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一:因为需要现金,住在上海的小王,急匆匆的找到了一台农行的ATM机,可是,让朋友惊讶不已的是,他根本不用银行卡,看似简单的几步确认后,5000元现金就取了出来,小王告诉朋友,这是银行的人脸识别系统,可以随时支持取现。
画面二:家在山东的老赵,是当地有名的蔬菜生产大户,他每年需要大量的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农资支持,和往年不一样,他通过农行的“惠农E通”平台,来寻找符合自己需求的农资供应商,因为这些供应商的产品来源、产地、批次、编号等信息,都能随时查的一清二楚。
画面三:这两年张恒发展不错,他在深圳开了一家小型代工企业,专门为客户生产手机零配件,这不刚来的一笔订单,但他需要80万的周转资金,通过农行的“微捷贷”,仅仅3分钟之后,这笔款项已经在手机上显示申请成功。
……
“我们目前处理的交易量,日均可以达到5.5亿笔。”说到这些数据,黄荣的语气非常平静,这些对他来说感觉都很平常,他目前担任中国农业银行数据中心的高级专家,作为客户存储、交易数据的守护者,他更清楚背后的责任。
在中国农业银行高级专家黄荣身后,就是坐落于上海自贸区的中国农业银行数据中心,这也是其“两地三中心”之一。尽管黄荣没有过多介绍,但每一个到场的人员,都知道这个数据中心的重要性,门口检查森严的安全警卫,更是为这个数据中心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中国农业银行数据中心成立于
2005
年
11
月,占地面积
122
亩,总建筑面积
12.9
万平方米,机房区建筑面积
3.6
万平方米。“在建成当初,这里一度还是亚洲最大的数据中心。”对于这些,黄荣的言语中透露出自豪和骄傲。
园区不算太大,由18个建筑单体围成“四合院”式,分为机房区、办公区、培训区三大功能区域,面对大门的就是办公大楼,通过中间的人工湖泊,后面就是机房区,这也是数据中心的心脏地带。
按照中国农业银行信息化银行发展战略,构建完成了“两地三中心”。同城数据中心位于上海自贸区,距离生产中心
6
公里,机房区建筑面积
1.53
万平方米。北京数据中心位于海淀区中关村创新园,总建筑面积
24.9
万平方米,机房区建筑面积
8.7
万平方米。
“数据中心总共运营
1.2
万台套设备,人员规模不到
800
人。”黄荣透露。
作为国有大型上市银行之一,中国农业银行目前的市值高达1.36万亿元人民币,在国内所有上市银行中排名第三位,目前最新的资产管理规模高达20万亿元人民币,除了国内36个省域数据中心外,还有22个驻外机构,全网营业机构达到2.3万个,而这些机构数据的安全和存储,都要依靠数据中心来完成,其存储、交易量每年高达2000亿笔。
中国农业银行数据中心运行规模日益扩大,生产网络连接
36
个省域数据中心,
2.3
万多个全网营业机构。随着中国农业银行国际化战略稳步推进,已连接纽约、法兰克福、新加坡等多时区境外机构,为数以亿计的全球客户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金融服务。
在大数据、高并发的运行压力下,数据中心采用网络流量镜像技术构建了中国农业银行核心业务的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全行关键交易路径运行情况,全量输出全行交易数据。全行核心系统主要
业务服务连续性保持稳定。
“对于交易量的处理,我们数据中心也是连创新纪录,目前最新的日交易量峰值为
7.9
亿笔。”谈到这个成果,黄荣的神情非常愉悦:“就在去年春节前两天,随着过节需求的增大,我们的交易量也是创下历年新高。”
站在机房区四楼,面对四层楼高的交易数据显示大屏幕,很有一种长征火箭发射控制大厅的感觉,屏幕跳动的数据和图像,显示着农行
ATM
机、
APP
、手机银行等渠道的交易数据,以及外接的网联、快捷支付等的即时信息,还会呈现国内和海外所有机构的实时交易状况。
黄荣透露,就在这两年,移动支付和快捷支付的增长特别迅猛,而且目前占比都已超过
20%
,这也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再加上支付宝、微信等消费支付工具的大量使用有关,这在每年的“双十一”购物活动、春节红包发放集中的时间段都能得到很好的证明。
2009
年
10
月,农业银行前瞻性地做出了建设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
BoEing
)的重大战略决策,并以此为标志,开始由“银行信息化”阶段向“信息化银行”阶段转型。
2016
年,农业银行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信息化银行建设方案》,正式开启了“信息化银行”建设新征程。
当然,除了上述硬设备以外,黄荣坦承,新技术的大量使用,目前正在成为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他归纳来看,目前农行数据中心,已经在六大技术方面取得应用,他用六个字母来代替,即
A
、
B
、
C
、
D
、
M
、
S
。
“所谓
A
,就是
AI
,即人工智能。”黄荣透露,随着智慧银行方向的确立,就在
2018
年,中国农业银行首次在业内推出
ATM
机人脸识别取现,这也就是在本文开头看到的小王取钱的一幕,无需用卡,远程人脸识别来完成风控,进而快速取现,这一技术目前已经推广到手机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