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是一个长久的命题。
古往今来,一直体现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从古人的造物观,还是从今人的收藏角度来讲,都表露出人们对于美的高度追求。
当下,收藏热博兴。古代器用,透过时空的转换,以其自身的表现形式,记录着过往的故事。
收藏,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保护。借以这种行为,使藏品传之后世,让人们体会人类的文明创作。
可以说,这是一种当代审美的升华与回归。
马上四月,“保利香港”的五周年的春拍将要开始。
对于拍卖收藏来讲,最令朋友们担忧的无非是对“真假”的甄别。
而本次的“保利香港”拍卖有一大亮点。
“「得吾所藏」——选中国古代陶瓷”专场,甄选了世界各地重要藏家的28件组中国古代陶瓷珍品,进行保真交易,并且向全行业公开承诺,“所有由「得吾」检选的藏品,皆提供“钻石级”的保证,如假包退。此承诺与时间同在。”
同时,“得吾所藏”也提供了最严苛的品相挑选,在最大公约数的状态下尽力遴选原始收藏品相,给大家看到器物本源的“美”!
“真”是“美”的内在本质,“美”是“真”的外在显现。
真与美的和谐统一能够产生动人的魅力。只是,通向那里的路径引人入胜,是康庄大道还是不曾打扫的花径,这只有置身其中才会心有灵犀。
而美只有寻觅方至。一切妙趣都从这里开始。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此次“得吾所藏”甄选出的中国古代陶瓷,以其质朴与率真的自然形态之美威慑人的心灵。
瓶盘口,细长颈,溜肩,腹部丰满,至胫渐收。壶两侧双龙口紧衔盘口,龙身连接盘口与瓶肩,器形端庄稳重。此类器物形成于隋代,盛行于唐代高宗、武周、中宗时期,由于烧造费用极高,至睿宗太极元年明令禁止奢靡之风之后停止烧造。
巩县窑创烧于隋代,白瓷始烧于初唐,盛唐鼎盛,开元时期一度为宫廷烧造贡瓷。本件拍品,无论质量、气质,应为巩县窑鼎盛时期的作品,甚为难得。
本品唇口外撇,短束颈,丰肩,鼓腹,向下渐敛出平底。上置盖,宽平沿,盖面隆起,盖顶置宝珠钮。器里满釉,外壁一直施釉至底边沿,从切面可见薄釉及釉下的白色化妆土。釉层显现细碎开片,釉面见刷丝痕及垂釉。白釉色泽乳白,柔和沈稳。器底平坦涩胎,垫烧糊底痕迹不明显,为匣钵正烧而成。
巩县窑创烧于隋代,白瓷始烧于初唐,盛唐鼎盛,开元时期一度为宫廷烧造贡瓷。本件拍品,无论品质、气质,必为巩县窑鼎盛时期的作品。本品造型或为太白罐的原始雏形,又名太白坛,传为摹仿诗仙李太白的酒坛,后世造酒器,多托名附会,故有太白罐传世。
杯侈口,收腹,环形鋬、圈足外撇。全器内外施白釉,釉内开片明显,足底无釉。此杯瓷器仿粟特金银器之造型,全器光素无纹,简洁大方,显出中原文化包容并蓄的时代特点,可参考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唐代窖藏之金杯。
二人为胡人形象,双手袖于胸前,一人头戴幞头,眉骨高耸,眼窝深陷,身披长袍,内束腰带,足登长靴。另一人头戴披帽,身穿翻领衣,腰系带,高鼻深目,粗眉大眼。通器施白釉,釉施至近足处,立于圆型器座上。两件作品特别注重人物面部的刻划,夸张的手法恰好突出了西域胡人的生动形象。洛阳巩县地区自隋代便制作白釉陶人物俑以及动物俑,唐代人物俑多有刻画异域人物形象,包括西域胡人、非洲黑人以及粟特人等,充分体现唐代东西文化的密切交流,饶富意趣。
整器施白釉,光亮润泽。造型为唇口,短颈,丰肩,腹部渐收,平底,通体施白釉,肥厚光润,纯净无杂呈乳白色,釉色白中闪黄,如象牙之色,胎质坚硬细腻。整器造型规整,釉面滋润,颇为难得。本品盖罐完整,甚为少见。
