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信出版
我们提供知识 以应对变化的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xcel之家ExcelHome  ·  接入DeepSeek以后,我的Excel真的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信出版

不确定的时代,如何修炼领导力?

中信出版  · 公众号  ·  · 2024-07-10 16:26

正文

本文整理自《增长领导力》

有两种可以实现“业绩提升”的领导力。

一种是在原有的确定性市场里 ,通过定目标、抓过程、拿结果的管理体系来达成业绩指标。领导者在这个层面上的角色是规划者和执行者,他们设定业绩目标,抓住执行过程,最后拿到预期的结果。

另外一种是在非确定性市场里 ,识别增长机会。领导者要能够从不确定性中找出确定性,将未知的机遇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增长策略。

如果粗糙地把上面两种业绩增长方式理解为“管理式增长”和“创新式增长”,那么 《增长领导力》 里所讲的“增长领导力”更接近“创新式增长”。

这种增长一般由创新驱动,不单单由管理驱动,而创新又来自拓展认知。于是一个逻辑链路出现了:认知是因,创新是果,增长是实。

点击图片,即可下单


我们将主要从非确定的外部环境中找到增长的确定性,包含3个子命题:如何抓住机会、如何做决策,以及如何破除内部障碍。

抓住机会

亚马逊如今已经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巨型公司。

但它的网站刚刚上线没几天的时候,彼时的互联网巨头雅虎公司的总裁杨致远忽然问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愿不愿意把亚马逊网站列在雅虎的主页上。

亚马逊团队的人有点儿慌,觉得公司刚刚起步,担心接不下那么大的流量,有可能造成宕机,影响用户体验,于是他们准备放弃。但贝佐斯知道这个机会有多难得,他明知自己没有准备好,但还是接下了,然后再研究怎么办。

在商业世界里不存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道理,市场不会等你准备好了再送一个机会给你。大部分人都是慌里慌张地上路的。

增长型领导者都知道机会有多么难得,所以他们先抓住机会,敢于承诺,再迭代能力,想办法实现承诺,然后某种能力就被积累下来了。

商业老师真的能保证企业领导者取得成功吗?有很大概率是不能的,商业老师能做的是帮助领导者建立一个又一个认知结构和模式,帮助企业识别机会,做好决策。

其实,机会在市场上到处都是,人们却对它们茫然无感。我们对很多信息无感,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认知结构。 光看懂机会没有用,抓住机会才算数

看待商业机会与钓鱼一样,只有两条规则。

第一条,“在有鱼的地方钓鱼”。第二条,“钓自己会钓的鱼”。第一条指的是赛道和形势,形势比人强。第二条指的是要抓住自己看得懂的机会。

如果看不懂,就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如果提升了认知水平还是看不懂,那就放弃这个机会。

少犯决策错误

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曾经遇到一个好问题:“在你最认可的创业者或企业家中,他们共同的特质是什么?”他想了一下回答:“他们确实有一个共性,但是是后验的, 就是这些人无论在多么复杂和艰难的处境下,无论在多少人的质疑下,他们永远能在最关键的时刻看清本质 。这跟性格没关系,跟情商没关系,甚至跟领导风格也没有关系。”

换句容易理解的话来说,这些人“ 总能抓到重点 ”。

我们生活在特定的时空中,其特性会限制我们。

给大家提供一个决策的视觉化工具,来自约束理论,用以在决策时从各个角度权衡改变的优劣势。

我们拿一个小场景举例,看看这个决策工具如何使用。

作为一个商业老师,我曾经面临一个决策场景:要不要做视频号?

市场上有些老师把短视频做得风声水起;有些老师做了却没有得到正反馈,于是慢慢放弃了;还有些老师根本就看不上短视频,做都不做,主动放弃。我没有仅凭直觉做决定,而是运用了决策工具进行分析。

分析的好处包括增加知名度,可能打造个人IP,但坏处是可能降低内容价值感,影响企业端课程价格。不做视频号的好处是可以深入研究大企业,提高专业水平,坏处是可能错失短视频这一增长媒介。

分析改变的利弊只是第一步,关键是显性化隐含假设。例如,一个男人认为如果他有钱,女友就不会离开,但这需要满足隐含假设,如女友爱钱,只有钱能留住爱人。

在视频号案例中,每个因果推理都有隐含假设。

做视频号的好处假设我有打造IP的禀赋和流量红利。坏处假设内容不更新,企业购买的是老师的内容。不做视频号的好处假设我们不缺乏大企业咨询业务,会把时间用在研究客户上。坏处假设没有其他方式提升团队对新事物的理解。

通过视觉化、结构化的思考过程,决策成功率会提高 。我最终决定做视频号,但专注于B端商业内容,保持内容鲜活度,没有降低价值感。这让我在商业圈打出了差异化,商业回报也不错。

任何决策场景都可以绘制成决策思维导图 。当我们提升了决策的质量时,经营结果必然会得到改善。

破除内部障碍

在企业中,识别市场机会相对容易,但真正挑战在于如何将机会在公司内部实施。

职场中存在两种态度:"听者负责制"和"说者负责制"。

"听者负责制"是指员工认为提出建议后,是否被采纳是领导的责任,这种态度相对不利于企业发展,因为它缺乏领导力和责任感。相反,"说者负责制"强调员工应主动推动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发生。

"说者负责制"能提升企业效率和创新,培养员工责任感和领导力。

有一次,我给壳牌润滑油的团队做“创新增长训练营”培训,在进行到“增长领导力”环节时,有个团队成员问我:“李老师, 创新项目往往在策划的时候让人感到热血沸腾,执行的时候却不尽如人意,在公司内部推进不下去,领导似乎也不听我们的意见,怎么办?”

我回答说:“这可能有两种可能性。第一,领导听懂了你说的,但他的认知和信息质量超过了你的,他没有听你的也许就是对的,我们可以尝试理解从他的视角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第二,他没有时间仔细听,或者没有听懂你说的,这时候请注意一个原则,即采取‘说者负责制’而不是‘听者负责制’。”

我们的周围应该都有这样的人,在某件事没有成功或者错过了某个机会时,他说自己早在之前就提出了相反意见,但没有人听他的,显得自己很有先见之明。

一个洞见真正体现价值的时刻,是它被实现的那一刻,而不是被提出的那一刻。“事后诸葛亮”一点儿也不高明。

作为骨干员工,你是否感到缺乏价值感和影响力,不知道如何成为职场中不可替代的人?

作为业务负责人,你是否感觉无法聚焦关键问题,难以平衡当下业绩和长期增长?

作为公司创始人或CEO,你是否感到缺乏得力干将,团队跟不上自己的步伐?

在充满不确定、AI大潮涌来的今天,个体该如何培养领导力,以增强自身自己竞争力?

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7月14日 (周日)下午,建投书局特别邀请了《增长领导力》作者 李云龙 老师现场分享,帮助大家培养出更加强大的领导力,不仅提升个人竞争力,也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