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我很诧异,她女儿15岁,重点高中尖子班,在外人眼里,一直成绩优异、乖巧懂事,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失败”呢?
原来,前两天下了雪,天很冷,下班
回家后,她被冻得头疼、咳嗽,有感冒症状。
当时比较晚了,为了让女儿尽快吃上饭,她没顾上身体的不适,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准备晚餐。
但是,女儿对妈妈生病视若无睹,不但全程没有帮忙,还一个劲儿在那儿催:“妈,饭还没好啊?”
甚至坐上桌,还在抱怨:“筷子都没有,你叫我怎么吃啊!”
那一刻,她真的什么都说不出,一口气堵在喉咙里,只觉得悲从中来。
“我真不知道,自己付出这么多,怎么养出这么冷漠的女儿!”
“你说我惯着她吧,她从小也很独立,7岁时我上班,她就能一个人在家里了,学习也从不让我操心......我是看她学习辛苦,才想帮她多做点。
但我一个人带她,我容易吗?她为什么就一点不知道心疼我呢?”
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父母为孩子付出很多,却换不来孩子一句关心;甚至稍微一点不如意,还会招致孩子的埋怨。
我们通常把这些问题,简单归结为“溺爱”,认为孩子这是“不服好”,“把他管严点,让他多做点,兴许他长大才会反过来感谢你”。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格具有统一性。孩子的所有行为,反应的都是他背后的“整体生活画卷”。
冷淡撕扯的家庭关系
前几天陪上大学的表妹逛街,她接到家人电话,问过年放假回不回。表妹冷冷地回道:“不回。”
然后,就听到电话那头,她妈妈、大姨、姥姥轮番对她“教育轰炸”,大意是,“我把你养这么大,容易吗?”“你现在大学了,翅膀硬了,电话也不打,过节也不回,是要当白眼狼吗?”
表妹无奈地挂断电话,刚刚在电话里还“冷漠”、“强势”的她,瞬间眼泪汪汪。
从她小时候开始,她爸妈关系就不好,争吵、打架是家常便饭。后来,爸妈终于离了婚,她跟爷爷奶奶生活,但一家人的撕扯,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现在,她靠近奶奶,奶奶会数落:“你那个娘真是不争气,好好的家搞成这样......你看她关心过你吗?啥时候问过一句?”
她靠近妈妈,妈妈会抱怨:“要不是因为你,我会在他家忍气吞声那么多年?”“你以为他们真喜欢你吗,最重男轻女......”
她靠近爸爸,爸爸也开始吐槽:“要不是为了把你供出来,我用得着这么累吗?你不争气,你对得起谁......”“你那个妈,那么多年做了个啥?”
她说,小时候,无论她妈跟她诉多少苦,她都会回应,都会表示心疼,还会想各种办法,让妈妈开心,在爸爸、奶奶面前,也极力去维护妈妈......
“他们自己没有幸福的能力,还要把我也拉入不幸福的深渊。”
是啊,孩子哪里是不心疼父母,哪里是不想念长辈,而是和谁亲近,都是一种伤害!
被牵扯进家庭矛盾的孩子,向谁偏移,仿佛都是对另一个人的“背叛”,他们自然和谁都很难建立亲密感,久而久之,就会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
当我们责怪孩子不心疼自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作为“家庭风暴”中心的那个孩子,才是最无辜、承受最多、最需要心疼的人。
忽视感受的沟通模式
用她的话来说,在她家,“爱”是说不出口的词,而即便“关心”,也只会伴随着责备输出,她和家里的每一次通话,几乎都以“吵架”告终。
这让我想起知乎上一个提问:为什么中国很多孩子都不会考虑家长的感受?
妈妈说:“饿了?谁叫你中午不好好吃饭!该吃饭的时候不吃,活该你饿!饿死你!”
妈妈也怒道:“还问?还问!这一会儿问了八百遍了!再问踢死你!”
我们经常抱怨孩子,“说他两句他就烦,动不动就跟我大喊大叫。”但却没想过,孩子暴躁易怒的沟通模式是怎么来的?
如果,我们对身边的人,经常指责、抱怨,没有关心、包容,那耳濡目染下,孩子学会的也是不体谅、不心疼。
不管是糟糕的家庭关系,还是打击否定式沟通,孩子习得的,都是整个家庭的相处模式,要走出来,会非常难。
所以,如果我们要问,孩子为啥不心疼父母,答案可能是:
他们不是不想心疼父母,而是不会、不知道该怎么关心。
没有边界的管教和付出
“我不仅可以靠父母,还有父母的父母,反正他们还欠我一套北京的房子……”
这段话单看,绝对是啃老的典型。但当我们了解了张炘炀被父母操控的神童求学经历后,又会对他生起一些同情。
心理学上说,过度包办、控制,是对孩子自主意志的伤害。
在父母的干预下,张炘炀既没办法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也不想再完成父母的“期待”。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年纪轻轻的他,一点不心疼父母,反而觉得无业一身轻,想要“混吃等死”靠父母一辈子了。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对孩子骄纵溺爱,要么对孩子严加管教。
都是把孩子的事当自己的事,都是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也都是对孩子主体体验的剥夺。
在这种过度“关切”和“付出”下,孩子要么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以自我为中心,看不见别人的感受和需求;要么从没享受过自主的权利,只想要远离控制,证明自己。
“我们为孩子付出一切......”这到底是我们对人生的悲叹,还是对孩子回报的索求?
或许在我们说这句话时,就早该想到:孩子以后已经很难再孝顺我们了。
因为,相比是不是一个感恩的人,他们更害怕自己人生的掌控权,落到我们手上。
真正的感恩是怎么来的?
我们为什么会对别人表达感恩?是因为我们有成长、进步和收获,并且知道这些是怎么来的。
孩子也一样,当他拥有获得感、满足感,并知道这些好的感受,来自他人的帮助时,感恩之心,才会油然而生。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要培养一个感恩的孩子,更重要的是什么。
但让我惊讶的是,她跟我说的内容,竟然一个字都没跟女儿说!
生活中,我也遇到过很多这样的父母,一开始默默地做,做到后面,积蓄了很多负面情绪,又一股脑儿倒给孩子。
因为他既没有你抱怨的那些体验,又没有向你提出过任何要求,他又怎么能共情你的辛苦呢?
当我们不带抱怨地及时分享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时,孩子才知道在什么时刻用什么方式关心人,才能体会原来妈妈有这么多事要做。