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市场讨论
5
月份的金融数据比较多。
环比和同比如下,同比肯定是不好:
M2
和
M1
增速进一步下探:
尤其是关于M1增速的争议比较大,
同比增速-4.2%
,M1是流通中的现金+单位活期存款,其中单位活期存款是大头,可以看做是全社会的企业、事业、机关等经营实体的现金流,用来买材料,付工资什么的,同比下滑说明
企业的经营活动在收缩
。这点跟其他的经济指标是相互印证的,比如税收的下降。
还有一个影响是禁止手工补息(可以理解为高息揽储的一种方式),企业活期存款是
m1
的主要组成之一,禁止手工补息以后很多企业都把原本的高息活期存款都拿去买理财产品了,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是债券。
其实今年以来大家看到很明显的现象就是金融数据的不断“低于预期”,有几个原因。
第一是金融数据本身在挤水分。
今年一季度国家统计局优化了金融业增加值的季度核算方式,以前看存贷款规模,信贷容易虚增,现在主要参考
金融机构利息净收入等指标
,对信贷规模的要求明显减弱。
同时政策对于资金空转的监督也在明显加强,去年人大对央行提的重点要求。因为本身此前金融系统内就存在大量低效的存量贷款,央行近期目标之一是盘活存量贷款。
第二是发展模式和阶段的变化,导致整个经济总量看起来是在“去金融化”。
此前的地产和投资模式下,社融对经济周期的参考性很强,信贷的同比增速会领先于经济周期。因为地产销售回升,居民存款和贷款转化为企业存款,房企现金流改善,地产后周期景气度扩张,经济好转。
房地产是最大的货币蓄水池
,因为这个模式的杠杆率太高了,一下子透支的就是普通家庭未来二三十年的现金流,数值上反应是2012-2020年期间新增房地产贷款占总新增贷款的比重均值为32%,2016年两者之间的比值一度达到了45%。
所以
社融的坍塌本身并不像过去那样有太大的分析意义,中国信贷派生时代和中国土地财政时代一起,完成了他们阶段性的历史使命,开始无法逆转的走向下坡路。
这个时候看到信贷增速的下滑,反而是中国未来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
单独看前五个月的经济数据,也并没有社融表现得这么差,
CPI
、
PPI
、
GDP
、出口、消费等都说得过去,差的就是地产和投资。
所以权威人士在社融发布之后也称,历史上,主要发达经济体都曾关注过类似的总量指标,但随着金融脱媒加剧,又逐步
淡化并放弃盯住这些指标。
认识到这一层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这种分裂对于投资的影响。
先说一个心理上的,我觉得A股的投资者都需要做好
百年大变局的心理准备,很多事情跟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挣钱的时候都是自己牛逼,选选股会择时,现在或者以后如果不挣钱了,都特么是政策的锅,大环境不好。但其实雷霆雨露均是天恩,我们都是时代洪流中的一份子。
其次是资产价格上的。
很多依附于传统领域的资产价格,当前就是处于
通缩
的状态,典型的是茅台价格,所谓的高端白酒文化,有一部分可以说是依附于中国土地财政的寄生文化。
土地财政不行,M1不行,对应的茅台的金融属性就不行,所以现在批价止不住的往下跌。这个影响目前还在持续,我认为短期
难以看到反转
。
其次是我们的主要的股指,
都被金融股和消费股绑架,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基本不可能有整体牛市。
......
对我们的知识星球感兴趣的,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加入
,
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留言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