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转化医学网
转化医学领域核心门户,提供优质原创内容、深度行业分析、最新资讯报道!加"vipmed"可与砖头哥进行实时互动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园肿瘤时间  ·  聚焦肝癌围术期治疗,解读研究新进展 ·  2 天前  
火石创造  ·  未来产业 | ... ·  3 天前  
丁香园  ·  53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转化医学网

专访 | 精准医疗时代,“临床+基础研究“打开脑干胶质瘤的“黑匣子”

转化医学网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8-23 18:03

正文

点击上方“转化医学网”订阅我们!

干货 | 靠谱 | 实用  


处于脑中央的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血压、呼吸、心跳、吞咽的中枢都在脑干上,而脑干胶质瘤,顾名思义,是生长在脑干位置的胶质细胞瘤,正是由于肿瘤位置的特殊性,“手术禁区”、“致残率高”等字眼常被用来描述脑干胶质瘤,从发病率到愈后,所有的治疗结果目前都不尽如人意。然而随着神经影像技术、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研究的快速发展,脑干胶质瘤不断被解剖开来,对它的认识不断明朗,“禁区”也在逐渐被打破。

 

目前,我国在脑干胶质瘤的研究已经走上了国际舞台,今年年初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张力伟教授组织制定的《脑干胶质瘤综合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在线发表,作为全世界第一个关于脑干胶质瘤的专家共识,在中国医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张教授杜克大学讲席教授,泛生子首席科学家阎海教授的合作对国内脑部肿瘤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日前众多神经外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会议,转化医学网有幸邀请到张力伟教授、阎海教授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漆松涛教授接受访谈,分享了在精准医疗时代,脑干胶质瘤的治疗现状。

 

1

精准医疗时代,脑干胶质瘤不仅仅“凭经验”而治


精准医疗理念应用于肿瘤治疗,被大家寄予了厚望,那么脑干胶质瘤的治疗是如何走向精准化的呢?


张教授表示:“过去,通常脑干胶质瘤的治疗,是通过医生基于临床数据,或者说更多的是靠经验来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因此资历深的医生和资历浅的医生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即医生的经验和他对于疾病的认识决定了对病人的治疗是完全不同的。精准医疗时代脑干胶质瘤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首先对于脑干胶质瘤的认识由过去的粗犷到如今越来越精细,对于治疗是一大利好,是脑干胶质瘤患者的福音。其次是医生思维和理念的变化,精准医学时代,医生所思考的绝对不是单纯的治疗结果,治疗手段如何,而是需要考虑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对整个环节中的问题作出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疾病治疗的发展。而这些变化也将使得脑干胶质瘤的治疗取得更大发展和突破。”


同时对目前十分火的概念MDT(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多学科协作),张教授表示在过去MDT只是基于概念层面,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大家本身病就没搞清楚,只是简单的治疗方法的结合。而实际上MDT应该贯穿整个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甚至还有跨到医学领域之外的,例如大数据分析,将来再有一些其它领域,如通过数学模型来模拟一些试验等,这种整体综合的MDT,才能把疾病做到更极致。

 

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张力伟教授


漆教授表达了自己对脑干胶质瘤精准治疗的看法,他表示精准医疗是一连串精准的过程。很多科学家研究胶质瘤从开始就不精准。在研究中,往往是由手术医生取下来的最核心肿瘤组织,但由于肿瘤的异质性,最核心的组织不一定是侵略性最强的部分,这样就很可能导致研究源头的不精准。所以精准医学,要达到精准结果首先是精准检测,精准的诊断,接着精准的选择适用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精准的结果。

 

图: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漆松涛教授

 

2

基础研究的临床转化


阎海教授一直在从事基因领域的研究,在脑干胶质瘤的研究利用自己的背景优势加之与张力伟教授的合作,更是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许多研究成果对脑干胶质瘤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基础研究的临床转化,阎海教授为我们做了简单分享。


阎海教授提及,2009年,他和导师共同发现了IDH1基因,文章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并被《自然医学》评选为“癌症领域顶级文章”。IDH1基因,不仅使我们了解了脑部胶质瘤的发生机制,同时我们也根据这个基因的变化,和各大药厂一起合作,开展小分子药物的研发。我们从找到一个基因,到精确地判断肿瘤突变亚型、指导用药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再到药物的研发以及个体化免疫治疗的出现,一系列的变化,颠覆了胶质瘤的临床治疗。同时IDH1/2基因是人类历史第一次以分子分型作为诊断金标准,写入《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2013年发现的TERT启动子突变是多种常见肿瘤的关键驱动因素,找到了继IDH1之后脑肿瘤分子分型的又一个最重要依据,同时也为肝癌、膀胱癌等肿瘤的早期筛查提供了一个新的分子标志物。

 

图:杜克大学讲席教授,泛生子首席科学家阎海教授

 

3

新疗法、新技术,致力打开“疾病的黑匣子”

新疗法、新技术在飞速发展,在脑干胶质瘤的应用中,大众及临床医生的认识处在什么阶段?临床应用又处在什么阶段呢?


