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陈志勇:无名的生灵总是寻找自己的意义 ·  3 天前  
十点读书  ·  赚不到钱,是因为你缺少这3个心力 ·  4 天前  
蓝钻故事  ·  ChatGPT 吹哨人“自杀”,真相藏不住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五月十日 我在读 | 教育与美好生活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5-10 08:42

正文





今日推荐

作者:罗素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5月


我们都知道罗素是一位哲学家,其实他对教育也有深思。初版于《教育与美好生活》在民国时期就曾有译本“罗素教育论”被收入师范丛书。只是在当时,如他所倡导的英美改良主义一样,它并未被中国教育界和公众重视。这不让人意外,因为罗素的教育理论及其背后蕴含的民主、科学精神对当时中外传统教育观念都有挑战性。

 

今年重版的《教育与美好生活》提醒我们重温近百年前,罗素在教育子女的亲身实践中对教育的反思、对教育成败的认识。他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等角度,对既存教育制度和陈腐观念提出批判,同时提供新的教改方案,也阐释了道德教育、爱心、想象力、课程安排等具体问题。即便在今天,罗素就教育目的提出的问题让值得我们反思,“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应使心灵充满有直接实际用途的知识,还是应设法将对自身完善有所裨益的精神财富给予我们的学生?”(本期推荐人/孔雪)



本书作者



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

 

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精彩书摘


罗素认为,文学教育是一件容易犯错的事情。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拥有大量关于文学的知识,例如知道诗人的年代及其作品的名称等,是百无一用的。凡是能被编成手册的东西,皆无价值可言。重要的是熟读一些范文——这种熟读不仅能影响写作方式,还会影响思想方式。过去,英国儿童在这方面受惠于《圣经》,后者对散文风格无疑也产生了有益影响;但罕有现代儿童能熟知《圣经》。罗素认为,缺乏背诵,文学作品的效用就要大打折扣。文学佳作终究以怡情为旨归,倘若孩子们不能从中获得乐趣,也就不大可能从中受益。因此,儿童早年的文学教学应限于学习角色扮演。


此外,孩子可以自愿地从学校图书馆借取优秀的故事书来读。如今,人们写给孩子看的读物愚蠢又滥情,这是对孩子的侮辱和敷衍。对比《鲁宾逊漂流记》的郑重态度就知道了。无论是对待儿童还是其他事情,滥情都是缺乏设身处地的同情心。没有孩子会认为稚气是可爱的,他们希望尽可能早地学会像大人那样行事。所以,儿童书籍绝不能以稚气的方式表现一种貌似迎合实则倨傲的快乐。许多现代儿童书籍矫揉造作、愚不可及,委实令人作呕。它们要么使孩子闷闷不乐,要么让孩子在心智成长方面茫然失措、迷失方向。因此,最好的童书是那些虽然为成年人所写,但碰巧适合孩子的作品。为孩子而作,但也让成年人爱不释手的书籍,譬如利尔和刘易斯·卡罗尔的作品,只是一种例外。

(摘自《教育与美好生活》)



延伸阅读



┌《罗素自选文集》

(英)伯特兰•罗素 著,戴玉庆 译

商务印书馆 2006年


┐《教育的目的》

(英)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著,庄莲平 王立中 译

文汇出版社  2012年


└《皮亚杰教育论著选》

(瑞士)皮亚杰 著,卢濬 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年


┘《罗素文集:罗素自传》

(英)伯特兰•罗素 著,胡作玄 赵慧琪 译

商务印书馆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