邢窑是唐代北方最富盛名的白瓷窑厂,与南方越窑并重,其产品有类雪类冰之美誉。唐代邢窑主要生产日常生活器皿,完整传世器极为少见,主要收藏在各大博物馆中。
钵花口微敛,溜肩,圆腹,腹以下渐收,圈足外撇。器内外满釉,釉施至近足处。全器内外光素无纹。
白釉瓷器自北朝创烧,至唐代发展成熟,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形成「南青北白」之局面;陆羽在《茶经》中更以「邢窑类银、邢窑类雪」形容其釉色。本钵造型小巧优美,釉色洁白,釉面莹润,实用而又典雅。
此对童子瓷塑素胎,唯有手部施青白釉,胎质洁白细腻,可见淘洗精练,烧结精实。童子光头,杏眼,樱唇,面部丰满。脖颈戴环饰,身着单衣,腰系蝴蝶结,腿跌坐,姿态安和。宋代湖田窑瓷塑一般小巧精致,人物纤细,线条柔美而神态安详,且多为宗教造像。从此对童子趺坐姿势和手势推测,有可能是道教仙童。
盘敞口,折沿,八棱花口,盘折沿及腹有八条凸线出筋对应。盘内心刻有缠枝牡丹纹,耀州窑因刻画纹饰犀利而著称,荷花纹是其最具特色的一种纹样,虽然题材相似很多,但变化万千。此盘内刻有一大朵
荷花纹,刻工刀锋犀利,深浅有致,花朵丰满富贵,布局有致。此花纹极其考验匠师的工艺,垂直刻出花纹,将直刻和斜刻后夹在刀痕中间的地子剔掉,形成一个小的斜刻面,使纹样微凸具立体感,又以篦
状工具细划出花叶及花瓣脉络,纹饰更加形象生动。在釉烧制成型之后,便可看出分明的层次,浓淡相间。
此盏斗笠形,常口,斜直腹,收于矮短之小圈足。盏内刻划骑马童子一对,衣衫花纹纤毫不爽,刻划精细传神。婴孩所骑二马,鞍具一应俱全,缳辔刻划丝丝入扣。鬃毛或垂或扬,动态十足。一婴持鞭追赶,一婴回首相望,二人前后顾盼,如闻马蹄声碎。二马脚踏莲瓣,莲瓣两侧再生简笔花草,画面充盈而不杂乱。盏施青釉,色如橄榄,沈静可爱。此盏多用斜刀,釉水沈积随刀口而有薄厚变化,故而釉色有深浅渐变,使得画面层次丰富。此盏小巧,能得如此细致刀工刻划,尤为难得,其纹样更是同器型中非常罕见的。
罐直口,丰肩,鼓腹,下承三足。肩部饰一圈锯齿状纹,外壁青釉,釉面开片明显。釉施至近足处,足身与器底露酱黄釉,足底无釉。本器釉色青翠,造型古朴敦厚,纹饰精致且特别。
花口杯 高:5cm 直径:8.3cm
盏托 高:8.5cm 直径:13cm
盏六出花口,微侈,口沿下阴刻弦纹一周,余无他饰。圈足直壁规整。盏台和托沿亦作六出花口。盏台内陷一层,刚好卡住杯盏圈足,稳当无虞。托沿平展,略微上扬,托沿外缘呈金黄色。圈足直径较大而外撇,使得基座稳固。托底向内深陷。此套杯盏,体量匀称,通施青釉,釉色明净淡雅,釉层透明度较高,表面发冰裂纹,系烧造温度较高所致。杯盏圈足皆挂釉露胎,胎色灰黄,质地密实。
耀州窑始于唐代,北宋末为鼎盛期,其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旧称铜官,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在内。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
此对耀州窑碗器形周正,敞口,斜弧形深腹,平底,圈足。通体施青色釉,釉色极匀,幽雅沉稳,釉质肥腴,釉面光润坚致细密柔和,滋润细腻若玉。碗内壁做成放射水波纹,整体纹饰有极强几何装饰效果,制作精致。足底露胎,呈淡红色。整器典雅优美,令人爱不释手。
