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则“中国要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消息石破天惊,币圈瞬间都被“央行币”刷了屏。
起因是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发表了一篇文章《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几点思考》,通过“第一财经”进行了大范围的传播。
其实,央行要发行数字货币,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央行研究法定数字货币时日已久。
央行关于数字货币的的关注,始于2013年,在这一年内,比特币在中国狂飙猛涨,从年初的200元左右飙涨至8000元人民币。
为了抑制人们进行炒作,2013年12月5日央行联合五部委曾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将比特币等非法定数字货币定义为虚拟商品,它不是以货币和法币形式存在。
但是比特币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已经成功了引发了政府对于数字货币领域的思考。
甚至有高层人士提出种种应对数字货币的方案,其中一条就是推出央行的数字货币,只不过因为均为内部文件,所以民间一直蒙在鼓里。
这种潜伏的状态,一直到两年后才被公开。2016年1月20日,央行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表示已成立专门的研究团队,进一步明确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战略目标,并表示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央行还在该会议上透露,事实上,央行从2014年起就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并且深度论证了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可行性。
2016年2月17日,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在接受访问时表示,央行很早就开始研究数字货币,未来要主动推动大家不再用“钱”,而是用一种不算是“钱”的“钱”——“数字货币”来消费。在他看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范围内支付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建立,对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都十分必要。“发行数字货币可以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央行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的控制力,更好地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助力普惠金融的全面实现”。
2016年11月,央行印制科学研究所招聘了数字货币、区块链领域人才。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也在印制科学研究所基础上成立,并挂牌成立。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公开对媒体表示:“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原型方案已完成两轮修订,未来有望在票据市场等相对封闭的应用场景先行先试,但推出暂无明确时间表。”
由此可见,央行推出数字货币,几乎就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情。
不过在2017年上半年,有人冒用央行的信息,在市场上公开发售所谓的“央行数字货币”,由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恶劣影响。于是在6月19日,央行货币金银局官网专门发布《关于冒用人民银行名义发行或推广数字货币的风险提示》。 央行指出,近期,个别企业冒用央行名义,将相关数字产品冠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发行”,或是谎称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推广团队,企图欺骗公众,借机牟取暴利。
在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央行数字货币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