张力伟教授:“当今社会,信息壁垒基本不存在,患者可以轻易了解到前沿的研究进展,而正是因为这些治疗方法和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大家才会主动去关注,对于医生而言,在其他治疗手段效果不好时,他一定会积极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但无论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或是基因治疗,现在都还处在不断摸索,不断探索的阶段,在规范化及临床试验方面还需要继续完善。”


阎海教授补充道“临床医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在实验室里有很多可以应用的技术和方法,能够把这个疾病的黑匣子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的技术或表观遗传学的技术去“撬开”,把疾病发生发展的特性告诉临床医生。在对疾病有最深刻的认识之后,才能开展最精确的,也是最有效的打击。”

 

4

日后基因检测应该作为常规检测


对于推荐什么时候做基因检测,张力伟教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个人建议,有可能的话都应该做基因检测,因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目前的技术水平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脑肿瘤中的基因突变,当然还是有未发现的突变,那么如果我们今天还不把这个作为一个常规的检测放入治疗中的话,那对疾病的认识永远还是停留在20年前,30年前。”

 

在接受转化医学网的访谈中,针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培养,张力伟教授也为我们分享了他的经验:“临床医学生的培养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建立,而不仅仅是对病例进行总结和回顾,方法本身就不对的话,病再怎么总结也不对,还需要结合基础研究成果做出总结,站在不同的角度认识疾病。否则就很容易变成师傅带徒弟。”


同时张力伟教授也提出“脑干胶质瘤在欧美国家被称为孤儿病,由于发病率低,针对于脑干胶质瘤开展的研究很少。中国由于具有人口基数大、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国情,使得绝大多数脑干胶质瘤患者集中就诊于全国少数几个大型医疗中心,这为中国的医学家和科学家攻克该疾病提供了条件。而天坛医院就具有这种资源优势,可以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信不断培养出的新型医学人才加上中国的资源优势,脑干胶质瘤的研究及治疗很快将迎来更多进展和突破。感谢张力伟教授、漆松涛教授及阎海教授的精彩分享。

 

关于张力伟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及清华大学神经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是颅底及脑干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个人年手术量达200余台,主要是疑难病和巨大肿瘤,治疗效果得到同行及广大患者的好评。主持创建了国内首家颅底外科多学科协作平台,提高了对颅底外科疾病认识和诊疗水平,给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方案。科研方面,张力伟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脑干胶质瘤的临床和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脑干胶质瘤中PPM1D基因的特异性突变,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Genetics》杂志。作为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积极参加国家脑研究计划,建立了中国脑肿瘤最大的临床资源样本库。先后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近30名,组织创建了国内目前规模最大条件最完善的神经外科显微培训中心“王忠诚显微外科培训中心”。先后发表论文120余篇,SCI论文50余篇,出版编译专著7部。入选北京市十百千计划,十层面人才,曾获得中国医师奖和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术成就奖。


关于阎海教授

现任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美国杜克大学Henry S. Friedman神经肿瘤学讲席教授,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病理学终身教授、药理与肿瘤生物学教授,癌症分子基因组学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相关驱动基因的发现、突变功能研究与靶向治疗,是脑胶质瘤分子分型和 IDH1/2靶向治疗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2009年发现IDH1/2基因,现已被写入《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这是人类历史第一次以分子分型作为诊断金标准;2013年发现TERT启动子突变是多种常见肿瘤的关键驱动因素,找到了继IDH1之后脑肿瘤分子分型的又一个最重要依据,同时也为肝癌、膀胱癌等肿瘤的早期筛查提供了一个新的分子标志物。

累计发表 SCI 论文95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NEJM、Science、Nature 文章5篇,CNS 子刊文章5篇,在影响因子≥10的期刊发表论文、综述、述评共计18篇,申请美国专利18项。2009年获美国脑瘤基金会颁发肿瘤基因组奠基人杰出科研奖,2014年获得美国癌症研究学会 (AACR) 唯一的科学团队奖,并被授予杜克大学卓越教授(Distinguished and Endowed Professor)荣誉称号。


关于漆松涛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广东省首届名医,“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2013年度丁颖科技奖获得者。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南方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大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全国小儿神经外科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分会常委、广东省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辅助神经外科分会副主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Neruosurgery中文版》、《WebmedCentral》、《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等十几家中外医学杂志副主编、常务编委和编委。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最全面、最高超和影响力的专家之一,尤其是在颅底、鞍区与松果体区等深部肿瘤及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在颅底中线肿瘤的外科治疗中在国际、国内享有重要发言权,是中国极少有对国际医疗有原创性贡献的专家。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2次,发表文章350余篇,其中SCI 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


END


近期会议推荐(点击了解详情)


  1.  第八届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11月17-18日,成都)

  2. 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最新研究进展研讨会(10月21日-22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