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12 李桐
过去十几年,音乐产业似乎一直处在濒临「崩坏」的边缘。旧秩序被「免费为王」时代下的互联网毁灭之后,新生态的构建过程一度缓慢而乏力。
直至「内容变现」的春风来袭,行业内部总算有了一些新动作:太和音乐将百度音乐纳入怀中,QQ音乐与CMC合体,网易云音乐启动10亿融资。巨头频频发力,数字音乐也逐渐成为资本涌入的热土。产业链下游被激活,对于内容的「胃口」进一步变大,处在上游生产环节的「革命者」似乎也能看到曙光了。
「音乐产业终于要熬到头了。」李泳彬说。2014年,他创立了「幕后圈」,聚拢音乐圈内专业制作人,为用户提供音乐制作解决方案。在门槛最高的音乐产业链上游发力,这个曾经感性的音乐人已然蜕变成了理性的创业者,做事极度专注。「幕后圈一直在做一件事儿,就是将音乐生产环节规范化。」
无人消费的唱片,低迷的音乐圈
在迈入创业大潮前,李泳彬曾是音乐圈内人。打小在父亲的「音响房」里鼓捣音响,他对于音乐有着天然的敏锐度,四岁开始拉小提琴,高中玩乐队,写歌录歌都由自己操盘。
从英国利兹音乐学院毕业回国后,他进入音乐圈一步步积淀,成了录音师,混音师,制作人,和陈奕迅、谢霆锋、叶世荣等歌手都有过合作。可在圈内扎根得越深,他越能强烈地感知到业内处境的低迷——苦心制作的唱片已成了无人消费的产物。
根据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后,全球实体唱片销量持续下降。2005年后下降幅度进一步增大,连续6年呈现负增长。实体唱片难掩颓势,数字音乐则深陷盗版泥沼。
没有盈利供血,唱片公司在唱片制作上的投入开始大幅收缩:2012年,华语唱片发行数量为904张,2013年为724张,2014年锐减为578张。专辑形态也多从10首歌的完整版退化为两三首歌的EP。
往日荣光已退,局势开始变得残酷的冰冷。接近一半的案子掌握在老炮乐手和金牌制作人手中。其余的人除了苦苦挣扎往上熬,也开始向外部探路寻找增量市场。
此时信息不流通的弊病开始戳痛他们的神经:在实体唱片时代,幕后制作人的名字还能被印成铅字被外界知晓。到了数字音乐时代,一首歌所呈现的创作者信息只局限于歌手和词曲作者。编曲,录音师,混音师,母带师等制作者的信息则完全被抹去了。
没有曝光渠道,市场也就难以打开。而在另一端的需求方在信息封闭的局面也面临诸多困扰:
从「制作人」的身份中抽离出来,李泳彬决心搭建平台,为音乐产业供需双方提供交易服务,将音乐产业的生产环节标准化。「幕后圈」就这样诞生了。「幕后圈」首先解决的是幕后音乐人的「无名」危机。初级形态的「幕后圈」就像人才履历库:幕后音乐人通过认领作品建立个人履历,而用户可以用「以歌搜人」的形式迅速找到目标对象。
除了简化流程外,这其实也是一道无形的门槛:只有参与过商业唱片发行的职业幕后音乐人才可以入驻。
在此基础上,「幕后圈」上线了订单系统,给幕后音乐人「找活儿」。除了对接供需双方之外,平台也作为中间服务方,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项目策划,统筹和宣发的增值服务,为幕后音乐人提供业务代理等人才服务。
原本「幕后圈」瞄准的是中高端的大众市场,但系统上线后,个人业务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增长。「他们的价格预期和我们的报价相差甚远,对于整套流程也不明白。」
在大众市场,「音乐制作」还是一块未被消费过的处女地。没有入过「坑」,用户很难明白平台方提供的服务价值,「多数人一辈子就做一两首歌,根本不知道前路会是怎样的坎坷。」
C端用户对价格敏感,决策成本高,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市场暂时无法破局,李泳彬将目光投向了B端。除了传统的唱片公司外,需求市场也有了一些新角色:
音乐行业内新生势力。互联网孵化的新音乐产业公司开始展露头角,其中以「网红经济」为核心的经纪平台、电商平台发展尤为迅猛。「唱吧」、「音悦台」、「麦唱」、「丝芭文化」等诸多公司开始孵化新艺人,而制作歌曲的「催红」模式相对较轻,更易得到平台青睐。
影视,游戏等邻近行业辐射。以影视行业为例,最近几年资本的涌入推动了一大波IP转化的影视作品诞生,2016年上半年共有168部网剧播出,网络大电影则超过1400部,由此产生的影视配乐需求市场也有不小的容量。
针对不同需求,「幕后圈」设立了流行音乐,独立音乐,影视游戏等不同品类的服务。而在「人才履历库」和「词曲版权库」的支撑下,合作定案时间也大大缩短。目前「幕后圈」已与丝芭文化、陌陌、YY等多个新音乐产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接管音乐项目超过300个,总金额达1100万。
除了为幕后音乐人寻找增量市场,「幕后圈」也希望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收益。2015年中旬,「幕后圈」首创了「合伙制版权共享」模型:用户可以通过出让版权得到价格优惠,参与制作的幕后人将与之共享歌曲录音版权所产生的收益。
尽管这套模型推行起来还有些难度,但李泳彬认为它可以成为未来行业良性生态的基石,「我们需要的可能是一个机会把大的制作人圈在一起,然后去尝试这种运动。」
经历了漫长的寒冬,音乐产业内容付费的春天似乎终于要来了。
2015年7月,国家版权局发布《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要求各网络音乐服务商在7月31日之前将未经授权歌曲全部下线。以腾讯和阿里为首的音乐平台开始争夺版权,瓜分国内的音乐存量市场。2016年7月,拥有超过1000万付费用户的QQ音乐率先宣布实现盈利。
内容变现正在酝酿,各类玩家也开始在产业链的各细分领域进行布局 ,而「阿里星球」无疑是其中的重型选手。这个定位为「音乐版淘宝」的产品曾以「粉丝游乐」「天天视听」「幕后英雄」三大版块贯穿音乐生产、传播、消费的产业链核心环节。每项业务拆分出来都足以细化成单独公司运营,可见阿里音乐的「帝国」野心。
但如此复杂的产品形态更像是一次低成本的「试水」。在模式最重的「幕后英雄」版块,「阿里星球」只搭建平台,不做中间服务。「就是一个纯淘宝,没有严格的音乐人入驻门槛,平台本身也不做定价监管。」这样放任自由的混乱形态显然无法留住用户。
之后做出战略调整的「阿里星球」明显将发展重心移到了「粉丝经济」,「幕后英雄」也被收编进了「星球商城」。
相较之下,「幕后圈」仍聚焦于音乐产业链上游。在李泳彬看来,「幕后圈」最核心的价值是聚合和锁定了大量优秀的职业音乐人,未来有望成为音乐产业链内人才合作的交易核心枢纽。
今年11月中旬,「幕后圈」将上线4.0版本,幕后音乐人资源、履历库设计与服务品类和模式都会获得优化。
而除了在制作和演出两大领域内继续发力之外,音乐人也可以在「培训教育」板块获得才华变现。「现在通过直播的方式让老师和有兴趣学习的人进行分享交流。未来可能会走线下的形式,和教育机构合作,由我们提供课程设计和授课老师。」向外圈输送知识养分培养新兵,吸纳更多人踏入圈内生产内容为音乐产业「造血」。着力于打造良性循环的「幕后圈」或许未来可以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