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明面上仍是日渐式微的英资掌控香港经济的局面。彼时,会德丰、怡和、和黄与太古并称英资四大行,从事的行业包括航运、银行、贸易、房地产等。
但是,平静的水面下却是暗潮涌动——华商正在崛起:彼时包玉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船王之一;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也已经上市,成为地产界举足轻重的新贵。
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前几年,是香港航运业的黄金时期。1967年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封锁苏伊士运河,此举令欧亚航线被迫伸长,对油轮的需求大增。彼时主营船务的会德丰联手船王包玉刚赚得是盆满钵满。
但是,战争总有结束的一天。到了1974年,苏伊士运河重开,石油危机爆发,香港航运开始下滑。
而船王早已嗅到航运危机的到来。在70年代后期航运业衰落苗头初露之时,包玉刚就开始为自己移师陆地做准备了,开始逐步从航运业上套现并寻求转型。
那个年代,房地产行业无疑是最适合的目标战场,而九龙仓则是最大的猎物。
九龙仓由英商保罗·渣打于1886年创立于香港,原先是香港九龙尖沙咀最大的货运港。当时的大股东还有怡和等大洋行。
随着九龙仓的不断发展,香港当时有个说法:谁拥有九龙仓,谁就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的货物装卸、储运及过海轮渡。
但九龙仓的价值还不仅仅在于航运,最有价值的恰是地皮本身。70年代末,香港地产极其火热,九龙仓的码头货仓所在的地盘都属于香港黄金地段,但怡和洋行主政下的九龙仓经营不善,完全没有发挥出资产应有的价值。
1978年,九龙仓股价一直徘徊在13至14港元之间,总市值不到14亿港元。这笔被低估的资产,令各大地产商垂涎不已,只是悍于怡和洋行的威名,一时无人下手。这像极了宝万之争爆发前万科的状况。
第一个出手的是当时已经跻身地产新贵的李嘉诚。李嘉诚出生于1928年,当时刚刚进入50岁的知天命之年。李嘉诚认为九龙仓的价值严重被低估,便悄悄在二级市场买入九龙仓的股份,一路潜伏增持至20%。
尽管李嘉诚的吸筹在暗中进行,做足了保密措施,但如此大的动作在股价上早有反应。怡和洋行尽管后知后觉,但终归不傻,旋即发起保卫战。怡和开始在二级市场上高价增持九龙仓股份,巩固自己的控制权。
怡和的反击引致股价继续飙涨,阻碍了李嘉诚进一步增持的计划。尽管怡和自有资金捉襟见肘,但是却能从同为英资控股的汇丰银行获得巨额的资金支持,顺便让汇丰为自己站台。
如果李嘉诚要继续高价增持,强攻九龙仓的控制权,势必要同时与怡和、汇丰两大财团正面对抗,胜负难料。彼时,怡和洋行虽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是汇丰仍牢牢掌控香港的金融和经济命脉,没有哪个地产商敢真正开罪这个香港最大的金主。
不愿同时得罪两家英资巨头的李嘉诚,再三权衡下,决定退出这场收购战。但超人毕竟是超人,退出比进场更经典,好戏才刚刚开始。
李嘉诚没有把股份卖还给怡和,而是找到了船王包玉刚接手。日后,船王则帮助他入主和记黄埔。和记黄埔同样手握大量优质土地,是超人梦寐以求的战略资产。
这实在是一招妙棋。一则,船王包玉刚财雄势大,又急于“弃船登陆”,自然愿意高价接盘。二则,汇丰银行当时亦是包玉刚的旗舰公司——环球航运的第二大股东,并且有大量的贷款放于环球航运,两者荣辱与共,船王顺利登陆,汇丰也可大获其利。三则,包玉刚同时是汇丰的董事,通过此役李嘉诚与汇丰的关系大为改善,为不久之后收购和记黄埔铺平道路。当时和记黄埔由汇丰控股,但汇丰早有意为和黄寻找合适的买家。
接手李嘉诚所持股份,再加上二级市场增持,手上拥有近30%九龙仓股份的船王,带着自家女婿吴光正进入了九龙仓的董事会,这让怡和始终如鲠在喉。
几个月后,趁着包玉刚远行英国之际,怡和洋行发动突袭:在香港各大报刊公开宣布以2股置地公司的新股和75.6港元面值的10厘周息债券,合计100港元的价格换取1股九龙仓股票,此价格大概比九龙仓当时的股价高出42%。
难得遇上天上掉馅饼的事,股民纷纷向怡和出售自己的股票。怡和的算盘是,当时已经是周末,即便是包玉刚返回香港也很难在一两天内筹集足够的资金继续开打,到时生米已经煮成熟饭。
但船王毕竟是船王,见惯了大风大浪,岂能阴沟里翻船。得知消息后即刻赶回香港,经过紧急商讨,在不到48小时内,向汇丰银行借了15亿港元现金,并公开宣布以每股105港元现金收购九龙仓的股票。
实打实的现金收购,并且开价比换股价还要高,让一众股民在交易柜台挤破了脑袋。而自知无力回天的怡和也是当机立断,将自己的股份卖给船王,换得现金离场。
自此,九龙仓正式从老牌英资企业成为华资企业。这也奠定了包玉刚家族在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地位。
经此一役,四方共赢。船王顺利登陆,怡和高价套现离场,汇丰股债两安全,李嘉诚不仅获得巨额利润,还为日后拿下和记黄埔铺平道路。
可以说这一场收购战,奠定了两大家族未来商业帝国的根基。包玉刚家族凭借九龙仓成为香港地产巨擘自不必说,李嘉诚在将和记黄埔收入旗下之后,形成了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的双旗舰格局。一直到2015年长和系重组,和记黄埔变身长实地产,这一旗号才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