碗圆唇,直壁,下腹折收,圈足外低内高。从圈足露胎和碗底釉层鲜明利索的分界来看,圈足是在碗体全部上釉之后再旋挖而成,干净利落。足底所露胎骨,色泽米黄,局部有火捺,胎土淘洗细密,烧结精实。碗身外壁口沿下浅刻弦纹一匝,其下刻划简意连枝花纹,用刀深斜,笔画简约流畅,尽显连枝花卉上下婉转曼妙之姿。釉水沉积变化,又得深浓淡浅之妙。碗施青釉,橄榄色,釉面玻化程度很高,发冰裂纹,是金代高温窑炉的典型作品。
此罐形如鼓炖,盖面微隆,其上阴刻简易牡丹纹一组,花瓣居中,以竹篦划经脉,茎叶散作四周,曲折优雅。盖缘贴烧七朵花样乳丁纹饰。罐身外鼓,下腹起圆棱状弦纹一周,其下对应盖缘,亦贴饰乳丁。罐平地无圈足,底部略微内收,旋坯痕迹清晰可见,表面散布褐色火捺。胎色灰黄,质地细密。盖罐内部素胎,外部罩青釉,釉色青翠明快,釉层中可见细密气泡,是耀州青釉器的典型特征。
1986年陕西耀州窑遗址曾出土一件类似的鼓墩盖罐,纹饰和形制十分相似,且里面更有数枚围棋棋子,可知此类盖罐的用途应是用以盛纳棋子。其形制似鼓,或取义「一鼓作气」博弈到底,见《中国陶瓷全集宋(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编号132。
参考:鼓墩盖罐 陕西耀州窑遗址出土
《中国陶瓷全集宋(上)》,编号132
此壶小口,口沿似玉璧,壶身呈梨形,肩部一侧开短流,流身略微弯曲,斜口,便于出水而不滴洒。肩部另一侧黏烧环柄,柄身作U字形。肩部刻饰覆莲花瓣。壶身刻连枝牡丹纹,牡丹或垂或仰,用刀深峻斜出,得花肥叶厚之感。花瓣之上再以竹篦刻划经络,随意而到位,不着匠气。圈足及底部刮釉,胎骨灰白致密。壶身内外通施青釉,釉色青郁。此壶细节处,如壶口、壶把,皆不失精巧匠意。此类梨形小壶还可参考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耀州窑钱纹小壶,除壶身纹饰不同外,其余部分同出一辙,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两宋瓷器(上)》,商务印书馆,1996年,编号131。
参考:耀州窑钱纹小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两宋瓷器(上)》,编号131
此炉口折沿,圆唇,直颈略微束收,颈上印饰云纹,此类纹样颇为少见。溜肩,腹部上下起两道粗筋,内印回字纹。下腹双钩弦纹两道,其内连印三组莲瓣纹。下腹承以三兽足,与腹部连结处作狮口大开,足底作兽爪,雄壮有力。全器施青釉,色如艾草,质若碧玉。至于胎体凹凸处,釉色或沉或浮,浓淡相宜。保利香港2014年10月曾售出一件耀州窑三足炉,款式和此件类似,唯颈部纹样有所出入,编号3415。
瓶唇口外翻,短肩内束,圆肩,鼓腹修长,慢收圈足,足略微外撇。肩部刻弦纹一周,其下刻草叶纹一匝,再下弦纹两道。瓶身满工斜刻缠枝牡丹纹,牡丹花叶肥厚,舒展自然,用刀快意大气,得其流畅线条,花叶如生。牡丹纹之下刻莲瓣纹,用刀更加随性,全然无凝滞刀锋。圈足挖制工整,底部尚可见旋坯痕迹,可知圈足分两次旋削而成。因古时淘洗工艺的限制,胎土中间有颗粒状杂质,旋坯常跳刀,于此器圈足底部明显可见。器罩青釉,釉色淡雅,深浓淡浅虽刀锋流转,刀痕处釉积而深,平面处釉薄则浅。底足露胎,胎色灰白,烧结致密。此梅瓶身线秀美,花纹流丽,乃是个中精品,不可多得。
宋代梅瓶为盛酒器皿,称为经瓶。梅瓶的称呼出现较晚,民国成书的《饮流斋说瓷》中有专门描述:「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此所谓于足微丰便是此瓶略微外撇的圈足,以增加稳定性。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瓶形制和装饰和此件类似,可资参考,见《中国陶瓷全集宋(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编号92。另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耀州窑刻花梅瓶可做参考,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两宋瓷器(上)》,商务印书馆,1996年,编号94。
