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传老子出关图中,除了以老子骑青牛的形象为主,同时还会伴有一书童在前面牵牛引路,这名童子并不是后人的牵强附会,而是在道家中颇有来历的一位名人——徐甲。
楼观台“说经台”上的老子大殿内,在老子塑像的两侧还有两个较小的塑像:一为跪拜师长状,此为尹喜;一为站立侍奉状,则是徐甲。
关于徐甲的最早传说,出自于葛洪《神仙传》。
在《神仙传》卷一《老子》篇中记载,老子出关前请了一位书童兼杂役,即徐甲,许定每日百钱的报酬,老子在函谷关遇到尹喜后,因受邀请而停留下来探讨天地大道。
此时,徐甲服侍老子已经两百年了,其工钱也累积到七百二十万钱,徐甲因见老子无意速行,他又索钱心切,所以就想请人写诉辞状告老子,为他写状辞的这个人并不知道徐甲已经跟随老子已经两百年了,他只图徐甲所得丰厚钱资,许嫁女于他。
徐甲见色心动,于是就把状辞递到了关令尹喜处,尹喜见状辞后大惊失色,忙问老子事情的原委。
老子便问徐甲:“你早就该死了。我当初因为官小家穷,连个替我打杂的人都没有,就雇了你,同时也把‘太玄清生符’给了你,所以你才能一直活到今天。
你为什么要告我呢?
我当初曾答应你,如果将来进入了‘安息国’,那时我会用黄金来支付你全数工钱,
你怎么竟这样等不了呢?
”
话毕,老子让徐甲张开口,用道法从徐甲身中取出了“太玄清生符”,只见符上丹书如新,徐甲却早化成了一堆枯骨,尹喜由此更知老子乃神人也,他可怜徐甲无知,于是请求老子使其复生,并愿意替老子把所欠钱资一并付给他。
老子答应了尹喜的请求,又把“太玄清生符”投入枯骨之中,徐甲当即复生成为肉身,尹喜也果不食言,他取钱两百万付于徐甲,随后遣他而去,因见老子神通,尹喜遂执弟子礼,老子便授予其长生之事,并在留下了传世的道德五千言。
这是老子与徐甲故事的最原始版本,作为一个被老子用道法起死回生且不知感恩回报的人,徐甲的形象是被人诟病的。
唐朝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诗《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中写道:“不因杖履逢周史,徐甲何曾有此身。”
李商隐写诗惯用典故,这里采用的就是老子在函谷关哀叹徐甲的故事。唐李德裕《遥伤茅山县孙尊师三首之二》一诗中亦有“弟子悲徐甲,门人泣蔡经”这一句,同样是在借徐甲的传说来抒发情怀。由此可见,至于唐朝时期,徐甲还是带有负面标签的。
随着宗教教化推行,以及更多文人参与到宗教故事的改编中,这一传说在宋代成书的《太平广记》及《太平御览》二书中均得以收录。
故事再发展到后来,就出现两处大改动:
一说源自于《陕西通志》,故事的框架大同小异,不同之处在于,老子把手杖插入土中变出一个美女来引诱徐甲,见徐甲被美色诱惑,老子哀其不争,拔出手杖后美女就不见了,插手杖的地方便有泉水涌出来。
此处泉水被命名为化女泉,在今楼观说经台西行一公里处,存有两眼古泉,其深约两米,泉水四季不绝,饮后感觉甘冽清澈、沁人心脾,百姓以此泉为神泉,常到这里取水治病。
据传,这里便是当年化女泉的遗址。
另一种说法提到,徐甲曾遇到一位老者,老者言西行太辛苦,不如就此留下来娶了他的女儿,过平凡安稳的日子,徐甲因此动了凡心,所以才去和老子争辩,怎知老者其实是老子幻化出来测试徐甲的,那美丽的女儿则是用一株吉祥草化成的。
见徐甲道心不坚,老子悲愤之下用手中铁铲除去了这株吉祥草,此处霎时出现一眼清泉,这便是如今仍存在的“化女泉”,不过故事在最后出现反转,徐甲及时悔悟,自此摒除一切杂念,精心钻研道法,最终也得道成仙。
冯梦龙在评选《太平广记钞·仙部·老子》时曰:“安息国者,喻身心休息处。黄金还汝,欲以金丹度之,非顽金也。‘不能忍’三字,极中道学者之膏肓。所以不能忍者,由贪财好色故。阅神仙传等书,须知借文垂训,若认作事实,失之千里。”
此一语道破了个中的妙理,使徐甲的传说不再局限于故事的曲折性,而是升华到了深刻生命认知的层面。
一个宗教的立足,不只在于告诫人们万事莫作、万缘莫起,更是在提醒迷途者幡然醒悟后仍要行于正道,徐甲的故事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云笈七签卷四·道教相承次第录》记载,道祖太上老君传授火山大丹治法给三名弟子,徐甲真人就是其中之一,元代碑文《全真祖宗之图》中尊徐甲为太极真人。
元顺帝至元二年,更加封徐甲为“垂玄感圣慈华应御真君”。宗教的度人之功,永不会去计较对方的前嫌,而是更看重他当下的作为和日后的修为,所以才有了徐甲从一堆枯骨翻身成为真人的宗教励志故事。
而作为老君座下弟子,徐甲更受到了后代道脉和民间宗教的信仰。闾山教尊徐甲为“闾山宗祖”、“九郎法主”,成为“红头小法”之祖师,在云南白族地区,传说当地巫师“朵兮薄”的祖师爷就是白骨真人徐甲。
一些道脉中,还存有关于徐甲的经咒,如《少谢本》中的说起洞主有言(原)因,十磨九难受苦心。家住北番江州城,父亲姓徐给石人。朝中工作三年满,却被邪鬼害他身。太上老君城下过,仙舟度起此人身。老君便问交名姓,江州姓徐名甲城(身),老君当时随带去,教他罡法救良民。
于此段经咒中,徐甲的身世得到了更完整的补充说明,同时也就可以起到更方便的教化之用,实乃信仰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并演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