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返程高峰有票无法上高铁,车站回应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2024年全球黄金需求达4974吨,创历史新高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2025年春节假期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疫情之下,我们应当如何高效率地在家工作?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0-02-12 14:42

正文

由于武汉疫情,十几亿中国人度过了史上最漫长,也是最宅的一个春节假期。 抖音快手王者荣耀在线人数再创新高,几千万人24小时在线云监工火神庙医院,还有几万人、几十万人的各种在线云娱乐。

现在,假期虽然已经结束,但是隔离仍然继续进行,许多人面临一个直击灵魂的挑战: 面对种种诱惑,宅在家里如何高效工作?


过去大家常常羡慕SOHO一族,自由工作者,但当自己突然进入这种工作状态,就一下子感觉无所适从。 对于许多人来说,在家的感觉,就是穿着舒适的睡衣,窝在被窝沙发上刷手机、追剧,似乎跟工作的气氛格格不入。

相信有朋友工作了一会,就忍不住干点别的,等醒悟过来发现时间流逝,就会进行如下灵魂拷问?

我是谁?

我在哪儿?

我在干什么?



还有许多人的工作需要团队协作,宅在家里更是难以进入工作状态。 在办公室里,随时可以相互交流,可以去会议室当面讨论。 但是远程状态下,不知道其他人在干什么,想找谁交流也不是很方便,特别是对于管理者,更是因为看不到下属的工作状况和进展,而感到焦虑和茫然。

因此,疫情之下,如何在家高效地工作,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毕竟,能够正常工作,让公司继续运转,也是为国家做出贡献了。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要明确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组织,就是一群人基于同一个目标,建立一套机制相互协作,达成具体的结果,从而完成该目标。 公司也是组织的一种,因此它也包含如下四个要素:

目标、人员、机制(流程)和结果。

远程办公,就是在新的边界条件约束之下,去求解组织的问题。

可以看出,其中最大的问题出在机制(流程)上。

以往我们去办公室上班,目的是将工作与其他事情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隔离,而将工作相关的要素聚集在同一时空下,从而排除无关的噪声信息,实现工作相关信息高效交互,从而实现信息的高效处理。

因此,问题的本质上是一个在新的时空边界条件下的信息交互的问题,而且是由于时空条件的重组,导致我们不适应目前这种时空关系的信息交互,而产生了一种错乱。

具体来说,包括如下两大问题:

1、 叠加态的相互干扰问题。
一是工作状态与非工作状态的叠加,二是角色叠加。
在公司我们的身份是员工、经理,但是在家我们又具有家庭身份。 比如我在家里又身兼父亲、儿子、丈夫的角色,这些角色状态之间也会相互打扰。

2、 线上交互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办公室大家都在工作,而且相互之间都能看见,交互起来十分方便。
但是在家协作,不能确定其他人是否在工作,不知道工作进度是否能有效对齐,呼叫不能有效应答,如果反复确认,又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明确了问题所在,解决方案也就呼之欲出。

虽然问题主要出在机制(流程)上,但是我们还是要把组织当做一个系统,从整体上考虑问题的解决方案,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首先,要制定当下合理运营目标,稳定大局、凝聚人心。

在这种非常时期,员工有焦虑很正常,因此第一步一定是先稳定人心,黎叔不是说过嘛,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公司要制定疫情之下切实可行的运行方案,降低固定成本,缩减开支,首先保证生存。 有些公司的业务必须涉及现场操作,那这部分业务就要想办法转变方式,能改线上就改成线上。

比如迪厅是最典型的线下娱乐行业,而且是大规模聚集场所,原有业务肯定是完全被禁止。 上海一家叫做TAXX CLUB的迪厅在某直播平台推出云蹦迪,在没有任何广告营销的前提下,一个晚上的时间全国7万人在线“云蹦迪”,收割了730万音浪,73万打赏。 把该平台的网红、工会、大哥们直接看傻。

连蹦迪都能改成线上,你还有什么不能改的呢?

小平爷爷说过:解放思想才能发展生产力!


再比如餐饮行业,疫情之下顾客基本不上门,原有业务陷入停顿,但也不是只能坐以待毙。 例如推出半成品净菜业务,与快递平台合作送货上门,一方面保持队伍运转,另一方面也有持续的现金流。

通过变革,公司勉强运转起来,肯定也还有各种具体困难。 接下来怎么做?

武汉市政府就是一个典型反面教材,欺骗瞒报,报喜不报忧肯定是不对的。 对于这些困难,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管理层最好是跟员工开诚布公,信息透明,争取相互理解信任,才能共克时艰。

信息透明是互信的不二法门,开诚布公才能收获信任、凝聚人心!


其次,要进行管理方式的转变。

我们之所以对在家工作状态无所适从,因为大多数人都习惯了“被组织”的工作方式。 这是工业时代牛顿机械论世界观下的管理方法,也是从泰勒科学管理到现在的主流管理方法。

这种管理思想下,组织被看做一个精密的机器,每个人都是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每个人都是被外界的环境、指令所约束,完成各自的工作。 在这种管理思想下,我们依赖专门的工作场所,依赖一系列显性的管理动作,依赖监控员工工作状态,以及对工作流程的把控。


对于被管理者,也产生了相应的依赖,表现在如果没有这些约束条件,就无法有效地自我管理,只是按照上级指令完成相应任务, 这也是大部分人工作一辈子表现平平的关键原因。

其实,使命驱动的自组织管理理论早就有了,相关技术工具也基本成熟,大家也都知道自组织更能激发组织活力和创造力, 但是习惯和惰性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既然现有的机制能够运行,就这样修修补补、得过且过。

