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识局
欢迎关注识局!我们提供一手的政策资讯,并有丰富的线下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获奖公布!真的有被这些照片惊艳到 ·  昨天  
人民日报  ·  【夜读】让自己保持成长的3件事 ·  3 天前  
澎湃新闻  ·  被“放假”8年的煤矿工人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识局

图文回忆:南京长江大桥——暂别,为了更好再见

识局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1-06 10:18

正文



文/识局小秘书整理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2016年10月28日起,南京长江大桥开启了为期27个月的维修历程。
 
在细雨濛濛中,它与大家暂别,从当晚22时正式封闭上桥通道,到半个多小时后最后一辆车驶离大桥,喧嚣了近半个世纪的大桥变得前所未有的安静。


翌日——施工后的首个工作日,扬子江隧道和长江隧道都迎来早晚高峰的强势车流,面对这一股堵车风波,相关负责人不得不建议,往后在周一的早高峰,部分车主尽量选择从沿山大道通行。
 
大桥的重要性也由此可见,虽然它不可能时刻被提及,却已在无形中融入了市民们的生活中。


谈及南京长江大桥,它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1960年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14年7月入选不可移动文物,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那么,这座曾经上过语文教材课本、拥有多年历史的大桥,曾富含了多少积厚流光的故事呢?

小学课本中的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差点不姓“南京”
 
早在1927年,国民政府曾邀请美国桥梁专家华特尔来南京实地勘察,因水文复杂、地质条件差等因素,专家留下一句话:“在南京造桥,不可能。”
 
之后的选址中,长江大桥有7个方案备选,其中芜湖有4个备选桥址,在南京有3个方案。7个方案经过反复比对,通过对施工难度、造价和经济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综合考量,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的设计师们最终认为,还是南京下关宝塔桥的方案最优,这才有了现在的南京长江大桥。



大桥成功建立之后,也考虑到了建设隧道以防桥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日益发展的水路交通运输,然而由于造价过高,最终选择了公路铁路两用桥的形式,直至近年才建成了长江隧道和扬子江隧道。


经历过“被否认”,也经历过险遭“淘汰”的窘状,这座大桥的筑起可谓跨越了重重难关,从最初的“不可能”变作“肯定”,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变作如今的巧夺天工,它最终还是屹立在长江的上端,这其中更是遭遇了不少的风波与坎坷。
 
好在,这一路都坚挺地走了过来。



历史上的它
 
1960年,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动工,于1968年全面建成通车。
 
当年,大桥工程刚上马,正遇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当时的多数工程技术人员还很年轻,仅有的经验学自于苏联专家。而苏联却在此时撤走专家,撕毁合同,中断钢梁供应,本就巨大的工程更是在原先的难度上得之增加。
 
直到1966年5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大桥仍在修建中。幸运的是江中的9个桥墩已在一个月前完成,任凭城里闹得地覆天翻,大桥的工地上依旧紧张有序。最终建设者们齐心协力之下,共同完成了目标。
 
1969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南京军区,在许世友上将陪同下参观了南京长江大桥。站在大桥上,毛主席问许世友,长江大桥能否满足战备需要?

毛泽东与许世友

为检验长江大桥的承载能力和部队的应急作战能力,1969年9月初,许世友上将决定从苏北调动一个装甲团从长江大桥上穿过,但对于能否圆满完成任务,许老则忧心忡忡:大桥建成,国人扬威,观瞻者络绎不绝。
 
军区常委会上,大家的反对声此起彼伏,主要集中在对大桥质量的担忧及对桥面的损伤上。许世友上将力排众议,与参建专家进行了反复论证,调来当时吨位最大、重达32吨的2辆重型坦克进行测试。
 
为防止坦克辗坏桥面,许老建议在大桥路面上铺设三四层草包垫,车队行走前用水浇湿,同时规定坦克在整个桥面行驶过程中严禁调整方向或调头行驶。
 
最终,在9月25日上午11时,整个车队全部通过大桥桥面。据当时媒体报道,有60万群众亲眼目睹这一蔚为壮观的历史画面,场面震撼人心。




短暂的离别,为了更好的再见
 
始于经济困难之时,经于文革,新中国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凝聚了多少心血,克服了多少经济、技术、水文、地质、天灾、人祸等困难与考验,方才建成了这一座壮阔雄伟之桥。
 
它承载了那个时代最典型、最完整的记忆,也记录下了各种不可磨灭的历史事迹。
 
无论是作为历史文物的它,抑或是作为旅游景点的它,都在岁月的洗礼中被世人所熟悉。
 
每一日的大桥上,既有匆匆而过的赶路人,也有停下脚步望向江水的游客,既有人漫步在沿途路过的江景,也有人微笑相拥,留念为永恒的相片。



而在先前的微博中,这个话题也同样成为了网页的聚焦点。


底下评论络绎不绝:




中国人对于“桥”的感受,可以说是有特殊情感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无数桥的意象,出现在无尽的诗词歌赋中。
 
而南京长江大桥所承载的,不仅是多年来的历史,更有太多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它经历过贫困时期勇敢的坚持,亦感受过普通人之间平凡的真实。好似一双眼,亲眼见证了48年来的点点滴滴,由最初的清澈无暇,至今日的饱经世故。


如今,这座已经48岁的大桥,终于在今年获得补缀,作为不可移动文物,也将同步进行文保修缮。这一次,它即将作出27个月的离别。不少市民表达出了内心的不舍,在临别之际参加了“暂别,我的大桥”活动,纷纷在大桥上拍照留念。


相信这一场短暂的离别,是为更好的再见,也期待2019年的南京长江大桥,能以其更完好的新姿态得以重现。



更多资讯、海量视频、专业财经金融信息,尽在识局网!还在等什么,赶紧进入:www.ishiju.com 



我们是识局团队!

读者投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人才应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申请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