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白不菜
我们是小白,但我们不是菜鸟。杨姐告诉你我们应该知道、有权知道、必须知道的事。我们的口号:一定要幸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小白不菜

阿里和腾讯联手投资“医联”——摘下医疗领域“金字塔尖”那朵B2B的“医生云”

小白不菜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4-05 18:0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听杨姐说】

早就听说我大阿里和我大腾讯在布局医疗,别的暂且按下,今天就来说说他们是如何卡住未来医疗体系的“脖子”——稀缺资源“医生”这一环节的!

之前很多个人用户已经试用过手机 QQ 钱包里“城市服务”中的“医生问诊”这个服务。你可以在这里向自己喜欢的医生发问,而且全部都是免费的。

同样开辟了在线问诊功能的还有 QQ 浏览器、百度搜索、搜狗搜索、企鹅医生、中国农业银行……等等应用,用户可以通过这些 APP 向职业医生询问与疾病相关的问题。

这个数字从上线到 4 2 日,已经达到了每天 2-3 万单;欲接入这个服务的终端合作伙伴也从最初的十家增长到了 20 多家。其实,要成为这个服务的提供方——“医联”的合作伙伴很简单,最低的要求,是只要简单开发 H5 即可。

搜狗的入口比较明显


一些简单的病痛,你可以在这里用文字和你想联系的医生无视时空的存在直接提问,当然,只要你愿意,尽可以选择那些大医院、声望高的医生,但如果想让某些专家来回答,你必须付费。


手机QQ的页面


想想看,原本要去医院挂号排队两个小时才能见到甚至由于距离遥远根本无法联系上的医生,现在在线就能解决问题,这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但医联这个服务的价值并不在此,而是在于接下来“牌照”带来的无限想象空间。

就在 3 19 日,这家号称实名医生平台的公司“医联”与银川市政府签约,正式获得“互联网医院”资质,进驻银川智慧互联网医院基地—— 这意味着,有了银川这张牌照,在医联平台上医生就可以服务全国,比如北京的医生可以通过银川互联网医院去山西出诊。而到了未来,医生还可以在线开处方,患者可以自己去线下就近购买药品。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类似“医生客服”的系统,但其实这必将成为一次医疗界的革命,而这个理想模式的核心在于,医生资源能否汇集到这个平台上。

面对一个能够掌控医疗行业源头资源的公司,阿里和腾讯怎会放过?

开放平台 + 分层

中国除了教育资源极度不平衡以外,更要命的就要算是医生资源了——医联的价值,就在于它正在将这种稀缺资源集中起来,进行跨越地域地再分配。

没错,医联就是通过服务医生进而去整合医疗资源,再把医疗资源标准化,或者说是互联网化成商品,然后提供给各个渠道,最终触达患者——医生池是这个平台的核心价值。

咱们先看看医联的核心资源——医生。目前医联上汇集的实名认证医生数量已达 43 万名,其中有 23 万名三甲名医,可以做到在线 2 分钟内可以极速响应患者问题。

半个月前,医联第一期开放了在线问诊、面诊和手术模块三大功能,让患者可以通过那些与医联合作的线上入口找到医生、约面诊、做手术;在接下来的第二阶段,医联要开放的是更多的医疗资源:检查预约、家庭医生、在线购药……等等深入服务。

按照杨姐的猜想,未来更牛叉的阶段,或许将可能有外国的专家通过医联的网络,被邀请到中国指导手术,或者在线远程指导在中国的手术。

这当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医联不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走“ B2B2C ”的模式。这与市面上现有的很多互联网医疗公司完全不同——他们很多都是 B2C 模式,不可避免地要自己去接触 C 端患者,与渠道之间产生竞争。

而更加科学合理的是,这个平台并非简单粗暴地让患者和医生进行沟通,而是用来一种分层的理念:第一层是“问诊”,由一部分全职和一部分兼职医生组成,来解决初级层次的问题;如果碰到疑难杂症就会启动第二层机制。

第二层机制,即有将近 3-5 万专家主任医生随时候着,虽然他不会实时守在电脑前,可能两三天才打开一下医联,但是如果问诊的全科医生解决不了,就会直接转发到专家医生这边,专家医生看到过即回复,同时线下经纪人也可能去提醒他帮忙回答问题——这样既保证用户体验,又保证速度,另一方面还能保证质量。

这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做法。杨姐亦认为,一个好的平台并不是为每个患者都找到一个顶级专家医生,而是合理调动医生资源,才是对所有患者最大的负责!

隐形的大牛

这家被腾讯和阿里都看上的移动医疗公司,其实成立还不到三年——绝对是家低调的隐形大牛。

2014年6月, 医联 CEO 王仕锐在成都创立了这家公司,他是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所以在成都成立。在同年 8 月,还没有产品的时候医联就拿到了策源和 PA 的天使投资,其产品直到 3 个月后的 11 月才正式上线。

2015 2 月,医联得到了红杉的 A 轮,半年后的 8 月就拿到了腾讯和马云云峰基金的 B 4000 万美金,据说那一轮的估值已经超过 5 亿美刀。

后来 C 轮……额,不是,没有 C 轮。但是杨姐本着生命不息八卦不止的宗旨找到了一个隐藏的 B+ 轮,就是作为 FA 的华兴包凡老师他家(艾玛他老是借工作机会近水楼台得福利啊 ——据说这轮 B+ 的金额高达 4500万 美金——看,姐有截图为证,有图有真相:

