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科组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吴先生的指导下,由郭来喜师兄执笔写了一篇《开发我国旅游资源 发展旅游地理研究》的论文。论文在组内征求过意见后,以吴先生与郭两人的名义提交给了于1979年12月28日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在此之前,论文也曾提交给同年举行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被列为会议参考资料。毫无疑义,此文的问世在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即它揭开了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的序幕!
第二年,旅游地理学科组开展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在郭来喜主持下进行长城旅游资源考察,当时被命名为“长城万里行”。长城万里行考察组除了我们4个成员以外,还加盟有地貌学研究室的尹泽生和新华社的一位记者。我们的考察活动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关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科学实验》杂志约请我们4人分别将考察见闻和收获写成系列文稿,在该刊上连载了10多期;二是日本岩波映画社看到我们发表的考察文章后,曾主动前来与我们合作摄制我们考察活动的专题电视片,在其国内晚间电视黄金时段播出。
接着,又有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也要求与地理所合作,希望通过实地考察出版一部介绍我国人文地理风光的大型图册。当时由于上级主管方面态度有些迟疑,美方后来转而找到新华社国际部与之合作。但该部并不具备地理业务,则又反过来请求地理所与其形成中方的内部合作伙伴。这样,中方人员就分别由郭来喜、赵令勋、杨逸畴和我同新华社的出4名翻译组成4个小组,与美方派来的地理作家和摄影师一起,分4条路线进行考察。在完成考察之后,由美方在美国出版了一部名为《JOURNEY INTO CHINA》的大型人文地理风光图册。该图册在美国发行很受欢迎。
为了感谢我在长江一路考察中所做出的富有成效努力(主要是我摸透了其关注的重点多属民俗风情文化,每到一个考察地点我都会重点讲述当地的典故,美方地理作家很高兴地表示他回到美国后足够写成2本书),美方后来特别给我寄赠了一份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荣誉会员证书、一个装有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荣誉状的镜框和一个年度的《NATIONNAL GEOGRAPHIC》杂志。
1981年,应国家有关部门的邀请,经济地理部派我与张孝存助理研究员前往广西参加桂林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研究课题汇报及课题调整会议。当时,桂林已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三大风景旅游城市和重点环境保护城市之一,对已受到污染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便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事情。会议由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和国家科委共同组织,应邀参会者大多数都是国内重量级的专家学者,如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今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世骏、侯学煜先生和在地理学界中享有 “南唐北刘”尊称(即地理学界最早从事环保研究的两位领军人物)之一的中山大学教授唐永銮先生等。
国家风景旅游城市对于当时的与会者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它们都有哪些基本的地理环境特征及环境保护要求等,大家心中不免都有一些空蒙的感觉。因此,当上午大会进行到接近结束前,会议主持人根据与会代表中有人提出的一项动议,临时安排我这个当时仅为助理研究员的与会者做一个解惑性的发言,时间控制在一刻钟内。
没想到,我从旅游地理学的角度所做的分析却让大家顿时都感到颇为新鲜、颇有启发作用。有鉴于此,有人又递上条子建议我的发言不要太受时间限制,尽可能放开一点来讲。会议主持人为不致耽误与会者的用餐,在与有关领导商量之后,决定下午再挤出一些时间让我继续发言。
下午会议结束时,会议组织者特别提出要我把发言整理成一篇文稿,提供有关方面参考使用。与此同时,国务院环保办副主任也要求我把火车票推掉推迟返京,以帮助起草一份呈送国务院的报告,建议在桂林设一个“风景特区”,给予特殊政策待遇。对于以上这两个要求,我后来都毫无迟疑地一一照办了。
在回到地理所后,我趁热打铁,不几天功夫便整理成一篇《应当如何开发和建设桂林风景旅游城市》的文稿。当时,我思想上还比较保守,只准备打印50份。没有想到,经济地理部主任胡序威先生审阅了文稿后,非常明确地指示我要打印100份!后来,更加没有想到的是,此文很快就被国务院环保办主管的《环境保护》杂志以老一辈革命家陈毅同志“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的诗句为题发表了出来。随后,《桂林环境保护报》也做了全文转载。
此次桂林会议的经历,让我对“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个民谚终于有了一种亲身经历的体验,使我不由地感到,这是自从转入旅游地理学研究以来,在我的专业生涯中实现了一次非常难得的人生飞跃!
在1980至1982年期间,旅游地理学科组先后应全国旅游工作会议(1979年和1981年)、全国旅游经济理论问题讨论会(1980年和1981年)、全国旅游地图学术会议(1982年)等的邀请,派出代表参加会议并提交论文。同时,又应北京旅游学院(筹)的邀请,由郭来喜和我为该院开讲了一个学期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课程;应北京第二外国语言学院的邀请,由郭来喜为其干部培训班开设了旅游地理专题讲座。
在开展旅游地理研究行将届满3年之际,为了进行阶段性的全面回顾,根据郭来喜组长的安排,由我(当时已是旅游地理学科组副组长)收集近3年来各人所写成的文稿,于1982年11月编印了一册《旅游地理文集》,印数为4000册。此册文集总共收入各类文稿74篇,平均每人18.2篇。这些文稿当中,主要有“旅游地理学论坛”5篇、“中国式旅游事业专论”5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8篇、“我国旅游资源评介”10篇、“发展我国旅游事业建议”3篇等。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当时我国旅游事业如何发展问题已成为国人高度关注的一个焦点,我们旅游地理组自然也是把它作为重点研究的大问题,以期能够为国家高层决策者提供一些具有科学价值的参考意见。因此,3年当中我们在这方面接连写出了一系列的文稿。其中代表作有《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旅游事业的几个战略问题》(杨冠雄、宋力夫、郭来喜)、《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十个矛盾及其解决途径的探讨》(郭来喜)、《我国发展旅游事业的若干问题》(杨冠雄)、《略论我国旅游事业发展问题》(杨冠雄)、《发展我国旅游的十点建议》(郭来喜)、《应当如何开发和建设桂林风景旅游城市》(杨冠雄)等。
《旅游地理文集》主要具有以下这些突出特点:一是对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起了理论指导和支持作用;二是从旅游地理学上探讨了发展我国旅游事业需要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其中有许多都属于前瞻性的论述;三是为合理开发利用我国各地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四是针对全国和有关地区的旅游开发建设提出了具有科学指导作用的建议。
文集虽属内部印行,但消息一传出,各方面和各地都有人纷纷上门或者是写信、打电话向我们求索,其中尤以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师生、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干部和科研、规划设计机构的专业人员需求最为殷切。在所听到的议论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称这个文集是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经典之作。许多人还提出建议:在进行适当修改和增补后,将文集送交出版社公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