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潮沉思录
这里是一个公开陈述和议论的公众号,在这里,我们容纳不同的意见,尊重独立发言的精神,尊重言之有物的内容。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刘润  ·  刘润:陪你逛逛胖东来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新潮沉思录

重阳说古

新潮沉思录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10-28 18:47

正文

今天是重阳节,重阳的叫法很多,菊节,茱萸节,女儿节,比较准确的叫法应该是重九,就是取九月九日之意。因为易经以九为阳爻,重九便是重阳,显然重阳是个有巫术色彩的节日。重九之为节,亦古矣。现在我们能见到最早提及的文献应该是《西京杂记》里提到,汉武帝时宫中就在此日,登高宴会,赏菊饮酒食糕,佩茱萸以祛时晦。《西京杂记》的作者历来有争议,孤证难免不立,但至少到了魏晋,重阳已经是全国范围内流行的大节日,曹丕,周处都留有文字描述,节俗已经和今天没有什么差别。应该说重阳是一个非常古老而生命力旺盛的节日。今天我来说的是民俗与传说中的重阳,一个神秘的重阳节。



我们对重阳最早的记忆,许多人应该都来自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堪称唐以来重阳思亲诗的魁首,脍炙人口。这里对当时重阳节俗的描述显然和我们今天差别不大,登高望远,饮酒高会,大约只有茱萸这种重阳代表性植物,今天我们已经不太多见。我们所熟悉的重阳神话是六朝人写的恒景随费长房学道,于重九日举家高会,配茱萸,饮菊花酒,回来时发现家中鸡犬皆死,家人得以无恙。这个故事里的费长房因为日后被收入八仙评话,随着八仙故事的流行而在民间格外著名。这是很有意思的,原本正牌八仙的徐神翁今日已经谈者寥寥了,作为中间人物的费长房的传奇故事还没有衰减。


这个故事其实很好表明了魏晋人对重九的态度,重九是一个类似于上巳祛除晦的节日。这里的晦是一个颇为抽象的概念,属于天地时序的不正之气,类似于一些人出门要看黄历里的吉凶方位,今天还可以见于日本的阴阳道。日本的阴阳道从中国学来这个概念又和本土固有的死亡禁忌结合,多少有些变本加厉。茱萸是一种香气浓烈的菊科植物,用浓烈的香气祛除不祥是中外通行的办法,西方魔鬼的特质之一就是浓烈的硫磺味,与之针锋相对的当然就是香料,所以在重阳节佩戴茱萸,或者以少量茱萸下酒,主要是在祛除时令带了晦气。


秋高气爽,和三月万物初生不同,此时气温也开始逐渐下降,人们趋向于高处放松精神。上巳日是在流水边郊游,这个习俗延续千年,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曲水流觞这样风雅的余韵,而同样是祓禊,重阳却是登高的。有学者就认为登高这个习惯可能要到魏晋时才正式进入重阳节俗,之前重阳宴会并不需要在高处。比如南方的周处就没说重阳要登高只说要茱萸插头,但曹丕确实说了享宴高会,毕竟本来秋天就是登高望远的好日子。这种登高的引入,可能是道家玄学方术的流行有关。道家入山是讲求时令的,而重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日子。传说中的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正是在这一天白日飞升的,这一天被道士们认为是适于在山中炼制丹药,制造药酒,访仙求道的好日子。



这其中当然也有秋猎,秋狩的遗留成分。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也很重视在重九,这一天一般是组织集体射猎比武。六朝时这种习惯也随着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六郡良家子,幽并游侠儿,立乘争饮羽,倒骑竞纷驰”说的就是六朝时北方重阳的活动,这种习俗日后在辽金时代还能见到,其中踏秋的成分多少为中原文化所吸收和登高结合在一起。今天同学们的秋游就可以追溯到这里,而春游是则来自上巳和在唐中叶被二月二吸收的正月晦日。


说完了登高和茱萸,当然我们不能离开菊花,今天我们的记忆里,“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菊与重阳已经是一个密切联系的事物,或者说是重阳的绝对主角之一。重阳干脆也被叫做菊日,事实上菊本来就是重阳节俗中最早出现的节日标志物。导致老子变汉贼的篡贼曹丕,曾经在重阳节送给大臣钟繇一束菊,这就是很有名的《九日与钟繇书》。曹丕当然不是奇怪到会送鲜花给一个老头,这里的菊花用途说的很清楚“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飧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无论周处还是曹丕都沿用古历,称九月为无射,这是指在十二律中,从十一月始,以第十律无射律代表九月。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人天共感,音律按礼的要求也是合乎日月时序之行的,以十一月为冬正月是先秦古制。为何名为无射,曹丕解释的很好,秋风肃杀,“群木庶草,无有射地而生。”古人于重九日独重菊花,也正是因为菊花临风绽放,秋日独艳。在方术中,菊花无疑蕴含着某种神秘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可以无视使万物凋敝的秋风,带着太阳的热力而绽放。因此菊花除了供文人雅士赏玩外,吃掉它无疑是一个养生的好办法,比如我前面提到的还来就菊花,这里一般来说不是来看菊花的,是说来喝菊花酒的。



菊花无疑是打开方术的重阳的一扇大门,这一天饮用菊花酒,食用菊花糕,还可以制作菊花枕,菊花茶貌似这个时期也已经发明了。抱朴子里说,有南阳有甘菊水,饮者长寿至四百五十岁,这里恐怕是泉水,但是六朝人仿其意用小甘菊泡山泉水饮用,应该就是菊花茶的原型。当然就像前面说的,这一天本来就是制造仙药的好时机,无论酿酒还是种植某些作物,比如罂粟据说就利于在这天种植。


这方面或许最有趣的是唐朝人,唐朝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华古典文明的一个巅峰,到了更繁荣的宋朝,唐人属于酒与仙的风流将慢慢让位于市井乡谈,汉唐互称是有某种精神内涵上的互通的,比如唐人对仙术的追求算是古典时代的一个顶峰。唐朝蜀中道教达到极盛,比如天师这个称谓,在唐朝就不是张氏正一道的独有称谓,甚至蜀中还有一支天师嫡系,本来天师道历史上就是极盛于川中,乃至初代天师也是飞升于阆中云台山。唐时,梓州仙人元子据说于大中十三年九月九日白日飞升,因此天下道流药贩于九月八日晚聚会梓州,昏夜开市,交换各种药材,黎明而散。显然这种夜市除了生意上的往来,更多的意义是在追求仙人的遭遇。



当然除了鲜花美酒,还有糕点,重阳是有食糕的传统的,这里的糕显然是取义于高,登高而食糕,取得步步高的意思。此意甚美,就和菊花一样,食糕的传统也是自汉魏以来就源远流长的。一般来说重阳糕都是蒸糕,当然这也和气腾腾之相有关,而且以花糕为多,多少都是要带点果馅做妆点的,这和重阳养生的传统是有关系的。清代的北京的重阳糕就是典型的一种,用几层糖面中间撒果仁重叠蒸制而成。


说完了重阳的几个特色,最后来讲讲重阳的一点趣闻,历史上并不是每一个重阳都发生在农历九月九日,这是挺不可思议的。容斋续笔说,唐开成二年因为公主出嫁人手不足,京兆尹归融请示把当年的上巳游宴改成了三月十三日,文宗批示,上一年的重阳节居然是发生了九月十九日,可以遵照执行,则开成元年的重阳节以朝廷法令的形式被延后的十天。当然最风流的无过苏东坡流放琼州,以菊花开为期,十一月望日泛舟海上过重阳,则学士风流天下无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