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毒舌电影
坚持原创,只说真话——信毒Sir,有好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桃桃淘电影  ·  盼了三年的神作,就这么高开低走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毒舌电影

不愧美国第一流量女星,30年来越骂越火

毒舌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5-04 22:59

正文

有道是,人言可畏。


被千夫所指、戳穿脊背的滋味,肯定不好受。


可偏偏就有人,乐此不疲,还在全国的唾骂声中,火了30多年——


《美国最可恨的女人》

The Most Hated Woman In America



这部网飞(Netflix)的原创电影,取材自真人真事。


故事主角叫麦达琳(梅丽莎·里奥 饰),是一个貌不惊人的中年妇女。


电影从一桩绑架案出发,这桩案件当年闹得很大——


1995年,麦达琳和小儿子盖斯、孙女罗宾,一起被绑匪撕票,然后肢解抛尸。



她究竟为何如此遭人憎恨,连死都不得好死?


电影在绑架案和过去的新闻之间来回穿插,回溯了麦达琳的一生。


在生活中,麦达琳本来就不怎么受欢迎。


她学过法律,但总找不到工作,只好在家啃老。被男人抛弃,未婚生子,两次。


连父亲都嫌她白吃白住,还把杂种往家里带。



她还自带招黑体质,脾气臭到没朋友,父亲教育几句她就要怼回去。



真正让她成为众人眼中钉的,还是她的无神论者身份。


要知道,美国可是个把“我们信仰上帝”写进国歌和钞票的国家,麦达琳全家也是虔诚的基督徒。


无神论者有很多,麦达琳的独特之处在于,她是个毕生的挑衅者


翻开她的人生,好像是一本社会新闻集。


起初麦达琳只是自命受过高等教育,喜欢愤世嫉俗。


她看不惯社会资源总向男性倾斜,而大部分女性只能做像服务员、接线生、秘书这样的职业;


看不惯当时美国还相当普遍的种族隔离现象,黑人与白人同桌用餐还是鲜有之举;


看不惯美国民众动不动站在宗教的帷幕之后,寻求上帝的庇护,却很少挺身而出作出改变……


这些高谈阔论的听众,通常只有她的大儿子比利。不过听得多了,儿子也觉得妈妈好像个……键盘侠


只会抱怨,没有行动。



或许是受到儿子的刺激,她决定做出改变。


于是带着儿子参加了当地一个反种族隔离的游行,清一色的黑人之中,只有她和儿子两个白人。



不用想,这一举动肯定会受到家人和邻居的非议。但麦达琳却从此开始,适应了身处舆论漩涡的感觉。


当听说比利所在的公立学校,要求学生在上课前祷告,麦达琳决定干一票更大的——起诉学校。


因为根据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内容,法律保障“言论和宗教自由”。



结果是,麦达琳胜诉。


她以此为契机,成为了倡导宗教自由的活动者,并成立了美国无神论者协会(American Atheists),至今影响深远。



麦达琳正面挑战了大部分美国人的精神归宿,这让她四面树敌,登上杂志封面,被评为“美国最可恨的女人”。



从此她的生活就麻烦不断,被人砸玻璃、扎车胎、写信恐吓,甚至开枪袭击。


希望她立刻去死的人,多到数不过来。



不过,麦达琳没有被塑造成一个至死不渝的自由斗士,反而更像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她可敬也可恨。


她出于无私的同情心,参与社会运动;又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暴露出虚伪和贪婪。


比如她曾经反复倡导宗教自由,“你们仍能保持信念,只要别强迫他人(信教)就好”。



可后来呢?


她在演讲中公然撕毁圣经,像当初别人诋毁她一样,诋毁信教者。



追求自由平等的热忱,早已沦为哗众取宠的作秀。


而且,如果得罪的人足够多,还能把这变成一门生意。


辩论台上,她和对头牧师撕逼撕得死去活来,但其实两人默契得很,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靠着全国巡回演讲赚翻了。



绑匪大卫是麦达琳的前雇员,他的评价一针见血——


“你利用名声剥削人民。”



麦达琳的一生充满故事性,电影却拍得非常平实。


像是将一则则新闻剪切汇编在一起,缺了点对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剖析。


我们看到麦达琳众叛亲离的下场——


大儿子与她决裂,改信基督教。



接到她失踪的报案,德州警察甚至懒于调查,直到麦达琳被撕票。


许多人不希望那女人再次出现在德州



有点让人错以为,一切都是报应——她可恨,所以她该死。


《美国最可恨的女人》是一部野心比较小的电影,它只想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没有解释其中的原因。


但作为网飞投资不到200万美金的试水之作,能有如此的完成度,“性价比”已经相当高。


它尽到了传记片的本分——


把主人公领到你面前,把评判的权利交给观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来毒舌电影APP,点击右上角“搜索”,输入“美国最可恨的女人”。(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载APP)


编辑助理:飞机头爱丽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