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源:Yestone.com 版权图片库
知友 | 动机在杭州
抛去技能训练和环境等客观因素,我觉得一个心理咨询师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曾经困扰他很久,又被成功处理的课题,可能会成为他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遇到过这些问题的困扰,咨询师对这些问题中细微的心理变化会非常敏感,咨询师所关注的理论、咨询技术和人性观,很多都是从他们对自身问题的创造性应对中发展出来的。
这样的例子,我可以举很多:
提出「自卑补偿」理论的阿德勒,幼年时期就患上了佝偻病,矮穷丑占了两样,而他的哥哥们又高又帅,让他深感自卑。在 5 岁的时候,还差点因为肺炎死了……
以「同一性」理论闻名于世的成人发展专家埃里克.埃里克森,自己的生父在他诞生前就抛弃家庭出走了。他母亲在他三岁时嫁给了一个儿科医生。埃里克森童年时并不知道这个儿科医生并不是亲生父亲,但他总有一种不属于父母亲、不属于这个家庭的感觉。他妈和继父都是犹太人,他却长得身材高大、碧眼金发,在学校,人们说他是犹太人,而在继父的祖庙里,却叫他为异教徒。这让他一直困惑于自己的身份。所以后来才会有「同一性危机」这样的课题……
另一个催眠大师弥尔顿.埃里克森,17 岁时患严重的小儿麻痹症而瘫痪,医生告诉他他这辈子再也动不了了,还让他妈妈准备后事了。如果不是他自己固执地不认同这些暗示,并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积极有效的自我暗示方法,他根本不可能站起来了。而这,成了他催眠理论的基础……
创立森田疗法的森田正马,父母对他就非常严格,晚间背不完书,父亲就不让他睡觉。森田自幼就有明显的神经症倾向,他在《我具有神经性脆弱素质》一书中写到:其表现是 12 岁时仍患夜尿症而苦恼,16 岁时患头痛病常常出现心动过速,容易疲劳,总是担心自己的病,是所谓「神经衰弱症状」……
哪怕我们国内的知名的咨询师也是如此。写《为何家会伤人》的武志红老师,早期的文章总有一些对家的戾气,最近他在《巨婴国》的自序中写道,他爷爷奶奶一直欺压他父母,导致父母在三十多岁都不想活了,母亲有严重的抑郁症,父亲一年内一口牙全掉了。爷爷奶奶以孝道的名义欺压父母,让他有了反孝道的内在情节……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痛苦本身当然并不是核心竞争力。痛苦就是痛苦,不需要美化它。但是人只有在面对深重的痛苦时,才会拼尽全力想要找到答案,一些人因此发展出了一些创造性的应对方式。
而这种创造性的应对方式是有疗愈作用的,它才是核心竞争力。就像一个人本来是能走正道的,正道忽然被堵住了,只能想办法去创造一条新的路来。最开始必定艰难,走着走着,慢慢发现这条路上居然有一些别样的风景。
如果这个人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他就会知道,曾经的问题,现在变成了他的资源。他被问题困惑得越深,发展创造性的应对方式就越难,同时它转化成资源时所带来的资源也越丰富。
对一个咨询师来说,有这样一个人生议题,和选择成为一个咨询师,都只是开始。接下来他要经历很多的技能培训,寻找有支持性的环境,积累咨询的经验。
它的人生议题会变成一个敏感的探测器,告诉自己什么是真的问题、什么不是,那些技能非常有用、那些没用,自己愿意接受哪方面的训练并加以强化,会认同哪种关于人性的假设。这就是所谓的个人风格。
这里有个前提,问题要成为资源,是咨询师已经处理了他的人生课题。要知道,能发展出一种创造性的应对方式其实不太容易,如果没处理好,这些课题不仅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反而会成为妨碍心理咨询的阻力。也有一些遇到问题的人希望成为心理咨询师。
「想成为咨询师」本身就是他们应对问题的方式,这种应对方式是中性的,还算不上创造性的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