方面,现在比较流行的玻璃栈道等等也慢慢的兴起了,游船、双向索道也归入了特色交通里。
(四)专线体验类。
1、科技类体验。现在转向体验类的产品慢慢的丰富起来了,以科技和体验为支撑的,虚拟现在的VR、AR等等产品在景区里,特别是主题公园景区里慢慢的提升了很多。2、节庆活动类。现在在景区里面还有一类消费是节庆和活动类的,已经开始策划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景区在日常运行中出现一些小的峰值,让游客越来越多。也有类似于运动体验类的产品,和景区的结合也能够让景区出现一些爆点,比如说景区里的马拉松赛,也可以做山地的自行车赛,都能够提升景区的二次消费。
(五)文化演艺类。
1、夜景表扬类;2、大型演艺类;3、表演秀场类。海洋动物表演与周边的场景,关联购物品购买,具有消费提升的马戏和秀场类产品,达到中国市场的认可和发展成熟期,尚有一定距离。不能忽略文化的演艺类,当前是夜游类的项目,大家也可以去看看清明上河园。在很多景区的管理者中也非常的受欢迎,但是对于景区来讲,未来怎么做?是单独做还是整合到景区里做,我认为可以请相关的专家号号脉,看好景区的特色,所有的人群是不是可以以这样大型的演艺类的项目做依托,另外还有一种新兴的就是秀类的产品,比如说马戏和秀场类产品,包括最近一些景区引进了马戏的产品,可能在沿海地区受欢迎的程度,在市场中的接受程度比较高,但是在其他的地方,比如说秀类产品在万达里遇到了一些失败,是不是不合适,还是中国现有的消费体系不能支撑它,过几年才会好转,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六)购物文创类。
调研发现,一提文创大家知道了故宫,故宫文创比较好,但是我们发现除了主题公园,文创产品设计因为基因的原因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大部分的封闭型的景区对于购物等文创产品的选择方面还没有完善,特别是我们景区里有了文创产品,到底在哪里买,和周围的场景是如何融合的,我们有一定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