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让读好书的人,先知道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华商报  ·  张伟丽再度卫冕金腰带! ·  3 天前  
华商报  ·  张伟丽再度卫冕金腰带!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49年以来最真实、最深刻的影像:人的神态反映了时代的好坏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 公众号  ·  · 2025-01-21 20:00

正文


▲1996年,上海模特姚书轶在闹市中展示Dior礼服 ©刘香成

叔本华说: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时代表面上汹涌澎湃,但深处也有暗流涌动 ,只要有变化,人的面孔就会变得不一样。刘香成就用镜头记录了中国的这种沧桑巨变。


▌人的神态,足以反映一个时代的好坏

1976年,毛泽东逝世,刘香成 以《时代》周刊首席摄影记者的身份 回到中国,戴着黑纱的人面对他沉默不语,但他从他们的肢体语言和眼神里感受到了变化。

“他们的神态和1969年的中国不同了,他们的身体语言表明他们放松了,阶级仇恨减弱了,他们把包袱放下来了。”

刘香成这句话如今读来令人感慨万千。时代塑造人,某种程度上人就是环境 的产物,人的神态,足以反映一个时代的好坏。但愿中国人永不再有1969年的神态。

1976年, 广州, 戴着黑色袖章以悼念毛泽东的市民在珠江岸边晨练 ©刘香成
那时,刘香成有一个预感:新的时代要来了。摄影大师布列松 记录了20世纪的变化, 他想像布列松一样,记录这个古老国家的变化。

“我意识到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了,我想要报道毛泽东以后的中国。”

这个决定影响了他一辈子。时代在他的镜头下凝固,历史在他的照片里沉淀, 刘香成从此 成为 “新 ”中国最忠实的记录者。


▲1978年,上海人民公园的情侣 ©刘香成

▲1980年 云南西双版纳追求时尚的年轻人 ©刘香成

▲1981年,大连理工学院,轮滑者 ©刘香成


▌那个时代,全世界关于中国的影像, 60%都是他拍的

对于当时的美国和西方来说,中国是极其神秘的。哈佛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费正清曾说,在尼克松访华前,美国派往月球的人都比到中国的多。 刘香成 在那个时代决定回到中国, 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刘香成也拍政治人物,没有颂扬,也没有贬低,没有隔膜,他把人当作是人 那时候,吴祖光教他吃螃蟹,新凤霞给他30岁生日画寿桃;当时年轻的李肇星还是一名科级干部,在黄山一起帮他扛摄影器材。

▲198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与时任外交部的李肇星 ©刘香成

▲1981年,北京, 溥仪的弟弟 溥杰 ©刘香成
陈丹青曾如此评价刘香成的中国之行:“刘香成终结了此前西方的中国影像。他追踪这个巨大国家在毛逝世之后的庞然骚动,这骚动,不但大幅度改变了中国,目下正以未知的方式与能量,改变世界。”

毫不夸张的说,在那个时代世界上流传的关于中国的影像,60%都是刘香成拍的, 他的作品影响了西方整整一代人看待中国的方式。

▲1980年,上海一对新人在照相馆拍婚纱照 ©刘香成

▲1980年,上海 ©刘香成

▲1981年,北京故宫,“尝起来马马虎虎”,一个年轻人这样评论可口可乐的味道 ©刘香成

▲1981年,北京月坛公园里的情侣 ©刘香成

▲1981年,北京最早接受双眼皮手术的女子之一 ©刘香成

1981年,恢复高考后 天安门广场 上读书的人群 ©刘香成

▲1982年,新婚夫妇乘坐从北京开往哈尔滨的火车 ©刘香成

▲1982年 河北 ©刘香成

▲1996年,温州 ©刘香成
▲1996年,黄永玉 ©刘香成
▲1997年,巩俐 ©刘香成


▌一本引人入胜的摄影集,藏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刘香成的镜头下,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对于他的拍摄与记录, 理查德·伯恩斯坦曾如是评价道: “这是1949年以来,关于这个国家最真实也最深刻的照片呈现。”

刘香成自己也说:“这个国家值得我用一生去记录。” “我希望我的摄影能够消解猎奇的滤镜,从而帮助世界理解更真实的上升时期的中国,也让中国人更加了解自身所处的时代。”
一张图片,记录了时代某个故事的细枝末节, 而很多照片的堆积,便能构建起一个巨大的真实。 摄影,绝非按下快门那么简单, 一个摄影师,要从生活细节中寻找乐趣,要细腻地观察生活, 一张照片如果值得被看了又看,必然是在情感上打动了观看者, 图像的力量是巨大的,其能够折射出的,是一个更大的历史、生活的价值。
为此,刘香成将他的190幅摄影作品+9幅私人影像,集结出版, 造就了这本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 《刘香成 镜头·时代·人》。
可以说,它是刘香成个人的巅峰之作,也是一本“致敬历史,面向未来,独一无二的摄影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