参考:耀州窑刻花梅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两宋瓷器(上)》,编号94
参考: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陶瓷全集宋(上)》,编号92
此对胆瓶尺寸形制统一,瓶口方唇微侈,瘦颈,腹部下垂呈胆状,故以胆瓶称之。圈足工整,足底露胎,为火石红裹覆,略有跳刀痕迹。胎色灰白,质地密实。全器施青釉,色如青梅,釉面点撒褐斑,东洋谓之「飞青瓷」,取褐斑在青瓷上「放飞」之意,见小林仁,《国宝『飞青瓷花生』考》,载于《龙泉窑瓷器研究》,北京,2013年,403页。
日人常以此作为花器,又以「花生」称之。实则早在宋代,胆瓶虽为酒器,但也被作为花器使用。如「堪羡纱窗,胆瓶斜浸,浅酌低讴,人花双洁。」(李曾伯《醉蓬莱(和韵)》)是为酒器;「冰盆荔子堪尝,胆瓶茉莉尤香。」(刘克庄《清平乐(居厚弟生日)》)是为花器。此对胆瓶成双成对,就更为难得。
炉撇口宽折沿,颈部较高扁腹下收,肩部起棱线一周。底微下凹,腹下承三素面足,通体为黄釉,足底露灰白色胎。口沿,肩上弦纹及腿脊部分突起,出现出筋工艺。
宋代仿古好尚,除了宗教礼器仿自上古青铜器之外,这一风气也影响到日常的用具。鬲式炉仿自商周青铜鬲,青铜鬲本为烧煮的炊具,宋代龙泉窑仿制的鬲式炉,取青铜鬲的圆鼓腹,将空心三足变作实心,去掉双耳,口沿外折,便成了当时最为流行的香道具。
宋代用香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者散末,所以需要炉中填满细香灰埋炭加热出香。鬲式炉的鼓腹非常适合控制温度,而厚实的胎体亦不至于骤热开裂,且体量轻巧,形态古雅,故皇胄士族之家多用之。此炉整体造形端正浑厚,曲线流畅,釉面纯净柔和,置于案间,得有瓶炉三事之趣。
参考:宋 龙泉窑三足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两宋瓷器(下)》编号121
长颈,下粗上细,颈部有一环棱,颈下部有轮状出沿。鼓腹,下承四面镂空瓶托,分四棱,印卷草纹印,下承四足。通体施青釉,釉色匀净。本器上半部亦称「军持」,本为印度民族日常生活用具,后因佛教流行,多用于贮水、凈手等。又因其外形像「吉字」,亦称「吉字瓶」。本件为瓶与托一体式,造型稀见,成组出现,颇为难得。
碗圆唇,略微内敛,腹部斜躺微鼓,圈足外浅内深,露胎,表面施罩「芝麻酱」化妆釉,局部露出底层胎土,质地厚重。器内外裹蓝色乳浊釉,口沿挂釉较少,呈淡棕黄色,其下随釉层变厚而出天蓝色。因多次施釉,釉色略有深浅变化,似流云行空,釉层密布气泡,又似密雨急来,外壁一处棕眼黑色矿物结晶随釉水流成一线,又似天裂。此碗虽素,细观有大美无常。
盘圆唇,芒口,腹斜淌略微外鼓,圈足修削工整,微撇。盘心刻龙一只,龙作降式,口大张,目圆瞪,角后伏。须发喷张,鳞爪飞扬。细观则见线条为单刀所刻,然而入刀角度颇具变化。龙身线条入刀较斜,鳞爪细部则以较垂直的角度可成。此盘纹饰气韵生动,毫无凝滞,非成竹在胸的熟练匠人不可为之。盘施白釉,釉光含蓄,色泛牙白。盘心零星可见褐色突起的小点,盖因古时胎土手工淘洗工艺的局限,胎土中残留含矿物的杂质,在釉水包裹下,经高温窑火烧结而成。此为重要的时代印记,不可不查,亦添古趣。盘外壁及底部多有釉水凝结,即俗称的「泪痕」,为另一重要的时代特征。盘口即圈足底部露胎,胎质极为细密洁白。
