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凭栏欲言
随便聊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西公安  ·  江西多地景区宣布:免票! ·  18 小时前  
江西公安  ·  江西多地景区宣布:免票! ·  18 小时前  
江西日报  ·  江西多地景区宣布:优惠!免票! ·  昨天  
江西日报  ·  江西多地景区宣布:优惠!免票! ·  昨天  
今视频长天新闻  ·  什么?下周江西最高温27℃? ·  昨天  
吉安发布  ·  最高26℃!吉安天气即将大反转!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凭栏欲言

凭栏:抢粮、基建狂潮、房价泡沫和对外逆差——历史上的1993

凭栏欲言  · 公众号  ·  · 2020-04-01 15:46

正文

文: 凭栏欲言

因为重点截取了 1993 年来对比观测 当今趋势 的可能发展,我突然想起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作者黄仁宇选取了历史中相对平淡的一年铺开来看 历史趋势发展的必然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黄仁宇认为:“中国的过去,禁忌特多,所以说话作文时有隐晦,或指彼而喻此,或借古讽今,这在明朝人更为惯技”。


明朝以前的人 确实缺点多多,黄仁宇说得对。

回归正题, 1993 年对中国并不是一个平淡的年份,而是一个特别的年份,为什么特别?

因为它是很多改革措施的前奏,也因为它跟 2020 年有较高的相似度!

01

特别国债来了

3 27 日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 发行特别国债 ,引起了高度关注,这是时隔 13 年之后,中国再次计划发行特别国债,这也是将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发行。

历史上中国发行过两次特别国债,分别为:

1 1998 年财政部发行 2700 亿元特别国债(期限为 30 年),用于向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补充资本金。

2 2007 年财政部发行 1.55 万亿元特别国债(期限为 10 年和 15 年),用于向中央银行购买外汇,从而注资成立中投公司。

特别国债的资金筹集模式类似于中央财政直接向银行透支,在 1994 年之前,这个模式极为常见, 90 年代初中国多次发行 特种国债 ,直接向银行透支,目的是补充财政收支缺口。一个原因在于当时中央财政资金缺口很大,迫于无奈;另一个原因在于当时的银行商业化程度不高,仍侧重于计划模式。

随着 1994 年的分税制改革中央分走了六成的财权但只承担四成的事权,中央财政由赤字变盈余,类似直接向银行透支的国债模式就不再多见,两次特别国债发行历史也可以看出,其用于特别的目的, 而不用于补充财政资金缺口。

对于本次(第三次)特别国债发行的目的,似乎倾向于基建、民生建设、加大对中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和促进消费等。这似乎与前两次特备国债发行目的不太一致,似乎是受疫情影响侧重于 补充财政收支缺口。

02

特别国债与货币超发

为什么向银行透支的模式不再多见了呢?

在央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特别国债(或特种国债)将体现为对政府债权的增加,资产等于负债,对应的负债项为政府存款同步增加。


当政府存款被花掉之后,政府存款项就会减少,资金经实体流通后最终影响储备货币项同步增加, 这是高能货币,会被货币乘数放大。

经货币乘数放大后,理论上,现在新发 1 万亿的特别国债,将驱动 M2 增长 6.58 万亿,目前较高的估算口径是准备发 4 万亿特别国债,可以设想下其对货币量的影响。

虽然央行可以通过正回购或停止 MLF 等(放水工具)予以对冲,但很难完全消弭其影响。

政府对银行透支,必然会冲击汇率和通胀。

03

1993 2020 的相似度

专向债(不用于政府日常开支)就是基建债, 2020 3 31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再提前下达一批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在内外需求下降的双重挤压之下,加强基建似乎理所当然。

这与 1993 年高度相似,当时出于一些政治原因, 1988 年开始收紧的货币与财政在一年后双双放松,激发了新一轮基建狂潮,持续到 1993 。有所不同的是, 1989-1993 年主要采取的是对银行透支的模式,而非发债,这并不影响本质—— 因为基建总是需要货币超发的支持。

当前,在基建和货币的影响下,叠加疫情冲击外需订单大范围取消,基建刺激经济会具有两个副作用:

1) 刺激通胀。

2) 刺激进口而出口承压,导致贸易逆差。

历史上 1993 年,也是大基建的背景下,两个问题同时出现, 1992-93 年因基建影响进口钢材 4000 万吨,中国对外贸易由顺转逆,外汇储备由升转降,一度降至 200 亿美元以下,中国通胀率超过 20%

而当今,新基建虽然对钢材的需求下降,却需要进口各种电子元器件!

更为相似的是,房价泡沫!


1993 年正是海南房产泡沫的巅峰。

04

1993 年的粮食问题

1991-1992 年,连续两年粮食大丰收,农产品棉糖粮全部滞销,国家加大了收储力度, 1993 年中国国储粮正处于历史最高水平,达到约 800 亿斤。

1993 11 月,粮价暴涨突如其来。粮价整体涨价 0.3 / 斤,而当时稻谷的收购价才每斤 0.32 元。

事件缘起于广东等沿海工业大省,土地或建厂、或房地产占用、或产业园占用、或抛荒,人员入厂务工,粮食产量下降,就去内地抢购粮食。

而在当时高通胀的推动下,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农药等暴涨,粮价因长期工农业剪刀差压制,价格较低,农民惜售。

供需关系在货币泛滥的影响下,开始推高粮食价格。而公商(与私商)入场进一步强化了炒作,炒作赚了钱归自己,赔了钱归公家,放大了炒作胆量。万科创始人王石的第一桶金,就源自倒卖玉米。

1993 年国储粮存量有史以来新高, 1993 年粮食价格新高,戏剧化的一幕就这么突然出现。

为压制粮食涨价,国家通过国有粮店挂牌降价的办法,抛售平价国储粮( 2019 年抛售平价猪肉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种低标粮食(标准粉和标二早籼米)作为最基本的口粮不涨价抛售,其余品种有不同程度的上涨,粮价在约上涨 0.2 / 斤的幅度上得到控制,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但没过多久, 1994 3 月粮价暴涨又来,最终中国将多年积累的 800 亿斤国储粮抛售约半,粮食价格暴涨问题才得以控制。

从效果来看,低价抛售并不是粮价暴涨最终得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抛售只能短期压制粮价(包括现在的猪肉), 粮价暴涨问题的最终解决实际上源于 1993 年的财政与货币双紧。

价格是货币的具现,钱紧了,价格自然就得到控制了。

1993 7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