华兴的2016年总结报告


2015 9 月,医联开始进行飞刀的出转诊业务。 2016 6 月,王仕锐建了一个医联盟,即整个医疗机构的一个联盟。两个月后开始展开互联网医生相关业务。接着,就是今年 3 月份在银川拿了互联网医院牌照。


写到此处,估计您也和我一样好奇,这家公司的创始人王仕锐——医联创始人兼 CEO ,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公开资料看,王仕锐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 1987 出生自带男主光环的学霸。


2006 2014 年他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就读八年制本硕博连读, 26 岁获得口腔博士学位,期间多次获得院、校级荣誉及奖学金,并发表了多篇论文,参编多部著作和教材。 2013 7 月至 2014 5 月赴哈佛大学做研究学者,之后回国创立医联。

2016 2 月,王仕锐入选福布斯亚洲版“ 30 30 岁以下创业者”榜单,对于王仕锐做的事情,福布斯杂志这样评价的:“在优质医生资源稀缺的中国,你可以培养更多的医生,也可以让现有医生的工作更加高效。王仕锐创办的医联项目正向后者靠拢。”到了 12 月,王仕锐入选了财富(中文版)评选的“ 2016 年中国 40 40 岁以下的商界精英”。

王仕锐对中国医疗改革和行业的判断是,医联应该在有了一定的医生资源后,尝试出诊和转诊业务,顺应国家多点执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政策。目前医联已经有 300 多位医疗经纪人在线下。医联甚至还和腾讯合资做了三家线下高大上的实体诊所,今年年内将在北京、成都、深圳全部开业。


摸准“脉”最重要


没错,有了牌照接下来医联的一个重要工作当然就是在包括四川、辽宁、河北、重庆等城市建立新的互联网医院。

从融资的角度看,杨姐觉得医联之所以如此迅速和顺利,跟该公司业务模式清晰绝对相关—— 医联则是以“医生 为切入点——要知道,中国医疗的三个切入口:医院、患者、医生,医院是垄断行业门槛高很难切,患者 C 端已经被过度开发切入成本也居高不下,而只有医生端切入,迅速积累医生资源,是一个机会。

目前医联平台上实名认证的医生超过 43W ,已经超过卫计委公布的 300 万医师数量的 10% ,毕竟医生这个行业还是实名认证更靠谱。

而从商业模式角度来看,就更加清晰:问诊资讯等等全部免费——医联未来的盈利不靠这些。


百度搜索的问诊页面


当然,写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医联的商业模式:


首先,当然是与B端企业合作提供的问诊平台。


第二,则是医联的收入重点,其收入的一半来自于 飞刀”业务 ——帮助医生多点执业。

举个栗子,河北某县的一位患者要做一个手术,本地没有手术技术和能力,那么该县医院的医生,就可以通过医联的平台找一位合适的医生,例如从北京请一位专家去该县做这个手术。

在某种程度上,医联这个全国的医生平台打破了中国三线以下城市信息不对称,让更多的患者都能通过基层医生找到专家大夫帮他们解决问题。

第三,估计是药品,第四则是未来的保险。


说穿了,就是抓住“医生”群体建立起来的一个生态群!


杨姐点评:

当年看《上甘岭》的时候,里面有一个桥段,是大家把所有的水壶干粮集中起来,战士们要在打大仗前列队喝水吃点干粮,有些战士不需要,就让出来给别人。医联干的事很像这样的机制:将优势的稀缺资源集中起来,按照需求分别供给。

不过医联现在建的,是个虚拟的“医生云”,且还在积累中,根据卫计委的数据,注册过的医生大概有 300 多万,因此医联平台上医生的增长和患者的需求需要一个平衡的增长过程!

然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医联也并非全貌——所有线上的入口和问诊,都之是第一步。如果杨姐大胆猜测一下,按照目前国家对医疗体制改革的力度,解绑了的医生们未来的门诊、手术地点未必就是医院——或者说未必是那些原本最最权威的三甲医院。


例如,强大如我大腾讯和我大阿里,两家联合在全国开上它成百上千个“ AT 微手术间”,只要能够提供和医院一样的全套硬件和“职业护士”,患者就可以自己从医联的平台上选定一位大夫或专家,到“微手术间”做手术,那么一个新的医疗场景将被打造出来。

再者,医生如果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处方药,患者可以凭借这样的处方在任何一个药店就近购药,那么医疗行业药品昂贵回扣风行的顽疾也将得到根治——因为药厂并不知道患者去哪个药店买药,因此便无从向医生行贿。这个凭处方自由购药在美国已经是成熟的机制——而在中国才刚刚开始。

还有金融服务:接入蚂蚁金服和财付通的个人征信上线,高昂的手术费可以分期付款;医联还可以提供商业保险,每介绍一台手术的专家,就提供一份手术意外险……我相信这些都应该在医联的规划中。

一场即将改变中国医疗行业的彻头彻尾的改变正在从技术上开始显露——这无疑是令人倍感兴奋的。

而杨姐个人所担心的目前仅仅有一件事科技无法解决:与医生晋升机制相关。现在的医生们评职称靠的是论文,长此下去,医生就都只顾写论文不重实际操作,能敲键盘却拿不得手术刀! 或者说,能拿手术刀的医生就会越来越少,到时候……可能所谓的外科专家,可能也就只会高讲理论,纸上谈兵,拿刀的手都会抖。

当然,杨姐我愿意相信,一切不合理的,都将在某一天被打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