昨天的文章 提到,这种习惯和惰性也是造成“创新者窘境”的原因,它造成企业失败国家衰落。这种失败不能归罪于某个人,而是 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魔鬼作祟。

但是,武汉疫情造成了一种契机,原先被组织的管理方式遇到了巨大的障碍,我们不得不依靠自组织的管理方式,从而意外地达到了不破不立的效果。

未来的信息智能时代,人们将获得更大程度的自由,越来越多的人工作方式不再是与具体岗位和时间绑定,而是变成更加细颗粒度的任务制,自组织将是大势所趋,趁此机会进行管理革命,更能够拥抱未来,把握主动。

其实自组织说起来也不难,只需要简单几步:

首先,是良好的自我管理。

在我们达到随心所欲切换工作状态之前,还是需要给自己营造一个工作范围,例如单独的房间、工作书桌,穿上工作的衣服,营造仪式感。 安排好工作时间表,设置番茄时钟管理注意力,都是很好的自我管理技巧。

其次,是建立使命驱动的意识。

跟学生学习一样,只有明确工作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为了自己,才能获得巨大的自驱力。 对于个人来说,工作到底是挣钱谋生的手段,还是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阶梯,不同的认知驱动力差别巨大。 对于企业来说,则是建立激动人心的使命,用伟大的事业召唤大家的工作热情。

比如,我党革命时期的使命是“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这个使命就足够有号召力,激励前辈们不计个人得失,抛头颅洒热血; 现阶段的使命则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个使命也足够有号召力。 美团公司的使命“让人们吃得更好,生活更好”几乎就是我党使命的通俗版。 阿里华为也是善于用使命愿景激励员工的公司,这里就不细说了。

最后,是建立与自组织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这一步分成两个层次:

一、从计划性领导变成赋能型领导。

公司应当转变为赋能平台,管理者应当变成赋能者,为员工的工作提供便利工具,简化流程,减少重复劳动,把员工从事务性劳动中尽量解放出来,让其发挥创意和创造,迎接挑战性工作,才有助于发挥人的工作激情。

二、从注重KPI的过程性管理变成以OKR为标志的目标型管理。

前面列举的工作焦虑,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基于过程的管理,注重员工出勤率、工作时长、工作量,并制定相应的KPI来衡量这一切。 这实质上都是基于牛顿机械论产生的管理动作。

自组织管理,要从关注过程,变成关注目标和关键结果,只要大家目标对齐,对关键结果进行检核即可。


这应当怎么做呢?

公司应当建立高效透明的信息沟通平台。

CEO首先制定自己的OKR,并在平台上公布出来,这样与他相关的人就可以根据CEO的OKR制定自己的OKR。 经过双向确认之后,就可以继续推进工作。 其他人也是以此类推,每个部门和个人分别建立自己的OKR,并在关键事件节点检核复盘,然后推进下一轮工作。

OKR四象限表(图片来自网络)


到此为止,如何高效在家工作的应对策略就介绍完毕。

但是我们的思考不能到此为止。 如果仅仅把这一切作为当下特殊情况的应对,那就太可惜了, 应当拉长时间尺度,从公司和商业的发展历程,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举个例子,17年前的2003年,中国也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疫情,那就是非典。 如今声名显赫的阿里公司当时因为出现疫情,被全体隔离。 但是这次隔离没有打垮这家公司,反而成为阿里加速发展的契机。 一是让阿里不得不适应全线上办公,在互联网刚刚走进人们生活的2003年,阿里的工作方式比其他公司前进了一大步。

更重要的是,非典疫情同样限制了人和人的接触,许多人被迫尝试线上交易这一新生事物,从而使得线上交易迎来了一波爆发增长,淘宝正是在2003年从不温不火迎来了高速增长,从而带动了整个阿里公司的爆发,也带动了刘强东用电子商务推进自己的买卖,才有了我们熟悉的京东公司。 非典疫情使得整个电子商务行业在中国的发展进程被大大提速,才有了后来中国电商与美国并驾齐驱甚至超越。

如果我们拉长时间尺度考察我们的工作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一直在打破时空的界限,扩展工作的场景。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要聚集在一起,在现场完成。后来支持性工作与制造环节分离,才出现了白领这个劳动阶层。 再往后产业布局跨越国境,出现大量跨国公司,远程协同办公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


今天的我们,在各种便利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已经越来越习惯打破原有的时空边界,进行多任务处理。
比如过去我们要交流需要见面,一次只能跟同一拨人交流。 但是如今在微信上,我们和天南地北不同的人都在交流,而且活跃在不同群里。

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下一步必将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这既是巨大的机遇又是挑战。 随着5G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的推广普及,未来人们远程交流协作将成为常态,这是不可逆转的时代大势。 武汉疫情,只不过把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提前预演给我们看。

华为公司对未来的设想



我相信,武汉疫情将会成为推动中国人工作方式转型的重大契机,正如17年前非典推动了中国人消费方式的转型。 这里面又将孕育万亿级的创新创业机遇,掘金机会多多。


围绕着对未来工作方式的深入思考,参考著名的德鲁克三问,我进行北山三问:

1、公司是什么?
2、公司到底是什么?
3、公司将来是什么?

公司不是工厂车间、也不是写字楼格子间,而是一种调度资源产生有效供给的机制。 公司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在于谁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调度资源,满足不断涌现的需求。

比起市场的资源调度的功能,公司能够更加高效低成本地实现资源调度,因此才会出现公司这个玩意。

围绕公司本质的问题,产生了公司所有制的问题。 公司所有制问题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讨论非常热烈的一个问题。

所有制问题基于如下假设:
  1. 只有先占有相应的生产资料,才能实现有效的资源调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