此盘尺寸颇大,直径盈尺。英国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藏有一件金代定窑龙纹大盘,编号 PDF.159,形制、尺寸、装饰和此件拍品极似。惟彼件釉面划损痕迹严重,不过其釉质及龙纹装饰,和本件拍品如出一手。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亦藏有一件金代的龙纹大盘,编号,和此拍品一样芒口,且盘心亦可见突起的褐色芝麻点,惟彼件龙纹刻划稍逊,不如此件拍品的龙纹鲜明生动。
参考:金代 定窑龙纹大盘
英国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藏
茶盏敞口,斜壁向下收窄,小圈足。内外均施黑釉,釉色匀净,釉色颇为光亮。黑釉可衬托汤色,与茶汤形成完美的视觉美感。磁州窑烧造的绘高丽(磁州彩绘)、黑地白搔落、白地黑搔落、刻花褐彩等作品,磁州黑釉茶盏也是其中之一,深受茶人喜爱。
盏敞口,口以下内收,圈足,内外施黑釉,釉面满布油滴斑,如繁星闪烁,令人目不暇接。釉含铁量高,盏口呈铁色,除足墙无釉外,足底满釉,外壁口处釉面略不匀。
当阳峪窑酱釉瓷器造型丰富,除了陈设用瓷外,日常生活用器较多,包括碗、盘、碟、盏等。六出花式口,弧腹,平底,有采用覆烧工艺而致的芒口,时代特征明显。釉色匀净润泽,器型设计优美。本拍品胎体轻盈,酱色纯正,造型美观轻巧。
金 磁州窑双狮枕(11-20万)
款识:壬辰年冬月,平邑駚宅置
本枕背对卧姿双狮造型,双狮侧首瞪目,生动传神,上托如意形枕面,枕面两端随双狮首翘起,向内形成弧面。通体施黑釉,上绘褐彩花纹三组,花纹绘法流畅自如,线条粗线长短,疏密有致。其色如铁锈,又称铁锈花,是以含氧化铁的贫铁矿石作绘料,在施黑釉的瓷胎上绘制,经焙烧后而成。此种装饰流行于北方,以磁州窑为代表。枕底部书「壬辰年冬月,平邑駚宅置」。
瓷枕是我国古代的夏令寝具,它清凉沁肤,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唐宋时期一度广泛流行,宋代各窑曾大量烧造。狮型器通常有镇宅、辟邪之功用,寓意祥瑞。本件金代磁州窑双狮枕,造型生动,釉面光泽莹润,且兼具实用与欣赏双重价值,实为瓷中精品,与本件相近之磁州窑黑釉褐彩双狮枕例十分罕见,可谓孤品。
杯敞口,口以下渐敛,平足。器内外通体施白、黄、绿三彩釉,器外壁刻六条弦纹,纹内印具有西域风格的纹饰与联珠纹。整体色泽艳丽饱满,装饰丰富华丽。
碗敞口,弧腹壁,浅圈足。器内外壁以黑釉为底,交织黄釉花纹,有如鹧鸪羽毛之斑纹,故称「鹧鸪斑」。此类装饰风格是吉州窑瓷器所特有,其花釉富有变化,色调协调滋润,地方特色浓郁。
拍卖时间:2017 年4 月4 日 上午:11:30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望野博物馆编辑,望野博物馆一家中国著名的老窑专业级私人博物馆,想要了解的朋友们可以去拜访!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也可关注我们的微信号:shgudong 阅读更多精彩的文章。
购买古董、参加拍卖加微信:15201921803(微信号:guwanyuansu)
鉴定与古董买卖 请加微信:shgudong (给我们留言)
全国热线:4000897882
订阅古玩元素网,请扫一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